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3 土壤的形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因而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如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层是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关于土壤形成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陡峭的山坡土层较为深厚
B.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生长
D.湿热地区水热充足,土壤更肥沃
(2024·广东佛山月考)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据此完成3~4题。
3.红壤贫瘠,主要是土壤中
A.矿物质不足 B.土壤含水多
C.空气含量少 D.有机质缺乏
4.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化肥 B.种植绿肥
C.井灌井排 D.砾石覆盖
(2025·天津和平期末)如图为“某土壤剖面示意图”。该地年平均气温-4-0 ℃,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地表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字母对应的土壤剖面,正确的是
A.a:母质层 B.b:腐殖质层
C.c:淀积层 D.d:淋溶层
6.图中腐殖质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主要原因是
A.热带雨林生长量极为庞大 B.气候干旱利于有机质积累
C.气温低造成有机质分解慢 D.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8.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如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9~11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1
总孔隙 非毛管孔 毛管孔
针阔叶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9.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10.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11.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
(2025·广西梧州阶段练习)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去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12~14题。
12.同学们看到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 B.水稻土
C.黄壤 D.红壤
13.该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 ③孔隙大,有机质流失快 ④植被少,腐殖质积累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针对该地土壤酸性较强的特点,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是
A.增施复合肥 B.施用熟石灰
C.增大土壤孔隙 D.降低土壤水分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据图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
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
16.同学们发现从低平洼地到山顶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变化,正确的是
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 B.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
C.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D.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
如图为“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特征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点
A.0-20 cm深度,随海拔增加有机质含量递增
B.20-40 cm深度,随海拔增加有机质含量递增
C.海拔1 010 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主要是因为地形坡度大
D.海拔2 610 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别大,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干预大
18.海拔3 01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因为该处土壤
A.水分含量较低 B.微生物活动强
C.有机质分解慢 D.有机质合成快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如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
20.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
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江苏苏州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19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原土壤干层厚度发生的变化,并阐述理由。
22.(2025·湖南长沙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长沙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一 探究土壤的组成
同学们在学校随机挖取小块土壤,通过实验来验证土壤的组成成分。
(1)模仿下表中的例子,补充实验设计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例: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 烧杯底出现类似石头一样的沉淀 土壤中含有矿物质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适量土壤轻轻放入 ①________________ 土壤中含有空气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 水面漂浮一些草根、树叶残渣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探究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同学们发现学校种植了苜蓿草的土壤与周围裸露的土壤明显不同,如表所示。
裸地土壤 种植苜蓿土壤
土壤颜色 浅棕色 深棕色
土壤颗粒 大颗粒为主 小颗粒为主
土壤黏度 不易搓成条 较易搓成条
土壤湿度 较小 较大
生物情况 少有植物根系 多植物根系、生物残渣、小虫子
(2)通过对比,同学们总结了生物对土壤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认识校园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观察记录了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了分类,包括常绿乔木、针叶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种类多为本地乡土植物或是经过长期栽培的引进植物。
(3)说明校园植物种类多选择为本土植物的原因。
答案精析
1.A 2.B [第1题,从地面垂直向下的成熟土壤纵断面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甲是腐殖质层,故选A。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层一般较薄,A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正确;成土母质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错误;湿热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不肥沃,D错误。故选B。]
3.D 4.B [第3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红壤分布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加之当地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D正确。第4题,增施化肥可以短时间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会使土壤酸化、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板结等,A错误;种植绿肥对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作用,B正确;井灌井排是治理盐碱化的重要措施,砾石覆盖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之一,对改良红壤作用不大。 C、D错误。]
5.C 6.C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分布在表层,对应图中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分布在有机层以下,对应图中的a,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分布在腐殖质层之下,对应图中的b,B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色泽较深,分布在淋溶层之下,对应图中的c,C正确;位于淀积层之下的土层是母质层,对应图中的d,D错误。故选C。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年平均气温-4-0 ℃,应为亚寒带地区,A错误;年降水量500-600毫米,为半湿润地区,气候并不干旱,B错误;气温低造成有机质分解慢,C正确;水土流失会减少有机质含量,D错误。故选C。]
7.C 8.D [第7题,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少,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甲图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选C项。第8题,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多;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因此,本题选D项。]
9.C 10.D 11.D [第9题,由材料“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毛管孔孔隙的贮水能力”可知,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土壤蓄水能力最差;且楠竹林的饱和持水量最低,说明产生的径流更多,林地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更强,因此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故选C。第10题,由材料“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大,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产生所需的时间越长。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灌木林。故选D。第11题,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植物的根系较浅,吸收土壤中有机质的速度慢,吸收量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质带给土壤;地表径流少,对土壤的侵蚀、搬运等作用会减弱,不易将土壤有机质带走;岩石风化的速度快,成土母质增加的速度快,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与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故选D。]
12.D 13.A 14.B [第1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土壤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黑土是在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有机质含量高,呈黑色,A错;水稻土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土壤,多呈青灰色,B错;黄壤呈现鲜艳黄色或蜡黄色,C错;红壤是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酸、贫为其主要特征,与材料表述一致,D正确。故选D。第13题,该地土壤是红壤,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①正确;降水多,淋溶作用强,②正确;由于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④错误;该地土壤类型为红壤,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③错误。故选A。第14题,熟石灰呈碱性,能改良酸性土壤,B正确;施用复合肥、增大土壤孔隙、降低土壤水分均不能改良土壤酸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5.C 16.D [第15题,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腐殖质,由图可知,②为腐殖质,①为成土母质。故选C。第16题,土壤根据质地不同,从粗到细可以分为砂土、壤土、黏土,而砾质土是由颗粒更大的砾石构成的,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主要随着流水搬运向下运动,而流水的搬运具有分选性,由山上到山下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因此颗粒物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的顺序应该是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故选D。]
17.A 18.C [第17题,据图分析,0-2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A正确;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海拔2 610 m处较2 210 m处低,B错误;海拔1 010 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干预大,C错误;海拔2 610 m处,人类活动少,D错误。故选A。第18题,海拔3 010 m处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C正确;该海拔高度,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含量较高,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合成慢,A、B、D错误。故选C。]
19.B 20.B [第19题,该省区分布的土壤类型包括砖红壤、红壤、黄壤和水稻土等类型,可以判断该省区气候湿热,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结合选项可知,该省区最有可能是海南,B正确;浙江主要分布有红壤和水稻土,A错误;河北主要分布有黄壤,C错误;黑龙江主要为黑土,D错误。第20题,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枯枝落叶,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可推测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地没有得到翻耕等),故可进一步推测主要是因为森林植被的枯枝落叶在表层堆积,使得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B正确;成土母质的厚薄与有机质集中在表层无关,A错误;降水丰富,淋溶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C错误;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微生物更活跃,分解作用强,D错误。]
21.(1)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
22.(1)产生气泡 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2)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促进岩石风化和成土的过程;减缓有机质的淋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聚焦;增加土壤黏度;保持土壤湿度
(3)能适应本地自然环境,易栽培和成活;人工干预少,养护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