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4 风成地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24·江苏扬州期末)如图为约旦南部月亮谷风景区的某典型地貌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貌主要形成于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2.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本不变,若干年后该地貌最可能出现
A.顶部抬高 B.顶部坍塌 C.底座扩大 D.底座抬高
(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中)如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素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貌
①迎风坡坡度陡 ②背风坡坡度陡 ③为风成地貌 ④为流水地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若图中A坡朝向西北方向,则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雅丹是一种典型风蚀地貌,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北靠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南临阿尔金山,雅丹较为低矮,高度多在1 m以下。如图是“雅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罗布泊雅丹形成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6.罗布泊雅丹演化过程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2024·浙江杭州月考)某地理小组做了模拟风力作用的实验:用吹风机在长方形硬纸箱中吹一捧颗粒混杂的沙石。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实验模拟的是
A.吹蚀、沉积 B.磨蚀、沉积
C.风化、沉积 D.风化、侵蚀
8.实验结束后,纸箱内的沙石分布规律是
A.沙粒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B.垂直分层明显,下大上小
C.离风口越近,颗粒物越大
D.离风口越远,颗粒物越大
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如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演化为戈壁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10.该地雅丹地貌的发展将导致
A.相对高度先增大后减小 B.沟槽不断加宽加深
C.垄脊面积先减小后增大 D.地形起伏越来越大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绿洲边缘,其中的灌丛能降低风速、阻沙和固沙,从而形成灌丛沙丘这一独特景观。受此启发,交通建设者发明了许多措施来防治风沙。如图为灌丛沙丘景观。完成11~12题。
11.灌丛沙丘出现在绿洲边缘的原因主要是
A.水源充足 B.风速较小
C.光照丰富 D.土地退化
12.为防流沙侵害,沙漠公路建设中采用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建草方格,形成矮草沙障 B.修建风电场,降低风速
C.修建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 D.采用滴灌技术种耐旱树种
抛物线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抛物线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如图为“我国某区域一抛物线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①②③④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该地常年盛行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024·广东广州期末)戈壁又称砾漠,是砾石和粗沙覆盖在土层上的一种地表类型。戈壁地区在铁路施工过程中,路基土石方经常就地取材,在施工完成后需要对铁路沿线以及取土场采取固沙措施。下面左图示意高立式沙障,下右图示意格状沙障,二者经常被用于戈壁铁路路基防沙。据此完成15~16题。
15.在戈壁地区修筑铁路路基就地取材,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A.减慢风速,加剧风沙沉积
B.使下伏沙质沉积物活化
C.破坏地表结构,加重石漠化
D.使地表崎岖,威胁行车安全
16.在铁路路基防沙工程中,高立式沙障应位于
A.铁路路基迎风侧,格状沙障上风向
B.铁路路基迎风侧,格状沙障下风向
C.铁路路基背风侧,格状沙障上风向
D.铁路路基背风侧,格状沙障下风向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如图是“某年6月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日~26日风向发生变化
18.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砾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据此完成19~20题。
19.图示风影沙丘常见于
A.沿海沙滩 B.河流两岸
C.绿洲边缘 D.森林内部
20.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冰川等外力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如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富有代表性的新月形沙丘地貌。
(1)说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简述沙丘地貌的形成过程。
(3)沙丘的流动、沙漠的扩大,是风沙活动造成的重大危害。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同风沙灾害做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说出防治风沙活动的有效措施。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19年7月,环境研究专家第一次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巡查,在锡林郭勒正蓝旗东南方向的影像图中发现了异常情况,一条道路旁边出现了一块面积较大、白色成像的区域,不符合草地卫星图成像的颜色特征,由此专家判断该地出现了局部土地退化。经考证,这片草原的底部是一片较厚的沙丘,表面的植被土层只有10 cm左右,几年前有人在路边采挖草原植被产生一个小坑,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如今直径数十米的深坑。专家建议,先用灌木枝在坑底沙地插成方格网状,等沙地表面稳定后再栽种黄柳等固沙植被,成活后促进沙地向草原自然演化。
(1)从形成原因的角度说出沙坑景观的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推断沙坑拓宽加深过程中的主导风向,说出判断依据。
(3)简要说明灌木枝插成的方格网对稳定沙地表面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案精析
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貌为典型的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第2题,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本不变,风蚀蘑菇将持续接受风力侵蚀,中间部位继续被侵蚀可能无法支撑顶部,导致顶部坍塌,B正确。]
3.C 4.D [第3题,根据图示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该地貌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①错误,②正确;新月形沙丘是风挟带沙子,由于风速减弱、沙子堆积形成的地貌景观,是风成地貌,不是流水地貌,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第4题,A坡坡度较缓,判断为迎风坡,迎风坡朝向西北方向,则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故选D。]
5.B 6.C [第5题,雅丹地貌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沟槽、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一致,结合图中方向指示标可知,该区域主要盛行东北-西南风,该区域位于我国内陆盆地,靠近我国冬季风源地,当地的盛行风向应为东北风,B正确。第6题,罗布泊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风天气多,罗布泊干涸,湖底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东北风)沿裂隙侵蚀偏软岩层,风蚀沟槽形成,槽间出现圆丘状地貌;随着风蚀作用增强,沟槽持续加深展宽,槽间形成流线状垄地;风蚀作用持续增强,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形成典型雅丹地貌。故罗布泊雅丹演化过程的顺序是③①④②,C正确。]
7.A 8.C [第7题,由材料可知,实验过程中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反映风力的吹蚀和搬运过程,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反映风力沉积作用,A正确。第8题,离吹风机口(风口)越近,风力越大,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沙石大多被吹走,较大颗粒沙石位置变化不大,反之,距离风口越远,风力越小,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弱,沉积作用明显,较小的沙石颗粒便沉积于此,D错误,C正确;受颗粒物大小和风力大小的影响,沙石分布水平方向有一定规律,垂直分层不显著,A、B错误。]
9.C 10.A [第9题,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发育先是形成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再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土墩和沟槽,沟槽加宽加深;之后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雅丹体;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演化为戈壁。第10题,由材料可知,风力侵蚀使垄脊从无到有,面积逐渐增大,沟槽不断扩大。随着风蚀加剧,垄脊逐渐形成孤立的小丘,其下部的沙层因风蚀作用被掏空,垄脊面积逐渐减小,高度也不断下降,最终消失,所以相对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沟槽加宽加深后逐渐消失,垄脊的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地形起伏先增大后趋于平坦。A项正确,B、C、D项错误。]
11.D 12.B [第11题,由材料可知,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绿洲边缘,其中的灌丛能降低风速、阻沙和固沙,从而形成灌丛沙丘这一独特景观。因此,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因为土地退化。D正确。第12题,在荒漠地区,公路两侧可以采用一些措施降低风速或者阻挡风沙,草方格、高立式沙障、耐旱树种都可以,但是在此处修建风电场技术难度高,且阻沙作用不明显,故选B。]
13.A 14.B [第13题,结合材料可知,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其形态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两翼有植被,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向,图示①②③④区域中,①处植被覆盖率高,对沙丘阻挡能力最强,沙丘移动距离近,A对。第14题,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向,根据抛物线沙丘形态,结合指向标判断,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对。]
15.B 16.A [第15题,取走地表砾石可能会降低地面粗糙度,减小摩擦力,加快风速,A错误;由材料可知,戈壁是砾石和粗沙覆盖在土层上的一种地表类型,砾石被取走后,下伏的沙质沉积物活化,为风沙天气提供沙源,B正确;就地取材破坏地表结构,下覆的沙质沉积物活化,加剧沙漠化,C错误;就地取材,取走地表砾石,可能会使原本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D错误。故选B。第16题,与格状沙障相比,高立式沙障阻挡风沙效果好,特别是风沙流底部颗粒较大的沙粒会被高立式沙障阻挡,故其应位于铁路路基迎风侧,格状沙障上风向。故选A。]
17.D 18.A [第17题,读图可知,沙丘顶的风蚀深度都是负值,所以沙丘顶一直受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6月11日沙丘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6月26日沙丘西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图示6月21日~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同时西坡风蚀深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西坡由风蚀作用变为风积作用;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第18题,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为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19.C 20.D [第19题,根据材料可知,该风影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有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因此分布有灌丛,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沙砾堆积在灌丛根部,便形成了风影沙丘,C正确。沿海沙滩灌丛较少见,难以形成该类型的风影沙丘,A错误。河流两岸水分条件较好,不易形成沙丘,B错误。森林内部植被茂密,风力作用小,沙粒少,不易形成风影沙丘,D错误。第20题,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所以导致灌丛沙丘迎风的一侧较陡,而背风的一侧较缓。图示西南方向较缓,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故选D。]
21.(1)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
(2)干旱地区,风力挟带大量沙粒运行,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3)保护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扎设草方格;设置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等。
22.(1)风蚀洼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草地,导致小范围沙地裸露;风力侵蚀使得沙质物质被吹离,沙地变深成沙坑;沙坑周围植被土层遭风蚀破坏,导致草地退化,在风蚀作用下沙坑变大。
(2)西北风(或偏北风)。依据:沙坑形成于路边,向东南(或偏南)方向拓宽。
(3)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有效阻止地表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