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5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5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5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与军事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白城九校联考高一期中)宋太祖赵匡胤兴起于五代藩镇割据之后,对骄兵悍将给专制统治造成的巨大危害有着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在夺取政权后,针对将、兵中的不利于专制主义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如“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纤细靡遗,至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  )
A.注重规范文武官员管理
B.削弱割据势力效果不佳
C.被迫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吸取教训制定防范之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对专制统治造成巨大危害的教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解决,定为祖宗之法,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规范对骄兵悍将的管理,而非文官,排除A项;宋太祖防弊之政加强了中央集权,效果显著,排除B项;针对前朝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是主动应对,排除C项。
【题点】北宋的建立
2.(2025·陕西部分学校高一期中)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答案 B
解析 北宋时期,通过设置枢密院、三衙两个机构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实现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这种分权制度的设计本质上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项;“分权制衡”“崇文抑武”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强调宋代制度设计与服务皇权相悖,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中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2024·宜昌协作体高一期中)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凶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贼”。宋太祖的这一主张(  )
A.说明“崇文抑武”政策被废弃
B.旨在缓和北宋社会阶级矛盾
C.体现了强干弱枝的治国思想
D.促使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太祖认为养兵可以维护王朝统治,在灾荒年间招募健壮的灾民编入禁军,导致军费直线上升,促使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故选D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A项;材料中宋太祖在灾荒年份招灾民入伍旨在维护北宋的统治,而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宋太祖招募的是灾民,而非抽调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非“强干弱枝”,排除C项。
【题点】财政危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4.(2024·保定六校联盟高一期中)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到很高的评价,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变法没有实际功效
B.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
C.南宋社会缺乏改革的精神
D.人物评价逐渐科学理性
答案 B
解析 王安石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在北宋时获得认可,到了南宋时期,对其评价又截然相反,这是因为南宋时期,政府为稳定政权,固守“祖宗之法”,反对变法改革。这说明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实际功效,排除A项;南宋也有很多改革措施,排除C项;材料中对王安石的评价更多是基于政治等多种外部因素,排除D项。
【题点】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5.(2024·韩城高一期中)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将形势危急的根源归结为“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并提出通过效仿先王来推动改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这些言论间接说明当时(  )
A.世人留恋前朝 B.儒学实现复兴
C.改革阻力较大 D.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主张依托“先王”之名来推动变法,可见当时反对改革的势力较为强大,故选C项;“先王”是儒家对理想政治下帝王的推崇,并不表示前朝的帝王,排除A项;王安石的言论是利用“先王”进行变法,与儒学复兴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述体现的是改革派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题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6.(2024·抚顺协作校高一期中)南宋时期,宋孝宗欲对金国用兵,大臣中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开战。孝宗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先派使者与金国谈判。在谈判期间,朝廷严令大臣不得私自议论此事。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对外策略存在争议难决
B.朝堂礼仪规范执行严格
C.军事行动缺乏充分准备
D.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充分表明南宋在对外策略上存在争议,难以抉择,故选A项;朝堂礼仪与题干中所描述的对大臣议论的限制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孝宗派使者谈判也是一种外交试探或争取时间的策略,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军事准备不充分画等号,排除C项;材料表明君主权威仍然存在,并未受到严重挑战,排除D项。
【题点】宋金对峙
7.(2024·广州天河高一上期末)契丹人建立政权后便开始自称“北朝”,将中原的后晋政权称为“南朝”;北宋时期,辽积极主张与宋朝互称“北朝”和“南朝”;西夏以辽为北朝,宋为南朝,自认为“西朝”。该现象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民族矛盾的消失
C.政权并立的结束
D.草原习俗的弱化
答案 A
解析 辽宋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了类似中原王朝的自称与他称方式,这反映了不同民族政权在相互交往中学习交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A项;“消失”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元朝击败南宋余部,统一全国,政权并立局面结束,排除C项;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交往中还保留本民族特色,排除D项。
【题点】辽朝的统治
8.(2024·安庆高一上期末)金代猛安谋克包含众多民族,构成较为丰富。除了女真族之外,还吸纳了契丹人、奚人以及辽东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等族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同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这(  )
A.助长了猛安谋克户的堕落风气
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C.阻碍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D.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
答案 B
解析 金代猛安谋克包含多民族,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感,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故选B项,排除A项;猛安谋克促进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并非阻碍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猛安谋克有利于民族发展,但“长期稳定”说法绝对,排除D项。
【题点】金朝的统治
9.(2024·新乡高一上期末)金朝的皇帝经常在朝堂上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讨论的事务包括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这些讨论内容(  )
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
B.反映了金朝的民主制度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体现了金朝的封建化倾向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金朝皇帝经常与大臣讨论农耕、科举等,说明金朝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受汉政权影响,体现了金朝的封建化倾向,故选D项;皇帝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有利于集思广益,但“确保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金朝实行君主专制而非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央政治生活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
【题点】金朝的统治
10.(2024·玉林高一上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重视人才对国家的建设,“以汉族人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阿拉伯人亦黑迭儿丁为总工程师打造大都”;同时他对汉文化、汉族知识精英非常看重,“倚重汉族重臣,推崇历代汉家皇朝的治国之道”。这反映了(  )
A.元大都成为国际大都市
B.中华民族大交融的盛况
C.元朝奉行务实统治策略
D.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答案 C
解析 忽必烈的用人和治国理念,体现了务实策略,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和中华民族大交融,故选C项,排除B、D项;材料“打造大都”与大都成为国际大都市不能等同,排除A项。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1.(2024·郴州高一上期末)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监察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朝廷大臣决定行省事务
答案 B
解析 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使得行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说明地方监察机制得到了改善,故选B项;材料并未否定行省长官的特权,排除A项;“地方吏治问题得以解决”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有其自身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朝廷大臣并不能决定行省事务,排除D项。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2.(2025·泉州高一期末)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
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
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
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
A.民族交融的凸显 B.民族习俗的趋同
C.华夏文化的扩散 D.民族隔阂的消除
答案 A
解析 元代,契丹人和汉人之间存在着较为频繁的通婚现象,通婚是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故选A项;“民族习俗的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通婚,是双向文化交流,排除C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点】各民族交融
13.(练真题)(2024·贵州卷,4)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答案 C
解析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强调对各种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对各种制度都要进行制定,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姑息藩镇会使得藩镇势力更加膨胀,加剧地方割据,不利于解决问题,排除A项;山川形便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画野分州,任土作贡”是指中国古代根据地理和自然资源划分行政区划,不能有效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排除D项。
【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4.(练重点)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是采用募兵制,将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等。禁军实际上是以国家雇佣的形式服兵役,而厢军实际上是以国家雇佣的形式服杂役。这一现象(  )
A.避免了繁重的劳役负担
B.折射出边疆形势的严峻
C.保障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人们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对服兵役和杂役的接受度提高,从而促使了宋朝募兵制下禁军服兵役、厢军服杂役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在宋朝,除了厢军承担的杂役外,百姓仍然需要承担其他类型的劳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边疆形势,排除B项;宋朝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募兵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排除C项。
【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5.(练重点)在宋代,凡以他官兼领诸阁学士等职名及三馆职名者称为贴职。例如,宰执资格者带观文、资政、端明诸殿学士,侍从资格者带诸阁学士、侍制等,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有“一经此职,遂为名流”之说。宋代贴职(  )
A.完善了选拔人才的机制
B.成为内阁制形成的基础
C.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D.有利于提高文臣的地位
答案 D
解析 贴职所附有的学士和三馆职位都是文官性职位,况且还要求“入馆者必须是进士出身”,这说明贴职有助于提升文臣地位,故选D项;贴职主要针对已通过科举的高级官员,并非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内阁制形成于明朝,排除B项;贴职只是荣誉性职位,并没有实权,排除C项。
【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6.(练难点)王安石推行的每一项新法几乎都有明确的对应赏罚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计息推赏,农田水利法分等酬奖,茶法、盐法按利润分等比较赏罚。因此这一时期官僚形成了“畏罪希进”的普遍心态。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强化了官僚责任意识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
D.使国家强化了社会控制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明确的赏罚措施,这使得官僚在推行新法时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因犯错而受罚,这种机制强化了官僚的责任意识,故选A项;题干并未直接提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排除B项;“畏罪希进”不等同于“积极性”,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的上述措施强化了国家对官员的控制,而非对整个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
【题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7.(练真题)(2024·福建卷,4)“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答案 C
解析 元代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畅通,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历史前提,故C项正确。统治版图的大小与经济贸易的往来,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故排除A项;题干并未介绍绿松石的使用范围、输入数量等信息,也就无法反映元代奢侈品的需求问题,排除B项;题干与地理学取得的成就无关,故排除D项。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8.(练易错点)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  )
A.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B.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C.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答案 A
解析 元朝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以迎合现实统治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摒弃了传统王朝所强调的政治文化符号,体现了其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故选A项,排除B项;元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士人依然重视宣扬儒家学说,排除C项;清朝的边疆治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排除D项。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9.(练常考点)《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地方治理的突出特点是(  )
A.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因俗而治多元包容
答案 B
解析 元朝时期,岭北、辽阳以及甘肃、四川、云南、湖广等边疆地区,被纳入了赋税和劳役的体系,这体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治理,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市场情况,排除A项;君主专制与题干中元朝地方治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0.(练真题)(2025·1月浙江选考,2)大运河开凿之始,其形犹如一张弓,随时空流转,运河变为不再走弓背,而是“裁弯取直”,直接走弓弦。这一条运河,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裁弯取直”的变化是在(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 C
解析 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故选C,排除A;北宋都城在东京,当时漕运以东京为中心,南宋以临安为都城,运河漕运皆不存在“裁弯取直”,故排除B;清朝运河在元朝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运输作用,故排除D。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商洛高一上期末)(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汉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同时打击地方豪强。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作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汉武帝将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同时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北宋政府虽然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北宋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史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产生的影响。(10分)
答案 (1)措施: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打击地方豪强;设刺史;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尊崇儒术。(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消极影响: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3分)
【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2.(2024·武汉常青联合体高一上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边疆治理】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在普遍设置“土官”的基础上,元朝整个边疆政策较之唐宋时期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元廷既因俗设“土官”而治,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在蒙古统治者看来,少数民族地区并非汉人心目中的蛮夷,它和汉地一样,无例外都是被征服的对象。因此,括户和缴税等,应当一视同仁。他们根本不去理会唐宋羁縻州政策,而是出于治理被征服地区的一般理念,独辟军、政、财等较直接管辖的路子。吐蕃地区比较特殊,故略有变通,实行“政教合一”宣政院统辖的制度,但阅户缴税的原则依然如故。元代直接治理边疆的政策,对明朝及以后影响巨大。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摘编自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在边疆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元代对边疆治理的政策有何变化,简要归纳元代边疆治理政策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 (1)措施:①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②设立河西四郡;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④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6分,任意3点即可)
(2)变化:从唐宋王朝实行羁縻政策治理边疆到元朝改行直接治理边疆的政策。(2分)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⑤对后世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6分,任意3点即可)
【题点】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各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