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重庆渝西七校高一上期末)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道: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九品中正制的兴起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有关,可见九品中正制的兴起适应了形势需要,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是九品中正制兴起的原因,不是局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选官制度的权力归属问题,排除C项。
【题点】九品中正制
2.(2024·长沙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儒学之间互相借鉴及发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多元的特征,故选D项;佛教盛行适应现实需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排除C项。
【题点】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3.(2024·昆明高一上期末)关于古代选官制度有这样的记载:察举制时“郡国举孝廉,常被世族控,诈伪频现”;九品中正制初“重贤德才学,寒门有机会,后高门掌权,寒门难进”;科举制兴“士子皆可考,不问出身,寒族可封侯”。选官制度的演变(  )
A.体现了选官标准上的公平公正
B.反映了中央选官权力的逐渐加强
C.消除了选官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D.有利于提升世家大族政治影响力
答案 B
解析 古代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标准逐渐从世族控制到不问出身、士子皆可考,这表明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于中央,削弱了世族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力,从而反映中央选官权力的逐渐加强,故选B项。
【题点】选官制度
4.(2025·浙江浙东北联盟高一上期中)富有浪漫诗意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的是(  )
A.“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答案 B
解析 材料所述为科举中举后的场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是科举制的体现,故选B项。
【题点】科举制
5.(2024·玉林高一上期末)贞观元年,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宗又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完善中枢监察机制,防止腐败
B.明确中央机构分工,互为补充
C.发挥群臣制衡作用,强化相权
D.减少国家决策失误,赋能增效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监督、审核诏令,这样可以在决策过程中减少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效率,故选D项;三省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检查、论执诏令,并非互为补充,排除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
【题点】三省六部制
6.(2024·晋中高一上期末)唐高宗废除了关陇贵族出身的王皇后,立庶族地主出身的武则天为皇后,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此举“标志着国家体制从皇帝贵族体制到皇帝官僚体制的完成”。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三省六部制度确立的原因
B.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影响
C.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D.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味着皇帝在选择皇后时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是开始考虑庶族地主出身的人,这反映了皇帝在权力运用上更加灵活和广泛,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一种体现,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科举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贵族政治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题点】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转变
7.(2024·葫芦岛高一上期末)唐初行用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收取赋税。唐代宗即位后,对赋税制度进行局部改革,先后于宝应元年(762)及广德二年(764)下诏,要求按当前的户口和贫富等第来征税和差派徭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  )
A.确立了两税法改革
B.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尝试改变传统赋税制度
答案 D
解析 唐代宗的改革开始以“户口和贫富等第”为征税依据,这一调整虽未彻底取代旧制,但为两税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两税法正式确立于唐德宗时期,排除A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排除B项;改革虽调整征税标准,但未明确赋税负担是否整体减轻,排除C项。
【题点】唐初的租庸调制
8.(2024·郴州高一上期末)有学者指出,两税法将财产和土地作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使得政府不需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需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大大降低了户籍统计成本。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消弭了社会阶级矛盾
C.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D.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 A
解析 依所学可知,两税法的推行使征税范围扩大,增加了税源,变相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两税法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根本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阶级矛盾,排除B项;仅赋税制度改革难以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排除C项;两税法将财产和土地作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反而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D项。
【题点】两税法
9.(2024·宁德高一上期末)唐宪宗为弘扬佛法,迎奉佛骨舍利。韩愈上奏朝廷说:“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举意在(  )
A.构建君臣和谐 B.阻断中外交流
C.推动儒学复兴 D.倡导思想多元
答案 C
解析 韩愈上书批评佛教为夷狄文化,且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韩愈维护儒家伦理,推动儒学复兴,故选C项;韩愈反对皇帝弘扬佛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加剧君臣矛盾,排除A项;“阻断”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韩愈批判佛教思想,而非倡导儒佛并存,排除D项。
【题点】三国至隋唐儒学的发展
10.(2024·贵州黔东南高一上期末)唐传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初期大多模仿六朝志怪小说。但中唐之后社会动乱不堪,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这一时期表现侠客惩恶扬善的豪侠小说增多,如杜光庭《虬髯客传》、裴铏《聂隐娘》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
B.唐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乱
D.文学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答案 A
解析 唐传奇在初期大多模仿六朝志怪小说,但中唐之后,随着社会的动乱和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表现侠客惩恶扬善的豪侠小说开始增多,故选A项。
【题点】三国至隋唐文学的发展
11.(2025·长沙一中等高一下开学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据此可知,贾思勰(  )
A.主张通过垦荒来发展农业生产
B.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
C.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
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贾思勰根据不同的季节、土地条件和农田质量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这正是在强调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而非单纯的技术总结,排除C项。
【题点】三国至隋唐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12.(2024·东莞五校高一上联考)据下表可得出(  )
朝鲜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造出朝鲜的谚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采用汉字楷书和草书,创造出日本的假名
越南 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等,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
B.人口迁徙民族交融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文化交流具有单一性
答案 A
解析 朝鲜、日本和越南都在不同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广泛影响力和辐射力,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等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D项。
【题点】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3.(练难点)有学者指出:“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身份趋于平等
B.阶层固化局面逐渐被打破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廉正
答案 B
解析 南北朝时期君主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并且选拔官员的标准由出身门第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这表明寒门庶族逐渐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打破原有的阶层固化,故选B项。
【题点】九品中正制
14.(练易错点)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书画同源”。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人们欣赏的艺术,从魏晋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大家,如钟繇、王羲之等,他们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高峰。人物画也在同时期趋于成熟,顾恺之成就最高,山水画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  )
A.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在风格上趋于统一
D.体现儒家的感召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魏晋时期造纸术的进步和改良使纸张的运用日益广泛,增加了书法和绘画的观赏性,促进了书画艺术的成熟发展,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书法绘画艺术的具体风格和书法绘画艺术家们的民族立场,排除B、C项;材料并未说明书法绘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题点】三国至隋唐建筑、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等的发展
15.(练易混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朝受偏安江左的玄学影响,注重义理文辞,学风偏于清通简要;而北朝则延续了汉代以来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学风质朴务实。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朝廷政策造成儒学内部分歧
B.高门士族价值观发生变化
C.政治态势影响学术演进方向
D.诸子百家思想实现了融合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政治态势影响了经学的学术演进方向,与高门士族的价值观变化并不是同一范畴,故选C项,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学的内部分歧,而是儒学研究的侧重点和形成的学风存在南北方的地域差异,排除A项;诸子百家的思想此前已经实现了融合,排除D项。
【题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6.(练真题)(2024·重庆卷,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 C
解析 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排除B项;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在唐朝中期,排除A项;隋代仍然实行定额租调,排除D项。
【题点】赋税制度
17.(练易错点)《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
A.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制图学发展
B.政治局势影响士人的天下观
C.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
D.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答案 C
解析 裴秀将地图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然后在上面标注名山都邑,帝王可据地图了解各地,这说明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并非国家统一推动制图学发展,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强调裴秀制地图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影响,与政治局势无关,排除B项;裴秀用细绢制图,属于传统的书写载体,排除D项。
【题点】三国至隋唐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18.(练常考点)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在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的形式,所谓“行卷”即应试的举子将自己平时写的作品制成卷轴,送到有一定地位人的手中,由他们推荐给考官;至于公荐则是在官僚中,也就是一些达官贵人和文坛名人,向主考官推荐自己所熟悉考生的情况,这样使得一部分人才可以显露头角不被忽视与埋没。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  )
A.科举制度执行中的灵活性
B.优秀人才会被不断发掘
C.科举制度也存在不公正性
D.选拔人才的制度多样化
答案 A
解析 唐朝时期,在科举考试之外,又出现了在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的形式,这说明科举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具有灵活性,故选A项;“不断发掘”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具有公平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多样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题点】科举制
19.(练常考点)唐太宗时,宰相名号众多,诸如参预朝政、专典机密、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皆可预政事堂议。而高宗时,宰相官称只有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而已,即使是尚书仆射亦须加带名号方得预堂议。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国家大事集体决定
B.宰相权力逐渐增大
C.参议官员品秩低下
D.政事堂议日益规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时期,尚书仆射须加带名号方可参与政事堂的议事,表明政事堂议日益规范,但决定权依然在皇帝手中,故选D项,排除A、C项;三省六部制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
【题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20.(练重点)《唐六典》记载,唐朝在长安建有驿站专门用来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许多壁画题材都描绘了唐朝统治者接待外国使者的盛况。《日本书纪》也提及:“大唐国法,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展现了唐朝(  )
A.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B.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C.完备成熟的政治制度
D.包容开放的大国气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明确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唐朝包容开放的大国气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交往,而非国内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将中国思想文化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完备成熟”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题点】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5·益阳质检)(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6分)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答案 (1)①开放与多元交融;②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③区域性(地域性)明显。(每点2分,共6分)
(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3分)
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地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3分)
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4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题点】三国至隋唐儒学的发展
22.(2024·菏泽高一期中联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一 租庸调制,源于北魏的租调赋役制,是唐朝初期所实行的赋税制度。《高祖纪》记载:每位成年男子分配田地一顷,每年缴纳粟20斗、稻米30斗;一年纳绢二匹,绫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绵三两,麻三斤,不种桑养蚕的地方,一年纳税十四两银子;一年要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每天纳绢三尺。——《唐朝两税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首个里程碑》
材料二 唐建中元年(780),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了新税制——两税法。两税法是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的赋役制度。两税法实行量出制入的课税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摊派到各地征收;内容上包括户税和地税,不分主户客户,“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一律在现居住地建立户籍。同时根据资产定出户等,以户等为根据定出产税的税额,定税的依据主要是资产(包括土地、桑麻、居宅、牲畜、钱财等),据以征课货币税和地税,按田亩等级征课不同税率的实物税。凡有产者就必须缴纳赋税;两税法推行后,废除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对于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首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两次纳税,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法定的征收物品分谷物和钱币两大类。——《论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浅析唐朝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1)分析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的变化创新之处。(8分)
(2)分析说明“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首个里程碑”。(6分)
答案 (1)征税标准的变化:租庸调制主要依据人口和土地来征税;两税法以财产为主,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
税种和征税次数的变化:租庸调制税种繁多,包括租、庸、调等,征收次数不限;两税法将多种税收合并为地税和户税,一年征收两次,分别为夏季和秋季。
税收内容的变化:租庸调制主要以实物地租为主;两税法改为以金钱为主,允许使用货币缴纳税款。(8分)
(2)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改变了中国古代长期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将土地和财产作为主要征税标准,是我国古代税制的一大变革。(6分)
【题点】两税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