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漳州高一上期末)曹魏后期,统治者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一定量的土地,并“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上述举措(  )
A.保障了均田制的实施
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改变了赋役征发标准
D.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答案 B
解析 曹魏后期,政府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开垦土地,督促地方官吏劝课农桑,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不吻合,且未体现赋税制度的征发标准,故选B项,排除C、D项;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排除A项。
【题点】三国鼎立
2.(2024·厦门高一上期末)下表为《晋书·食货志》中所载品官占田限额,这一规定(  )
品等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占田数/顷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A.增强了士族势力
B.旨在顺利推行均田制度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意在抑制官员兼并土地
答案 D
解析 西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此规定为不同品级的官员设定了占田上限,意在抑制官员凭借权势兼并更多土地,有利于缓和贫富差距,故选D项,排除A、C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B项。
【题点】西晋短暂的统一
3.(2024·广州天河高一上期末)魏晋至隋唐时期,名门望族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皆以自己的郡望自豪。不少寒族子弟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惜改掉自己的祖籍,但凡姓李的就一口咬定自己是陇西的,姓王的就咬定自己是太原或琅琊的。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认同观念的影响
B.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C.寻根问祖思想的根植
D.社会攀附风气的浸染
答案 B
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盛行,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
【题点】东晋的士族专权
4.(2024·芜湖高一上期末)南朝时期,政府除了给农民公田外,还鼓励人们开荒造田;除了种植五谷杂粮外,人们还可以将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桑麻等。这些措施(  )
A.实现了江南生产模式的转型
B.巩固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优势
C.解决了南朝政权的财政困难
D.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答案 D
解析 政府鼓励开荒造田并允许种植多种作物,有利于提高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故选D项;当时江南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优势尚未完全形成,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题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5.(2024·滨州高一上期末)北魏孝文帝继位时年幼,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曾经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有利于(  )
A.推动华夏认同 B.实现北方统一
C.保障吏治清明 D.延续鲜卑文化
答案 A
解析 冯太后以鲜卑人喜爱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能让鲜卑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原文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推动鲜卑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但对保障吏治清明作用不大,故选A项,排除C、D项;北魏在冯太后推行这些举措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北方统一,排除B项。
【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6.(2024·无锡高一上期末)南朝《南齐书》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部族,北朝所撰的《魏书》则将南朝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正统观影响史书编撰
B.南北对峙难以弥合
C.民族称呼呈现多样化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和北朝的统治者都自视为中华正统而贬称对方为夷、虏等,故选A项;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排除B项;“魏虏”“索头”“岛夷”等称呼是民族认同过程中出现的贬称,并不能证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C、D项。
【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7.据《通典·州郡典》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B.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D.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
答案 C
解析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隋炀帝大兴土木、征伐高丽等行为导致民不聊生,起义爆发,排除A项;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暴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点】隋朝的建设
8.(2024·台州高一上期末)《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有言:“(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竞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上述言论(  )
A.意在说明隋朝积储十分丰富
B.揭示了隋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C.论证了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D.解释了“开元盛世”的出现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在大旱百姓饥乏时,仓库盈溢却不赈济百姓,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揭示了隋朝不重视百姓的生存需求,成为灭亡的深层原因,故选B项。
【题点】隋朝的灭亡
9.(2024·潍坊高一上期末)唐代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她们可以从事餐饮、旅店、客运、织造、歌舞娱乐等行业。朱熹评价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  )
A.妇女获得解放 B.社会风气开放
C.商业贸易繁荣 D.伦理道德失序
答案 B
解析 唐代女性能够在多种行业中活动,且朱熹评价唐朝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都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但不能体现商业贸易繁荣,故选B项,排除C项;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受到封建束缚,排除A项;“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只是说社会观念相对开放,并非伦理道德失序,排除D项。
【题点】唐朝盛世局面
10.(2025·郑州高一下开学考)武则天时,曾归还突厥降户数千帐,并送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 000件;毗伽可汗时,突厥人和唐人“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唐朝“每岁赉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助军旅,且为监牧之种”。这说明(  )
A.民族交融影响政府政策
B.民族双方互动互利
C.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加速
D.民族矛盾有效解决
答案 B
解析 武则天时,唐朝给予突厥诸多物资。毗伽可汗时,唐朝与突厥双方在经济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获利,说明民族双方互动互利,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突出突厥政权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封建化表现,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双方的物资交流和生产合作,不能得出“民族矛盾有效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
【题点】唐朝的民族关系
11.(2024·济宁高一上期末)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记述时事,并发出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感叹。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牛李党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篡唐
答案 B
解析 “渔阳鼙鼓”指的是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反叛,“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时期盛行的舞曲,故选B项。
【题点】安史之乱
12.(2025·辽宁名校联盟高一联考)唐肃宗时规定:各路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这些举措(  )
A.助长了藩镇势力的膨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答案 A
解析 唐朝节度使拥有自筹粮草等财权和自任官吏等权力,节度使权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故选A项,排除B项;地方节度使能保留一部分财政赋税,不利于中央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
【题点】藩镇割据
13.(练易错点)《晋阳秋》载:“中书令庾亮以元舅辅政……绳(法律)御四海。”最终导致“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由此可知,庾亮的行为(  )
A.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
B.违背了儒家思想的要义
C.严刑峻法导致人心尽丧
D.推动道德和法律的结合
答案 A
解析 庾亮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引发了门阀士族的不满,触犯了士族豪强的利益,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其违背了儒家思想的要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道德和法律的结合,排除D项。
【题点】东晋的士族专权
14.(练易考点)在魏晋时期,江南三郡(吴郡、吴兴、会稽)的户数分别为:吴郡二万五千户,吴兴二万四千户,会稽三万户。到了南朝宋时期,这三郡的户数分别增长为:吴郡五万多户,吴兴四万九千多户,会稽五万二千多户。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C.草原民族开始南迁
D.南方实力超过北方
答案 A
解析 从魏晋到南朝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都有显著增长,而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充分反映出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开发,故选A项;当时政治局势并不稳定,排除B项;草原民族南迁主要影响的是中原地区以及北方边境地区,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D项。
【题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15.(练真题)(2024·贵州卷,3)下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这可用于说明(  )
[族属]汉 [族属]匈奴 [族属]鲜卑 [族属]其他
[政权]前赵 131人 114人 — 18人
[政权]夏 26人 31人 4人 5人
[政权]后燕 151人 — 95人 22人
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
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文化
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这种不同民族官员共同参与政权的现象,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B项;表格中没有任何关于各政权之间经济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表格没有涉及内迁民族对中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出现的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排除D项。
【题点】十六国的出现与北方民族交融
16.(练易错点)北魏孝文帝设立四门小学,规定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专门招收鲜卑族子弟入学,其入学资格有严格的门第限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汉族士人的文化交流互动。这一举措的实行旨在(  )
A.实现鲜卑人的平等
B.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C.规范北魏社会秩序
D.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 C
解析 北魏孝文帝设立四门小学,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招收鲜卑族子弟并注重与汉族士人的文化交流,这表明孝文帝通过儒家教育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有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秩序,并非单纯提升官员文化素质,故选C项,排除D项;鲜卑人内部不平等,排除A项;汉武帝确立儒学主导地位,排除B项。
【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17.(练难点)《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开皇三年(583),杨坚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这说明,隋朝(  )
A.有意开凿南北相通的运河
B.重视解决粮食储备与转运
C.鼓励地方做好粮食的储存
D.建立起完备的灾害防控体系
答案 B
解析 隋朝时,因京城的粮仓储备不足,朝廷商议建立应对水灾和旱灾的准备,即重视解决粮食储备与转运,故选B项;本题强调的是粮食储备与漕运,而非开通运河沟通南北,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漕运粮食补给京师的信息,C项以偏概全,排除;从材料无法直接得知隋朝灾害防控体系是否完备,排除D项。
【题点】隋朝的建设
18.(练重点)下表是有关唐朝文献中关于都城长安的记载。据此可知,唐朝(  )
文献 记载内容
《唐会要》卷八十六 开成五年(840)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阙史》卷下 石市东北的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
《北里志》 宣阳坊有彩缬铺,升平坊中则有胡饼店
A.坊市界限彻底打破
B.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 C
解析 唐朝文献记载了长安存在夜市,一些坊中有店铺,这表明唐朝长安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宋朝彻底突破坊市界限,排除A项;唐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文献主要反映商品经济状况,并未直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题点】唐朝盛世局面
19.(练易错点)阅读下表所示唐玄宗的部分诏令。由此可推知,当时(  )
时间 诏令
开元十六年(728) 令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志亮在要害之处“量加兵马”,“择有干略人”,修筑城垒,以对吐蕃严加戒备
开元二十四年(736)至二十七年(739) 对当时安西节度使王斛斯、北庭都护盖嘉运、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多次下达敕文,令王斛斯与盖嘉运相与“审筹形势”“必取良图”,应对西突厥突骑施人
A.唐朝廷逐步平定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
C.军镇设置利于边疆安定
D.节度使专职管理民族事务
答案 C
解析 唐玄宗通过设置节度使和增加兵力来加强对边疆的防御,有效地增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从而有利于边疆的安定,故选C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晚于材料时间,排除A、B项;节度使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防御外敌、管理地方政务、统率军队等,排除D项。
【题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0.(练真题)(2024·福建卷,3)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
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答案 D
解析 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诸侯,实际是在挑战李唐王朝的一统权威,故D项正确。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挑战唐王朝的中央权威,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藩镇均有此动机与实力,排除A项;材料虽提到了儒家典籍,但据此无法得出“儒家理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宋代提倡“崇文抑武”,排除C项。
【题点】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全国甲卷,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献文帝、孝文帝皆年幼继位,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主张“准古典”,即遵从周汉魏晋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又因“皇子皇孙,训教不立”,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孝文帝在皇宗学学习期间,“未尝不《书典》在怀,《礼经》为事”。鲜卑人喜欢歌舞,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她的谥号定为“文明”。——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冯太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明令地方政府按规定创立官办学校;在京城创立教育皇室子弟的专门学校;以歌谣的形式推广中原文化。(6分)
(2)有利于在北方复兴儒学教育;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思想准备、人才支持;有利于推动鲜卑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9分)
【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22.(2025·西宁高一上期末)(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后,“教以农桑法”。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前秦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
——摘编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材料二 “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是从“中国”与“华夏”两个名称各取一字复合而成。“中华”作为地域名词,与“中国”相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接受汉文化,都自称“中国皇帝”,与晋朝争正统地位。在这样的特殊的民族交往中,“中国”“中国人”这一地域概念不可避免地就含有文化优越感,而不再是内地汉族所专有的称呼,为中华各民族所共享。北魏为了使其政权以华夏正统名义实现稳固的统治……必须将自己的统治建立在符合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上。除明令鲜卑人穿汉服、讲正音(汉语)外,还要求鲜卑人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改鲜卑籍为汉籍(一律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北魏推行汉族王朝的封建统治模式,不断增加聘任汉族士人。在汉族士人帮助下,北方各民族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逐渐消除南北文化差异,这为隋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和文化基础。
——摘编自王瑞萍、马进等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材料三 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
——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民族“调整民族意识”“争华夏正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从文化心理上指出这种“调整”和“争正统”的本质。(6分)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魏征和温彦博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唐太宗解决争论的态度和措施。(7分)
(3)综合三则材料,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答案 (1)主要目的:主动适应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生活、文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3分)
本质:对中原农耕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或对中原地域文明和中华民族心理的认同)。(3分)
(2)焦点:以防范的态度还是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内迁的少数民族。(2分)
态度:对各民族一视同仁。(1分)
措施:妥善安置内迁各民族;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促进了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三国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十六国的出现与北方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