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7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挑战——明清的建立与危机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5·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提到:“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此分析,明太祖“罢丞相”意在(  )
A.分散相权 B.制约内阁
C.提高效率 D.加强皇权
答案 D
解析 在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朝廷政务由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掌管,同时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全部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据此可知,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而不是分散相权、提高效率,故选D项,排除A、C项;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
【题点】废宰相
2.(2025·沈阳郊联体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 B.成为法定的宰相
C.是正式行政机构 D.掌握了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地位不断上升,故选A项;阁臣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好恶,排除B项;内阁的性质是内侍机构,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内阁只是参与决策,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
【题点】设内阁
3.(2025·茂名高一期末)麒麟被尊为“仁兽”“瑞兽”,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也包含着麒麟等动物的交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大约前后有七次,史称“麒麟外交”。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促进物种交流
B.政治特征较为明显
C.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D.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利用麒麟的祥瑞象征,向亚非各国展示明朝的强盛,是宣扬国威、加强政治联系的体现,政治特征突出,物种交流只是附带结果,并非其主要意图,故选B项,排除A、D项;材料中未体现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信息,排除C项。
【题点】郑和下西洋
4.(2025·云南红河一中高一期中)下面为明洪武年间部分防区卫所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明初(  )
A.海防安全受到重视
B.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
C.政府保障漕运安全
D.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
答案 A
解析 明洪武年间卫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体现了当时倭寇骚扰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故选A项,排除D项;图表中东南沿海地区卫所比较集中,说明海防重心在防御外部倭寇问题,排除B项;明朝时期的漕运主要位于华北地区,以山东、江苏和天津为主,排除C项。
【题点】戚继光抗倭
5.(2025·河南部分学校高一下联考)明朝嘉靖年间创设了边俸制度,通过缩短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年限等手段,鼓励内地官员赴任北方、西南边远地区。清王朝由督抚拣选“深谙边情、老于边事”的能才贤吏组成边疆地区的职官队伍,实现了“量地选才、因缺授官”。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边疆治理不断深化 B.改土归流得以实践
C.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D.地方自治程度加深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选拔和任用适合的官员,能够更好地处理边疆地区的事务,体现了边疆治理的不断深化,故选A项,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排除C项;通过中央政府选拔和任命官员,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不是地方自治程度加深,排除D项。
【题点】明朝巩固边疆的措施;清朝的疆域
6.(2024·北京顺义区高一上期末)下图是某班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画的时间轴。整体观察时间轴的历史事件,它可以反映(  )
A.明朝统一全国 B.明清易代
C.倭寇烧杀抢掠 D.清朝巩固统一
答案 B
解析 总体上看,时间轴涉及明末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与迁都北京的过程,可以反映明清易代,故选B项,排除A项;时间轴并未提及倭寇,排除C项;清朝在迁都北京之后继续推进统一全国的进程,排除D项。
【题点】明清易代
7.(2025·宁德高一期中)清代早期的政治信息传递是从地方层层传递到中央内阁,最后交皇帝批示;后建立了奏折制度,地方官员派自己的亲信递送,直接由太监交给皇帝。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  )
A.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B.精简文书提高行政效率
C.减轻了君主政务方面负担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答案 A
解析 清朝的奏折制度使地方官员能直接通过亲信将信息传递给皇帝,减少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这有助于皇帝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地方情况,做出决策,提高了皇权的统治效能,故选A项。
【题点】奏折制度
8.(2025·达州高一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完善了中枢机构 D.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御用机关,其设置能加强皇权,故选D项;军机处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军机处并非法定中枢机构,并不掌握决策权,排除B、C项。
【题点】中枢机构的变化
9.(2025·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清朝中期疆域辽阔,政府在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此外,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主要地区是(  )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答案 B
解析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故选B项。
【题点】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10.(2025·江门高一期末)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
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
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答案 C
解析 清朝在康熙和乾隆年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和巩固,制作全国性的地图也有助于巩固这些成果,强化大一统的观念,故选C项,排除A项;“开创”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地图制作和地方统治秩序的关系,排除D项。
【题点】清朝的疆域
11.(2025·云南红河一中高一期中)康熙年间,湖北户口未繁,俗尚俭朴,谷每有余;而上游之四川、湖南,人少米多,商贩日至,是以价贱,遂号称产米之乡。迨户口渐增,不独本地余米无几,即川南贩运亦少,谷寡价昂,势所必至。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人口与资源矛盾日益暴露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川南谷物的价格日趋提高
D.清朝整个社会经济走向衰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口急剧增长造成粮食紧张,导致谷物的价格提高,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故选A项;材料强调人口增长与粮食紧张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不属于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材料显示湖北粮价“日趋提高”,排除C项;“整个”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点】国内危机
12.(2025·佳木斯三校联考期末)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答案 D
解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但仍开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未断绝中外交往,故选D项,排除A项;清朝对外政策依然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排除C项。
【题点】闭关自守政策
13.(练易错点)明天启五年,都察院御史杨涟上疏揭露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罪状,魏忠贤“惧甚”之余“趋帝前泣诉”,熹宗受其蒙蔽遂切责杨涟,魏忠贤随后矫旨逮捕并处死杨涟等都察院御史。这反映出(  )
A.御史职权形同虚设
B.秉笔太监掌控了中枢
C.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D.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皇帝的意志对整个事件走向起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故选D项,排除B、C项;都察院御史杨涟能够上疏揭露魏忠贤罪状,这本身就体现了御史在行使其监察职权,排除A项。
【题点】设内阁
14.(练难点)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郑和船队(  )
A.开创了东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线
B.表明海外贸易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C.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体现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
答案 D
解析 郑和船队7次远航,这得益于国家的强力支持,体现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故选D项;郑和船队远航经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而非东太平洋,排除A项;郑和船队远航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排除B项;郑和船队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而非地中海沿岸,排除C项。
【题点】郑和下西洋
15.(练易混点)明朝的多位皇帝严格执行禁海令,私下进行海上贸易的百姓被视为海盗。但东南沿海的海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总是一批被灭,新的更大的一批又兴起。这反映了(  )
A.朝廷海疆政策与现实的矛盾
B.政府失去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C.商贸发展提高了海盗的地位
D.倭寇是东南沿海不稳定的因素
答案 A
解析 明朝海盗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当时一部分百姓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活动,和朝廷严格限制商业贸易的政策之间产生了矛盾,故选A项;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倭寇是14—16世纪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排除D项。
【题点】戚继光抗倭
16.(2025·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期中)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普定知府者额来朝,朱元璋命他“谕其部众,有子弟皆令入国学”。洪武二十一年,四川播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官“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帝敕国子监官善训导之”。这些做法旨在(  )
A.引导社会风尚 B.增强国家认同
C.提高教育水平 D.加强君主集权
答案 B
解析 贵州、四川在明朝时期属于边疆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地。“谕其部众,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可以使他们学习中原文化、了解国家制度和统治理念,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B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边疆地区官员子弟的教育问题,重点在于对这些地区的政治影响,而非引导整个社会的风尚,排除A项;让官员子弟进入国学、太学是为了接受官方教育,加强对其统治,而不是提高教育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题点】明朝巩固边疆的措施
17.(练重点)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帝“大一统”论,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范围;乾隆帝的主张体现出领土主权意识,这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排除C项;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地方叛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点】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
18.(练常考点)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 D
解析 清代中后期,地方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交往现象普遍,否则就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威胁官位,这说明军机处的地位很重要,而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故选D项。
【题点】中枢机构的变化
19.(练难点)有学者论述:“该条约签订之后,清朝统治下的‘天下’开始有了明确的、国际法所承认的具有主权国家特点的‘国界’。”该条约是(  )
A.《万国公法》 B.《尼布楚条约》
C.《南京条约》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答案 B
解析 《尼布楚条约》明确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故选B项;《万国公法》不涉及清朝统治下的边界问题,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落实了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排除D项。
【题点】中俄边界的划定
20.(练重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广州出现专办夷务的“洋行”。洋行成为法定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政府通过行商管理海外贸易,以求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这表明,清廷(  )
A.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致力维护宗藩体系
D.主动适应世界潮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将对外贸易集中在特定地点和特定群体,是对对外交往的一种严格限制,实际上体现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倾向,故选A项,排除B、D项;材料与宗藩体系的具体运作方式不同,排除C项。
【题点】闭关自守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怀化高一下期末)(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 边疆治理
秦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汉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唐 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元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清前期 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秦统一后的2 000年间,不同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方略均以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和各民族生活的边疆区域的划分为前提,强调“守中”之地与边疆四夷的区分,重视对中心区域的治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施教化,以华夏文化去影响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12分)
答案 (1)特点:治理方式灵活多样;边疆治理政策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重视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加强边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互为补充(元以前因俗而治的特征突出,元以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任答四点,8分)
(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任答三点,6分)
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对边疆的有效治理,可大大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边疆治理要注意结合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注意创新边疆治理方式等。(任答三点,6分)
【题点】疆域的奠定
22.(2024·河南商开联考高一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宰相是中国封建国家辅政首脑的统称。宰相制度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制初步形成,经隋朝的发展,在唐初走向了成熟。五代十国至北宋,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明太祖废宰相,并严令“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宰相制度的演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分)
阐述: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加强了皇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权,加强皇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分割宰相的职权,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8分)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为了加强皇权,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以实现权力向皇帝的集中。(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题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