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8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8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8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宁波高一上期末)南宋的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做到“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他们都(  )
A.重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强调以自己内心为准则
D.宣传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人都主张遏制人过分的欲望,以服从天理的约束,而天理又代指儒家伦理道德,体现了二人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故选A项;王守仁的主张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朱熹的主张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B、C项;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心学主要强调内心反省和致良知,排除D项。
【题点】陆王心学
2.(2025·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阳明心学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守仁(  )
A.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应向外探究万物
D.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普通人“致良知”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选B项;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发展,排除A项;陆王心学强调对内心的探究,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工商皆本则是强调工商业和农业同等重要,两者不相关,排除D项。
【题点】陆王心学
3.(2024·太原高一期中)1540-1644年的100年间,日本所产白银的绝大部分输入中国;而1570-1644年间,美洲所产白银有一半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
A.表明中国经济领先世界
B.标志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C.促进了商业资本的集聚
D.说明政府鼓励东西方贸易
答案 C
解析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如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聚,故选C项;仅根据白银的流入不能推断中国经济领先世界,排除A项;不能仅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就断定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排除B项;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
【题点】 明清商业的发展
4.(2025·郑州高一下开学考)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民用亦繁矣哉。”在论述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机制时,他写道:“气从地下催腾一粒……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则皆气所化也。”由此可知,其思想(  )
A.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
D.根植于固有文化传统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应星一方面认为在水火的相互作用之下土地得以调和,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万物由“气”生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论”和“和谐”思想的体现,即宋应星的思想根植于固有文化传统,故选D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仍然属于传统科技,排除A项;“气论”与“和谐”思想,不能推动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项;“气论”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排除C项。
【题点】明清科技成就
5.(2025·长治部分学校期中)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论述了置相、取士、建都、田制、兵制、财计等十五项议题,其内容都源于对明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如“建都”讨论明朝建都的问题,本质是反对政府对江南的剥削;“置相”讲的是废除宰相导致皇权独大的问题。由此可见,《明夷待访录》(  )
A.体现资产阶级诉求
B.未能突破传统儒家范畴
C.旨在解放民众思想
D.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论述了置相、取士、建都等明代政治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这说明黄宗羲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故选D项;黄宗羲属于地主阶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黄宗羲思想的特点而不是其历史局限性,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较小,并没有起到解放民众思想的作用,排除C项。
【题点】李贽等思想家的思想
6.(2024·大连滨城高中联盟高一期中)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有些东西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小说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故选C项;小说虽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其与历史著作相比,后者价值更高,排除A项;古代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有可能是杜撰或者虚构的,排除B项;题干的主语是古代小说,不属于历史叙述,排除D项。
【题点】明清小说
7.(2024·沈阳高一期中)明清时期有许多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刊印《万国图》介绍世界五大洲概念等。这表明(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B.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中国得到普及
C.“西学东渐”局面逐渐形成
D.传教士目的是助推中国科技发展
答案 C
解析 利玛窦等传教士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和世界地理知识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的局面逐渐形成,故选C项;仅从利玛窦等少数传教士的活动,不能得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这些知识在当时的中国传播范围是有限的,排除B项;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而不是单纯助推中国科技发展,排除D项。
【题点】西方科技的传入
8.(2025·揭阳高一期末)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故选D项;以鲜花作为头饰并非消费观念奢靡,排除A项;在土地上种植鲜花出售没有体现产品加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种植经济作物体现了种植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题点】明清农业的发展
9.(2025·茂名高一期末)据记载,清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江宁织缎之机有百余种名目。这体现了,清代(  )
A.棉纺织业得到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质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业生产区域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明确指出苏州东城、杭州东城 、江宁纺织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故选D项;由“织缎之机”可知,材料主要指的是丝织业,而非棉纺织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雇佣关系的变化、土地所有制的改变等能够体现生产关系质变的因素,排除B、C项。
【题点】明清手工业的发展
10.(2024·恩施高一上期末)清代江南地区,由外地商人建造了220余所各具特色而又和谐统一的建筑。这些建筑既受到全国各地的影响,又吸收了各地的建筑特色,从而展现出山陕的风情、徽派的造型、浙东的风格以及闽粤的式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C.长途贸易迅速发展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C
解析 清代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外地商人建造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北方特色,也有南方风格、式样,反映了长途贸易的发展使各地区商人云集江南地区,因经贸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特色建筑,故选C项;江南特色建筑的出现与抑商政策、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无关,排除A、B项;建筑风格各异与商人政治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
【题点】明清商业的发展
11.(2024·广州高一上期末)下列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状况。据此可知,清朝时期(  )
[唐]《雨中耕作图》  [清]《耕织图》
A.粮食产量不断大幅提升
B.耕作方式没有根本变革
C.高产作物得到普遍推广
D.生产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答案 B
解析 清朝与唐朝相比,仍然使用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工具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这说明清朝时期耕作方式没有根本变革,故选B项;材料并无粮食产量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的方式,而不是种植的作物,排除C项;“多种多样”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到印证,排除D项。
【题点】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12.(2024·黑龙江龙东联盟高一期中)明清时期,王府皇嗣、地方官员、儒生士人以及私人收藏者常资助画家将史书中孔子的生平事迹描绘成画作,形成了类型丰富的《孔子圣迹图》。该画作或作为书院、蒙学教材,或贡皇帝观览及私人收藏,或刊印发行以供世人观瞻。由此可推知,该画作的创作和传播(  )
A.丰富了孔子生平研究的核心史料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掀起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尚
答案 B
解析 创作和传播《孔子圣迹图》有利于推动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播发展,进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孔子圣迹图》是针对二手史料的再创作,对研究孔子生平作用不大,排除A项;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是物质和享受,而当时占主流的理学思想强调禁欲,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扬,与“经世致用的学术风尚”无关,排除D项。
【题点】小说与戏曲
13.(练真题)(2024·广东卷,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明朝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信息表明商业资本集聚,排除C项。
【题点】明清商业的发展
14.(练难点)明朝初年,北元不断侵扰北方重镇。为保障军队供应,明廷推行“开中法”,商人可将粮草贩运到边境,朝廷征收后根据数额给予相应的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兑换食盐后进行贩卖。地处北境的晋商由此迅速崛起。这说明晋商(  )
A.经营模式较为单一
B.打破盐业官营模式
C.对于政府有依附性
D.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 C
解析 明朝初期商人将粮草贩运到边境,由朝廷征收后给予盐引,商人凭盐引兑换食盐进行贩卖,这表明晋商的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故选C项;材料只是晋商经营模式的一部分,不能说明他们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排除A项;“开中法”并没有打破盐业官营模式,商人仍需要依靠朝廷的盐引来进行盐业交易,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晋商积累大量资本的过程,排除D项。
【题点】明清商业的发展;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15.(练重点)王阳明否定朱子的“新民”(偏重于教民,而略于养民)说,奉行“亲民”(教民与养民并重)说;对《大学》中关于人生追求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则先推崇“诚意”,后主张“致知”,反对朱子以“格物”为第一义工夫的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旨在宣扬天理遏制臣民的欲求
B.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利于促进儒学发展的世俗化
答案 D
解析 王阳明主张“亲民”,强调教民与养民并重,主张“诚意”,反对“格物”为第一义工夫,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有利于促进儒学发展的世俗化,故选D项;朱熹宣扬天理遏制臣民的欲求,排除A项;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排除B项;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体现“道德化”,但无法体现“宗教化”,排除C项。
【题点】陆王心学
16.(练易错点)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作“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作“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解析 当地对蚕桑生产的重视等现象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以耕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有所变化,蚕桑业等相关产业地位上升,故选B项;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发展,排除A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与手工业在生产环节、技术交流等方面紧密结合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题点】明清农业的发展
17.(练常考点)明末,冯梦龙改编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时,将内容由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礼教束缚、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将男主人公的身份从仕宦之子变为“生药铺主管”。这一改编反映了(  )
A.专制统治日益走向僵化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阳明心学提倡个性自由
D.平民文化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明末专制统治日益走向僵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能够说明平民文化成为时代主流,排除D项。
【题点】明清小说
18.(练易错点)黄宗羲提出两种圆满的道德——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现实的、堕落的君主专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两种秩序都符合《礼运》首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这体现出黄宗羲(  )
A.反对迷信权威并追求思想自由
B.对传统政治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C.打破了程朱理学正统思想地位
D.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诉求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提出的两种圆满的道德,都符合《礼运》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这表明他对传统的政治理想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继承,同时,他批判现实君主专制,倡导重建君臣共治,体现了对传统政治理想的发展,故选B项。
【题点】李贽等思想家的思想
19.(练难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主张深刻探究世界万物的“格物致知”精神推动了李时珍、宋应星等人对技术的探究、总结等,故选B项;“缺乏理论思维”不合题意,与材料《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受到“世界的本原是气”“格物致知”等理论指导相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排除C项;“制约”不合题意,应为“推动”,排除D项。
【题点】明清科技的特点
20.(练重点)清康熙时期编撰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利用近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全图,其精度之高、范围之广皆属当时世界之最。时朝臣论述其优点第一条:“天道地道兼而有之,从来舆图所未有也。”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疆域范围空前辽阔
B.测绘技术领先世界
C.国家综合实力较强
D.挽救边疆危机所需
答案 C
解析 清朝前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局相对清明,同时封建经济繁荣,因此能组织大量人手绘制精细地图,故选C项;材料重在介绍《皇舆全览图》对绘制技术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不仅仅是疆域辽阔,排除A项;《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利用近代测绘技术并不等于我国测绘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项;D项与清康熙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
【题点】西方科技的传入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5·河南部分学校高一下联考)(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的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形态未能向近代转型的原因。(8分)
答案 (1)新变化:高产农作物传入,粮食产量增长;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业资本集聚;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任答4点,4分)
影响:推动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手工业进步,促进了工场等新经营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新的社会思潮出现;促进了商人群体(或商帮)的形成和发展。(任答4点,4分)
(2)原因:封建统治的僵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国内市场狭小;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或传统思想的保守落后);近代自然科学没有产生(或科技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任答4点,8分)
【题点】明清农业的发展;明清商业的发展;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22.(2024·南阳高一期中)(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不应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8分)
答案 (1)背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膨胀,统治危机加深;工商业发展,手工业中部分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正统礼教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开阔人们眼界。(8分)
(2)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任答2点,4分)
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任答2点,4分)
【题点】李贽等思想家的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