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玉林高一上期末)明代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曾说:“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统一王朝
B.嬴政灭六国后,铲除了前代一切制度
C.秦统一后,首创郡县制以代替分封制
D.秦传承了周文化,并保留自己的特色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旨是表明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统一王朝,故选A项;废除前代的各种礼仪和文化制度,仅是题干的部分内容,排除B项;郡县制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据题干“一切铲除之”说明秦朝废除了周文化,而不是“传承”,排除D项。
【题点】秦的统一
2.(2025·北京密云高一上期末)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指(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厉行法治,严刑酷法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评论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稳定性”说明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与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严刑酷法,故选C项,排除A、B项;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地方自主权受到了严重削弱,排除D项。
【题点】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3.(2024·佛山高一上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根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答案 C
解析 秦政府将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孙送去戍边,这表明秦朝限制和打压商人,是推行抑制商人政策的体现,并非为了发展边疆经济,与赋税徭役征发繁重无关,故选C项,排除B、D项;材料仅提及秦代商人有专门的“市籍”以及对有市籍者及其子孙的戍边规定,不能得出“户籍管理制度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
【题点】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4.(2024·内江高一下期末)为控制广阔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修建由首都咸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为加强北方防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修筑由咸阳经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修筑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这些交通建设( )
A.使当时的文化认同感增强
B.改变了全国各地落后面貌
C.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保证了秦朝政权长治久安
答案 C
解析 秦始皇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等交通设施,加强了首都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有利于对广阔国土的控制,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感,排除A项;“改变了全国各地落后面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朝二世而亡,排除D项。
【题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5.(2024·广州天河高一上期末)以下是关于秦朝徭役征发的不同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批评)……水雨,除兴(遇到大雨,免罚)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
A.文献通过考古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B.考古发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C.史料数量的多少影响了历史认知
D.考古史料比文献史料更为可信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关于秦朝的徭役征发,考古发现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提供了与《史记》不同的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秦朝的徭役制度,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史料数量的多少确实可以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各有其价值和局限性,排除D项。
【题点】秦朝的暴政
6.(2024·长沙新高一期末)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答案 D
解析 陈胜、项羽、刘邦等人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这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陈胜、项羽等人对改变个人现状的渴望,并没有述及“社会矛盾”和封建等级关系,排除A、B项;材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
【题点】陈胜吴广起义
7.(2025·衡阳部分学校高一月考)据统计,《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前期酷吏,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调整
C.加强集权的需要 D.经济发展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陕西、山西一带曾是秦朝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与三晋之地,有着深厚的法治文化传统;山东、江苏一带是曾经的齐鲁大地,孔子的故乡,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传承的是仁义思想,故选A项;西汉前期,推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加强集权是政治统治目的,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可能存在,但与酷吏籍贯分布无关,排除D项。
【题点】汉初的统治
8.(2025·郴州期末)汉文帝时,其亲弟淮南王刘长曾称东帝,其堂弟济北王刘兴居曾举兵为乱,而文帝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失手打死吴王太子,吴王刘濞怨恨,甚至拒绝朝觐。由此可见,当时( )
A.封国在地方为所欲为
B.盛世局面不复存在
C.“削藩”行动势在必行
D.中央集权名存实亡
答案 C
解析 汉文帝时期的亲王和诸侯王在地方表现出不臣之举,这体现了王国势力较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削藩”行动势在必行,但中央集权并没有名存实亡,C项正确,排除D项;虽然封国的很多行为威胁中央集权,但并非“为所欲为”,排除A项;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排除B项。
【题点】汉初的统治
9.(2025·遂宁期末)汉武帝用洛阳商人之子桑弘羊做大农丞,管天下盐铁。桑弘羊想了一个办法,叫各处地方把本地的“出口货”做“贡品”,官员再将其贩卖到别处。这些举措( )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导致了物价上涨
D.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措施将原本分散在民间的商业利润收归国有,从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题干中的举措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A项;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国家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上涨的物价,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
【题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10.(2024·漳州高一上期末)康有为指出:“孔学行于天下,自汉武始……(汉武帝)当享配文庙,以报其大功。”“大功”意指汉武帝( )
A.打击豪强,抑制兼并
B.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C.尊崇儒术,任用儒生
D.休养生息,发展农业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选C项。
【题点】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11.(2024·无锡高一上期末)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从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看,三公仍是宰相。同时尚书台继续扶摇直上,朝会时,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官可以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这说明( )
A.三公九卿制已经废除
B.中枢机构趋于复杂
C.三省六部制已见雏形
D.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答案 B
解析 东汉时期,三公九卿制并未被废除,排除A项;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其制度在魏晋时期已见雏形,排除C项;“尚书台继续扶摇直上”说明皇权加强,排除D项。
【题点】光武中兴
12.(2025·北京密云高一上期末)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文化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汉书》首创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C.汉赋讲究排比铺陈、辞藻华丽,代表作品《离骚》
D.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答案 D
解析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排除A项;在东汉蔡伦之前,已有纸张存在,排除B项;《离骚》属于楚辞,而非汉赋,排除C项。
【题点】两汉的文化
13.(练易错点)西周时期,姓与氏的功能泾渭分明:前者明母系出身,后者别父系亲疏。自秦朝开始,姓与氏逐渐合流,不再具备别亲疏的功能。这一变化表明( )
A.父权观念的淡化 B.统治思想的混乱
C.宗法制度的瓦解 D.经济联系的松散
答案 C
解析 秦朝姓氏合流后,使得姓和氏区分血缘亲疏的功能消失,这表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与经济联系的松散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项,排除D项。封建社会是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等级社会,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排除B项。
【题点】秦统一的影响
14.(练易错点)汉初统治者均积极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无为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主张加强对社会进行软性控制的儒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 )
A.恢复发展经济的迫切性
B.郡国并行制弊端日益暴露
C.道家宣扬以民为本思想
D.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
答案 A
解析 汉初经济因长期战乱严重受损,恢复发展迫在眉睫,道家无为思想契合当时需求,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弊端的凸显主要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与治国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儒家宣扬以民为本思想,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是背景,但不能直接决定采用道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排除D项。
【题点】汉初的统治
15.(练重点)下面是关于“七国之乱”的故事流传的两个版本。这表明( )
第一个版本 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
第二个版本 中央横征暴敛→百姓用脚投票,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失去用脚投票的机会
A.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获知
B.只有通过原始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
C.研究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历史真伪需要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考辨
答案 C
解析 第一个版本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王国势力膨胀后叛乱,中央出兵平叛,赢得百姓赞誉;第二个版本认为“七国之乱”是中央横征暴敛导致的,最终百姓受害。两个版本的结论完全不同,这主要是研究者立场不同,C项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辨,而是对历史解释成因的认识,排除D项。
【题点】汉初的统治
16.(练常考点)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答案 C
解析 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选C项。
【题点】汉武帝巩固边疆的措施
17.(练难点)公元前110年,南越发生叛乱,济北相韩千秋自告奋勇率2 000人前往平叛,奋勇战死。汉武帝表彰其“虽未成功,亦军锋之冠”。公元前99年,其子韩延年随李陵抗击匈奴,在突围中不降战死,汉武帝再次表彰。《史记》《汉书》也都分别记载了韩氏父子的事迹。这表明汉代( )
A.推崇忠诚勇武的精神
B.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注重强化民族认同感
D.重视官方修史的内容
答案 A
解析 汉武帝通过表彰战死将领及官方史书记载,旨在树立忠君爱国、奋勇抗敌的典范,以此激励将士,进而巩固统治,故选A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B项;汉武帝的表彰针对个人行为,而非强调“汉人”与“外族”的对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重视对韩氏父子英勇抗敌的表彰,而非修史,排除D项。
【题点】两汉的文化
18.(练重点)《孝经》是汉代启蒙教育的教材之一,统治者以身垂范并要求所有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如西汉元帝12岁通《孝经》;东汉光武帝多次邀请学者到宫中讲授《孝经》。汉代对《孝经》的重视( )
A.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提升了民众道德素养水平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 汉代统治者利用《孝经》宣传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看不出民众道德素养的变化,排除B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当时理学尚未产生,排除D项。
【题点】两汉的文化
19.(练真题)(2024·广西卷,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 B
解析 汉成帝时刺史职权有超出监察之外干预郡县事务的情况;汉桓帝时益州刺史、荆州刺史主要是进行军事打击盗贼及蛮夷,这体现了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从监察为主向军事等其他职能转变,故选B项,排除A、D项;材料强调刺史职权的转移,而不是刺史的监察权力被其他机构或官员分化,排除C项。
【题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0.(练易混点)刘秀年轻时和大地主邓晨往返于宛城,经营粮食生意;刘秀的外祖父拥有大田庄,同时还经营手工业、商业和发放贷款;刘秀的妹夫“世以货殖著姓”;辅佐刘秀的很多功臣都曾率领宗族宾客加入刘秀的队伍,这些人后来被封为列侯。上述现象( )
A.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说明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构成多样
C.导致了东汉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反映地主阶级广泛参与商业经营
答案 A
解析 题目描述的是刘秀及其亲属经商,且刘秀将其亲属封为列侯,这些现象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建立初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广泛参与经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题点】东汉的兴衰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汉中十校联盟高一上期末)(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来说,都是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本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整体的“大厦”。——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田)蚡以肺腑为相……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平准书》
(文帝时)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时)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统。——《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在秦朝的具体表现。(8分)
(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对内政策的政治措施。(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权力分配模式:推广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任答两点即可,4分)
控制模式:强化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焚书坑儒,推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统一文字。(任答两点得即可,4分)
(2)问题:相权过大;贫富分化(土地兼并严重);豪强横行;匈奴犯境;思想不一。(任答三点即可,6分)
政治措施: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任答两点即可,4分)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
【题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2.(2024·柳州高一上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是吕思勉《中国大历史:秦汉史》的部分目录。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二节 董卓之乱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秦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末出现的政治现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的历史影响。(6分)
答案 (1)现象:皇帝昏聩,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豪强割据。(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削弱了朝廷的威信和统治力;破坏了经济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导致汉朝的衰落和灭亡。(6分)
【题点】东汉政权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