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3 地质灾害(教师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13 地质灾害(教师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5 11: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3 地质灾害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某老师在地理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防震抗震知识并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培训时,为示意地震构造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根木棍用力折断,然后在黑板上绘制同心圆来表示地震波的传递(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木棍断裂之处,可用来表示地震发生时的
A.震中 B.震中距 C.震源 D.震源深度
2.听到地震应急演练警报响起,正在三楼教室上课的小明同学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夺门而出 B.护住桌上课本以防滑落
C.直接从三楼跳下 D.迅速藏身桌下并护住头部
(2024·浙江台州期末)如图为某中学开展的“地理模拟实验装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实验主要模拟的自然灾害是
A.塌陷 B.洪涝
C.滑坡 D.干旱
4.下列实验操作会加重该地理现象的有
①调大三角支架的角度 ②加大水龙头的进水量 ③裸露土壤上覆盖草皮 ④置换成黏性强的红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5年1月8日,我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地震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中距是指地面至震源的距离
D.一次地震烈度各地不同
6.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泥石流是发生于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如图为“浙江省泥石流多年月平均发生次数统计图”。完成7~8题。
7.浙江省泥石流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及原因是
A.6月 暴雨次数最多 B.8月 暴雨强度大
C.6月 植被较为稀疏 D.8月 地形坡度大
8.遭遇泥石流,下列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A.待在沟谷中等候救援
B.向泥石流来袭路径两侧高处跑
C.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D.顺着泥石流来袭路径往低处跑
(2025·广西玉林阶段练习)如图为“某地地形景观示意图”,该地位于低纬度,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最高峰约3 000米,图中P地地形是7月25-26日两天内形成的。据此完成9~11题。
9.该地7月25-26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是
A.滑坡 B.山崩
C.泥石流 D.火山
10.当地发生该地质灾害主要激发因素是
A.坡度较陡 B.松散物质多
C.冰川融水 D.暴雨
11.下列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
A.滑坡发生在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平原地区
B.滑坡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都一定有水的参与
C.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基本相同
D.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成为分布较广泛的地质灾害
2021年9月26日凌晨,雅安地区由于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造成喇叭河镇一在建工地工棚10余人失联。如图为“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下列关于易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地区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多 B.地形平坦
C.地表基岩广布 D.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不大
13.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4.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2025·江西宜春阶段练习)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江西崇义县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个地貌类型。该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如图为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关于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丘陵区的灾点数量分布最多
B.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
C.中山区不稳定斜坡分布最多
D.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
16.低山、丘陵区的灾点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A.植被分布稀少 B.山体落差较大
C.人类活动密集 D.岩溶作用较强
(2025·江苏常州期末)南方某山区经历暴雨,如图为该地暴雨前后一周“地形对比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滑坡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18.该地质灾害发生后,最需要紧急撤离的居民点是
A.a B.b C.c D.d
(2024·陕西西安期末)为了解某一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影响因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模拟实验。如图为“实验原理图”,表格示意实验准备及相关过程。完成19~20题。
组别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组Ⅰ 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 25cm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 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s,观察记录B点情况
19.该实验模拟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
20.实验结果最可能为
A.实验组Ⅰ,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B.实验组Ⅱ,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C.实验组Ⅲ,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D.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实验组Ⅲ之间无明显差别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5·陕西安康期末)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2024年12月8日6时7分,西藏林芝墨脱县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35度,东经94.92度,震中距墨脱县40千米,距林芝市64千米,距拉萨市370千米。据统计,震中周边200千米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92次,此次地震对拉萨市几乎没有造成损失。
材料二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地震台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之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电视、广播)发出警报。我国地震预警系统早已投入使用。2019年四川省宜宾市地震时,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1)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内部圈层是__________。分析墨脱县附近地震频繁的原因。
(2)分析此次地震拉萨市几乎没有损失的原因。
(3)推测地震可能产生的危害。
(4)总结成都接到地震预警信息的原理依据。
22.(2024·甘肃兰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21年10月27日,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的风暴系统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据萨克拉门托市中心报告,此次降雨创造了24小时总降雨量约138 毫米的纪录,该暴雨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如图为泥石流形成示意图。
(1)推测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
(2)描述泥石流导致堰塞湖形成的过程。
(3)简述此次泥石流可能对北加利福尼亚州造成的危害。
(4)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请列举出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答案精析
1.C 2.D [第1题,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为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木棍断裂之处,应表示地震发生时的震源,故C选项正确。第2题,当地震来临时,在教室上课的同学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可以迅速藏身桌下并护住头部,D选项正确;若来得及逃跑,要有秩序、听从指挥逃到空旷的地方,不要马上夺门而出,容易造成踩踏,引发伤亡,A选项错误;护住桌上课本以防滑落,会错过避险和逃生机会,B选项错误;直接从三楼跳下,会造成摔伤,C选项错误。]
3.C 4.A [第3题,图中将含有砂石的裸露土壤放置在倾斜的面板上,同时用花洒向土壤浇水,会导致面板上的土壤含水量增大,最终导致土壤下滑,故该实验模拟的自然灾害是滑坡,C正确。第4题,调大三角支架的角度,增大了面板的坡度,会使土壤下滑量增加,会加重该地理现象,①正确;加大水龙头的进水量会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大,使其更容易下滑,会加重该现象,②正确;裸露土壤上覆盖草皮,会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会减轻该地理现象,③错误;黏性强的红壤,黏度较高,与含有砂石的土壤相比,其下滑速度更慢,会减轻该地理现象,④错误,A正确。]
5.D 6.C [第5题,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地震发生时,地面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错误;震中距是指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而不是到震源的距离,C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各地不同,D正确。第6题,一般来说,地震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①正确;震源越深,破坏程度越小,②错误;震中距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③错误;断层越发育,地质越不稳定,破坏越大,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
7.B 8.B [第7题,由图示可知,泥石流在8月发生次数最多,达120次左右,A、C错;结合所学知识,由图可知,浙江8月暴雨日数较高,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发生高强度暴雨概率高,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B对;地形坡度相对稳定,对泥石流的影响没有季节差异,不会导致泥石流发生次数的月份差异,D错。故选B。第8题,泥石流是发生于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发生泥石流时在沟谷等待危险大,A错;泥石流从高处向下流动,向泥石流来袭路径两侧高处跑,可尽快远离泥石流影响范围,相对安全,B对;泥石流的破坏力往往较大,沟谷的大树易被泥石流冲倒或掩埋,C错;泥石流运动速度快,顺着泥石流来袭路径往低处跑不容易避险,D错。故选B。]
9.C 10.D 11.D [第9题,读图可知,P地位于谷口,堆积物呈扇形,且该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降水量大,最高峰约3 000米,海拔高,P地地形是7月25-26日两天内形成的,形成时间短,应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降水使得泥石流挟带大量泥沙和碎石冲出山地,在山谷出山口处因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因此该地7月25-26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是泥石流,C正确;山崩、滑坡不一定会在山谷出山口处堆积,A、B错误;该地形的形成时间短,且火山喷发会从锥体向外喷出,P地的地形不符合火山喷发的形态,D错误。故选C。第10题,根据上题可知,该地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坡面上的松散土体,受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形成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沟谷或坡面流动的过程或现象。而该地纬度低,最高峰约3 000米,无冰川分布,因此当地发生该地质灾害主要激发因素是暴雨,D正确,C错误;根据泥石流的概念可知,坡度较陡、松散物质多均不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A、B错误。故选D。第11题,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A错误。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并非完全相同,滑坡一般是由山体或岩体结构不稳定导致的,没有水的参与也会发生;但泥石流一定要有水的参与才会发生,B错误。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发生程度强弱以及发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材料和题干中无法判断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差异,C错误。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多发成为我国分布较广泛的地质灾害,D正确。故选D。]
12.A 13.B 14.C [第12题,易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多,地势起伏大。地表基岩广布的地区不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易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年际变化大。第13题,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破坏也比较严重,地震频发,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加上暴雨或冰雪融水的影响,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第14题,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
15.D 16.C [第15题,由图可知,灾点数量最多的是低山区,A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B错误;由材料可知,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C错误;由图可知,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D正确。故选D。第16题,低山、丘陵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A错误;低山、丘陵区山体落差没有中山区大,B错误;人类活动(修路、建房)主要集中在低山和丘陵的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使灾点的密度较大,C正确;当地位于江西,岩溶地貌在当地的分布面积小,D错误。故选C。]
17.A 18.C [第17题,读图中等高线可知,堰塞体形成之前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而形成以后,西侧坡度变缓,这表明西侧发生了滑坡,形成了堰塞体,材料中无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信息。故选A。第1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灾害可能是滑坡,滑坡导致在峡谷处形成堰塞体,堰塞体之上形成了堰塞湖,由于堰塞体的阻挡,堰塞湖的水位会不断上升,由于堰塞体不稳定,在水的压力作用下有可能会发生溃决现象,因此堰塞体下游的c处居民点最需要紧急撤离,C正确。]
19.B 20.B [第19题,实验中,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清水匀速倒下,清水会携带大量泥沙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模拟地表径流对砂石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此实验模拟的原理与泥石流形成原理相似,B符合题意。第20题,三组实验中砂石堆的坡度和高度相同,而实验组Ⅰ,200 ml清水用10s时间匀速倾倒,相当于地表径流量为20 ml/s,依此类推,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0ml/s、40ml/s,实验组Ⅱ地表径流量最大,说明其对砂石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最强,则实验组Ⅱ中B处沉积的泥沙最厚,泥沙堆积物延长距离最长,实验组Ⅲ次之,实验组Ⅰ最薄、最短,故选B。]
21.(1)地壳 原因: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质不稳定。
(2)拉萨市距离震中的位置远,且本次地震震级相对较小。
(3)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引发次生灾害,地震会使山体松动,导致山崩和滑坡,进而阻塞道路、河流,甚至形成堰塞湖,对下游地区构成威胁;造成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4)利用地震波传播和电磁波传播的时间差。
22.(1)地势起伏较大的沟谷地形;沟谷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出现暴雨级别的降水条件。
(2)泥石流通过流通区向下流动,形成堆积体;堆积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坝,阻碍水体下泄;河流来水不断在堰塞坝上游汇集,最终形成堰塞湖。
(3)泥石流摧毁当地村庄,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破坏交通设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形成堰塞湖,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4)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开矿;工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