周测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5·河南部分学校高一下联考)距今8 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还有一些陶质器皿,如鼎、罐、壶、钵、碗、盆、勺等炊具和饮食器皿。据此可推知,裴李岗文化时期(  )
A.处于群居生活时代
B.人们转向定居生活
C.农业生产水平很高
D.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 B
解析 遗址中出土了种类多样的石质生产工具和陶质器皿,这表明当时有农业生产活动和定居生活,但无法体现群居生活特征,故选B项,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很高”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贫富分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
【题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2025·大理高一期末)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  )
A.一体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发展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连续的文明”和“连续发展”可知,中华文明具有传承性,故选C项;材料突出的是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而非强调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排除A项;多元性指的是文明的多种来源、多种表现形式和多种文化元素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虽然也隐含了发展的意思,但更突出的是连续不断地发展,即传承性,排除D项。
【题点】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3.(2024·吉黑两省十校联合高一期中)在尧舜禹时代,部族联盟成为高于各地部族和邦国的政治实体,成为大家进行自身认知与定位的首要前提。与此同时,最高首领的祖先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联盟的公共神灵。这(  )
A.为国家诞生创造了条件
B.说明“万邦”时代基本终结
C.表明当时神权高于王权
D.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所呈现的部族联盟成为重要政治实体以及最高首领祖先地位的提升等现象,分别从政治组织和文化认同等方面为国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但材料未涉及神权,故选A项,排除C项;尧舜禹时代是逐渐向国家形态演进的时期,“万邦”时代并未终结,排除B项;此时尚未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
【题点】三皇五帝时代
4.(2025·白城通榆毓才中学高一月考)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
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
答案 C
解析 商朝统治者崇尚“天命”,注重通过侍奉神明以维护统治,而西周统治者则在敬奉神明的基础上,融合了“明德、保民”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文思想的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世俗王权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商周都奉行天命观,只是西周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明德和保民思想,排除B项;“保民”属于民本思想,排除D项。
【题点】商朝的统治
5.(2025·山东高一联考)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
C.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答案 C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分封制并非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项;分封制下,对诸侯国的分封区域是固定的,并未扩大其统治区域,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
【题点】西周的统治
6.(2025·河南青桐鸣联考高一联考)下表为西周时期部分青铜器的出土情况。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情况
江苏仪征破山口西周遗址 青铜镰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 鹤嘴锄
陕西临潼西周遗址 青铜铲四件
湖南湘潭、岳阳等地 铲、耨(除草用具)等数十件
A.商业贸易较为繁荣
B.传统手工技术高度发达
C.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答案 D
解析 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比木器、石器材质的生产工具锋利,生产效率较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商业贸易较为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青铜农具的铸造技艺,无法得出传统手工技术高度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青铜农具与文化艺术无关,排除C项。
【题点】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7.(2024·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大锄头),试诸土壤”。该史料可以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进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B.齐国的金属冶炼技术最为领先
C.铁制农具在生产中得到使用
D.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变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用铁铸造的农具被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进行耕作,这体现了铁制农具在生产中得到使用,并未体现工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并未出现齐国与其他诸侯国冶炼技术的对比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变法,排除D项。
【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8.(2025·沧州高一月考)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秦人与楚人努力寻求与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华夏认同感的加强,故选D项;秦楚认为自己属于黄帝子孙是中华文明同源共祖特征的体现,但不能体现各族人民发展方向的相同,排除A项;秦朝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先秦传统华夷夏观念仍然存在,排除C项。
【题点】华夏认同
9.(2024·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商君书·垦(垦荒)令》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场酒肉税额,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牟取暴利。这些政策的制定是为了(  )
A.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B.扶助小农经济发展
C.防止商人不事生产
D.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得,这些政策规定属于抑商政策,目的是扶助小农经济发展,以保证富国强兵的需要,故选B项;题干所述针对的是商人,而不是针对贵族特权,排除A项;题干所述政策是严格限制商人的经商行为,保证小农经济发展,排除C项;题干所述针对的是商人,而不是地方豪强,排除D项。
【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0.(2025·河南普通高中高一下开学考)赵武灵王意欲在赵国推行便于骑射的改革,他先召相国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后又与将军楼缓“谋”,“欲胡服”。虽然赵国“群臣皆不欲”,但有肥义和楼缓的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是推行了。这一决策过程说明赵国(  )
A.华夏认同趋势增强
B.变法成为社会的主流
C.朝议制度开始形成
D.君权具有一定集中性
答案 D
解析 赵国的改革虽有守旧势力的反对,但还是按照国君的意愿得以实施,这说明战国时期的赵国君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政权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明华夏认同趋势增强,排除A项;“变法成为社会的主流”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朝议制度与材料中君主分别召见大臣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
【题点】列国纷争
11.(2025·沧州高一月考)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强调“礼乐不兴”最终只会“民无所措手足”。墨子认为:“为乐”只会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并指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主要原因是二者(  )
A.阶级立场的差异
B.时代背景的不同
C.人生经历迥异
D.治世理念的分歧
答案 A
解析 孔子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所以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墨子反对以礼乐治理国家,故选A项;孔子、墨子都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人生经历迥异”只是其认识不同的次要原因,排除C项;二者对“乐”的不同认识是“治世理念的分歧”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
【题点】孔子
12.(2024·吉黑两省十校联合高一期中)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纷至沓来、争芳斗艳,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交汇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百家争鸣(  )
A.实现了思想合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促进了文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故选D项;百家争鸣时期,文化既有争芳斗艳也有交流融合,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百家争鸣对社会转型的影响,主要强调文化方面,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C项。
【题点】百家争鸣性质与影响
13.(练常考点)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明,距今约4 800-2 800年。考古学者在该地挖掘出了璧等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以罍、尊为代表的大量青铜礼器,青铜礼器的铸造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青铜器属同一系统。由此可知,当时(  )
A.礼制发展并走向完善
B.南北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C.不同区域间文化趋同
D.华夏认同观念开始萌生
答案 B
解析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礼器,铸造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青铜器属同一系统,这说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南北文化存在交流互动,故选B项;礼制发展并走向完善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文明仅仅部分技术相同不能代表整体文化趋同,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开始萌生,排除D项。
【题点】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14.(练真题)(2024·广西卷,1)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图。据此可知(  )
A.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
B.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
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
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答案 C
解析 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东夷族和华夏族的首领都有过执政,这体现了夷夏两族在历史舞台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明他们彼此争胜并且存在联盟执政的情况,故选C项;这些首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极为重要,因此不能说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项;图中并未明确表明华夏族占据中心地位,排除B项;图片中并未提及夷夏两族融合的具体方式,排除D项。
【题点】三皇五帝时代
15.(练真题)(2024·福建卷,1)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
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
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
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答案 A
解析 古代都城根据轴线分布是其重要特点,它不仅是建筑规划与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政治理念在都城建设上的集中反映,故选A 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祭祀制度完备与否的具体信息,排除B项;内外服制属于商朝国家管理制度,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中的都城建筑样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不能说明早期国家都城格局已成定式,故排除D项。
【题点】夏朝建立
16.(练真题)(2025·1月浙江选考,1)据王国维研究,手定周制者,“实惟周公”。史谓,周公“敬天保民”,“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据此分析,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心点在于(  )
A.天 B.地 C.人 D.法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涉及“敬天保民”以及“待士”和“贤人”等关键词,强调以人为本,故选C项。
【题点】民本思想的出现
17.(练重点)战国时期,“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其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主要涵盖了周朝、国都、中原、记忆中国、文化中国、一统中国等多重意义。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变法革新 B.国家统一
C.士阶层的崛起 D.思想解放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周朝、国都、中原以及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意识,故选B项;变法革新、士阶层的崛起、思想解放与“中国”一词内涵的丰富和多重意义无直接关联,排除A、C、D项。
【题点】列国纷争
18.(练易错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经商风气大开,商人群体既有“与时逐利”“候时转物”的经营策略,同时又提出“货之精粗好歹,实告经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主张。这体现了(  )
A.大同观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
C.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相结合
D.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失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商人追求经济利益,是经济理性的表现,而“货之精粗好歹,实告经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体现的是道德理性,这表明当时商人的经营既有经济追求又有道德考量,故选C项;大同观念出自儒家,此时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只是得到了一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
【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展
19.(练常考点)百家争鸣中,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干预;广泛地讨论政治哲学问题、政治运行的规律与机制问题以及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对政治路线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与设计。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实现了政治与神学分离
B.促成不同派别走向融合
C.为大一统奠定理论基础
D.推动了政治理性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百家争鸣中诸子积极探讨政治问题,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干预,这显示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推动了政治理性的发展,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人文色彩增强,但神学仍然影响政治,排除A项;诸子百家对政治问题的广泛讨论并不代表不同派别的思想融合,排除B项;儒家和法家强调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为大一统奠定理论基础,排除C项。
【题点】诸子百家的思想
20.(练重点)《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商鞅的这一策略(  )
A.强化了皇权专制和独裁
B.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答案 B
解析 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制,重视农耕,允许土地买卖,这就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增强地主阶级实力,也增加国家收入,故选B项;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皇权专制,排除A项;商鞅这一策略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
【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唐山志嵘中学高一一调)(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中常有“卜黍受年”“其雨”等字样,今发现问卜是否有雨的甲骨文约有160片。
材料二 除了铁器的发明和牛耕的使用外,农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即为水利灌溉。如郑国渠之开发,使秦国亩收达到六石四升。战国时魏人西门豹将漳河水引到河北南部的魏邑邺,增加了当地的农产量。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代农业的发展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商代相比,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 (1)依赖自然条件;常通过占卜预测收成;重视农业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4分)
(2)生产工具改进;水利灌溉发展;农业产量增加。(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4分)
(3)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分)
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秦国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题点】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诸子百家的思想
22.(2024·临沂高一期中监测)(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
内容 出处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告子下》) “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尽心下》) 《孟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非之,谓之不义。” 《墨子·非攻上》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 《道德经》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商君书·画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四家思想哪一家备受统治者推崇?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 (1)儒家:态度:反对战争。原因:儒家提倡仁爱,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战争和任意刑杀。(2分)
墨家:态度:反对非正义战争。原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2分)
道家:态度:反对战争。原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战争对人们生产生活危害极大。(2分)
法家:态度:主张战争。原因:法家主张实行法治、中央集权制度,因而提出通过战争实现统一。(2分)
(2)受推崇的学派:法家。(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6分)
【题点】诸子百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