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六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B(浙江专用)
一、填空题(16分)
1.(23-24六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用放大镜观察苍蝇的眼睛是___________,其形状为___________。
2.(23-24六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___________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___________动物。
3.(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下图是在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使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___________方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要求。
4.(23-24六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许___________限制其行动。
5.(23-24六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在显微镜下看到了“q”,实际在载玻片上的是___________。
6.(23-24六年级上·浙江衢州·期中)在研究四季变化时,我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填“对比实验”或“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二、选择题(36分)
1.(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利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正确的制作过程是( )。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准备两个放大镜;
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④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2.(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下列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猫头鹰夜间捕食 B.蚂蚁搬家 C.大雁迁徙 D.昙花一现
3.(23-24六年级上·浙江·期中)下列生物的行为是受昼夜交替影响产生的是( )。
A.昙花在夜间开放 B.秋天植物叶片变枯黄 C.大雁迁徙
4.(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下列关于地球的知识,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地球是一颗行星。 ②地球上分布着海洋和陆地。
③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 ④地球已经超过了40亿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下列现象不能作为草履虫是生物的证据的是( )。
A.草履虫形状像一只鞋子
B.在培养液里加入肉汁后,草履虫会聚集觅食
C.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草履虫会四处逃窜
D.草履虫会分裂繁殖
6.(23-24六年级上·浙江衢州·期中)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细胞,看到的是( )。
A. B. C.
7.(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位于视野右下角,若想将其移到视野中间,应该向( )移动玻片标本。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上角 D.左下角
8.(23-24六年级上·杭州临平·期中)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 准备两个放大镜
③ 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④ 调整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②④③①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9.(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在不同的季节,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C.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10.(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夏至这一天,我们杭州正午影子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11.(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做“谁先迎来黎明”,如果看到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则“地球”转动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2.(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 )的说法。
A.太阳是宇宙中心 B.地球是宇宙中心
C.月亮是宇宙中心 D.木星是宇宙的中心
13.(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我们进行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析因实验 D.演示实验
14.(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下列事实中,不能够体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是( )。
A.大肠杆菌产生的门冬酰胺酶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B.酵母菌可以用来做面包
C.霉菌能让食物腐败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D.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15.(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最早发现并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科学家是( )。
A.列文虎克 B.罗伯特·胡克 C.简·施旺麦丹 D.培根
16.(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是( )。
A.罗伯特 胡克 B.简 施旺麦丹 C.列文虎克 D.伽利略
17.(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显微镜的目镜标有“10×”与“20×”和物镜分别标有“40×”与“50×”,为了在视野中看到数量最多的洋葱表皮细胞,小科应该选择( )的放大倍数。
A.200倍 B.800倍 C.400倍 D.500倍
18.(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小科将报纸紧靠在下面四个玻璃杯后面,文字会被放大的是( )。
A. B. C. D.
三、判断题(13分)
1.(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当地球上北半球进入黑夜时,南半球就是白天。( )
2.(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南飞都是地球公转引起的。( )
3.(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我校小明同学在9月23日正午12点测得学校里旗杆的影子长度为2米,11月10正午12点去测这根旗杆影子的长度肯定不到2米了。( )
4.(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实质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
5.(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我们所处的地方,昼和夜的时长是一样长的。( )
6.(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根据世界地形图,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小。( )
7.(23-24六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
8.(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
9.(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器官的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也是不同。( )
10.(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物切片要求薄而透明。 ( )
11.(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一只长方形鱼缸,从上面望下去观察金鱼,可以看到金鱼变大了。( )
12.(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都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 )
13.(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下列工具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
四、连线题(5分)
(23-24六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连线题。
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 地球转动
围成一圈的同学 地球
红色纸片 太阳
看到红色纸片 迎来黎明
按某个方向转动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五、简答题(8分)
1.(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有人说,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请举出一个事实进行反驳。
2.(23-24六年级下·杭州余杭·期中)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图像如图①所示,如果想观察到图②,你建议小明应如何调整临时装片的位置?
六、实验题(10分)
(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小科和同学一起探究了一年四季影长的变化规律。
(1)他们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正午的影子长度变化时,手电筒放在不同的位置模拟不同季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号位置代表夏季 影子最短
B.②号位置只代表春季 影子适中
C.③号位置代表冬季 影子最短
(2)随后,小科准备实地测量一年各季节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一探究竟,你建议他将自制圭表放在( )最合适。
A.朝北的阳台 B.朝南的阳台 C.朝东的阳台
(3)下表是小科同学连续一周的影长记录数据: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影长 14.8cm 14.m 14.4cm 14.2cm 13.9cm 13.7cm 13.5cm
观察表格数据,小科发现这一周影长( )(变长/变短/不变)。
(4)根据上表数据和四季影长变化规律图,请你猜测小科可能是在( )时间记录的数据。
A.国庆假期 B.暑假八月份 C.寒假一月份
七、综合题(12分)
1.(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小科打开实验盒,拿出光学显微镜,组装如下,将ABCDE名称填到括号。
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
2.(23-24六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小科和同桌小芳研究地球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上昼夜交替的时间周期一般是( )。
A.12小时 B.24小时 C.一个月 D.一年
(2)按照他们的实验,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区域处在白天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丁和丙 D.甲和丙
(3)下面现象,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 )。
A.大雁南飞 B.青蛙冬眠 C.猫头鹰夜间出行 D.鱼儿洄游
参考解析
一、
1.复眼 六角形
【解析】在放大镜下观察苍蝇的眼睛,我们发现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说明苍蝇的眼睛是复眼。复眼中的小眼一般呈六角形。
2.昼行性 夜行性
【解析】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像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我们称它们为昼行动物,像蝙蝠、猫头鹰、老鼠等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我们称它们为夜行性动物。
3.左下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甲中的物像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图乙视野的中央,才能达到要求。
4.脱脂棉纤维
【解析】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许脱脂棉纤维限制其运动,还可以用 吸水纸从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5.“b”
【解析】根据显微镜成像特点是倒像,可知在显微镜下看到了“q”,实际在载玻片上的是“b”。
6.模拟实验
【解析】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研究四季变化时,我们主要通过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二、
1.C
【解析】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正确的制作过程是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案;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所以利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正确的制作过程是②④③①。
2.C
【解析】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比如猫头鹰夜间捕食、蚂蚁搬家、昙花一现等现象;根据对动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认识,随着季节的变化,动物有迁徙、冬眠、换毛、存储粮食等行为,比如大雁迁徙。
3.A
【解析】A.昙花在夜间开放主要受光照条件影响,与昼夜交替一致,故A正确;
B.秋天植物叶片变枯黄是受地球公转运动影响,是季节变化规律,故B错误;
C.大雁迁徙是受季节变化影响,与昼夜交替现象无关,故C错误。
4.C
【解析】①地球是一颗行星,正确;
②地球上分布着海洋和陆地,正确;
③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错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④地球已经超过了40亿岁,正确;
所以关于地球的知识,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①②④。
5.A
【解析】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作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草履虫在培养液里加入肉汁后,草履虫会聚集觅食,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草履虫四处逃窜,说明草履虫具有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特征之一;草履虫会分裂繁殖,繁殖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草履虫的形状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证据。
6.B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蚕豆的叶下表皮具有气孔,分析选项可知B是蚕豆叶下表皮细胞,A是血红细胞,C是洋葱表皮细胞。
7.B
【解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位于视野右下角,若想将其移到视野中间,应该向右下角移动玻片标本。
8.A
【解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的镜头有两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多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实像落在目镜成虚像的范围内,所以目镜成实像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是: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正确的排列为②④③①,故A正确。
9.C
【解析】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且角度不变,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不同位置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昼夜长短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季节的变化,所以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在不同的季节,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C符合题意。
10.B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杭州夏至日的影子最短,图B符合实际情况。
11.B
【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地球上的地点按照经度从东向西依次迎来黎明。北京位于中国东部,而乌鲁木齐位于中国西部。如果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那么这种情况违背了地球自转的正常规律,表明地球的转动方向必须是自东向西,才会出现西部地点先于东部地点迎来黎明的情况。
12.B
【解析】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的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日心说提出后,人们又发现一些支持“日心说”的证据,例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13.B
【解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14.C
【解析】A.大肠杆菌产生的门冬酰胺酶,可用于治疗白血病,是对细菌的利用,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可以用来做面包,对人类有益处,不符合题意;
C.霉菌能让食物腐败变质引起食物中毒,对人类有害,符合题意;
D.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减轻人类的负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解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看到了软木薄片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房间”组成的,他把这些小房间叫作细胞,细胞一词即由他命名,至今仍被使用,所以B符合题意。
16.C
【解析】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故选C。
17.C
【解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目镜“10×”与物镜“40×”的组合,总放大倍数是 10 × 40 = 400倍
目镜“10×”与物镜“50×”的组合,总放大倍数是 10 × 50 = 500倍
目镜“20×”与物镜“40×”的组合,总放大倍数是 20 × 40 = 800倍
目镜“20×”与物镜“50×”的组合,总放大倍数是 20 × 50 = 1000倍
综合对比要选择数量最多的表皮细胞应该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选项,400倍是最低的放大倍数,因此为了看到数量最多的洋葱表皮细胞,小科应该选择400倍的放大倍数。故选C。
18.B
【解析】A.圆形空杯子的玻璃薄厚一致,不能放大文字,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是中心厚,边缘薄的透镜,装水的圆形玻璃杯组合可以形成一个简单的透镜符合这个条件,符合题意;
C.方形玻璃杯的薄厚一样,不能放大文字,不符合题意;
D.装了水的方形杯子四周轮廓不符合中心厚,边缘薄的特性,不能放大文字,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三、
1.×
【解析】地球公转时,由于公转面与赤道的交角引起直射在地球纬度上产生南北移动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地球上出现了四季,当北半球进入夏天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天。白天和黑夜交替主要是因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与南北半球没有关系。
2.×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猫头鹰昼伏夜出是因为地球自转有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会引起四季变化使大雁南飞。
3.×
【解析】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杆影的长度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秋季居中、冬季长、春季居中。我校小明同学在9月23日正午12点测得学校里旗杆的影子长度为2米,9月23日接近秋分日,这时的影子长度居中,11月10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正午的日影逐渐变长,所以正午12点去测这根旗杆影子的长度肯定比2米长。
4.√
【解析】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叫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所以太阳的东升西落实质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5.×
【解析】地球公转运动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所处的地方位于北温带,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和夜的时长是一样长的,在夏至时昼长于夜,在冬至时夜长于昼。
6.×
【解析】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故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7.√
【解析】食物在温暖、潮湿、不通风的条件下容易发霉。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8.√
【解析】在载玻片上放上脱脂棉纤维或用吸水纸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的水分都可以控制微生物运动。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
9.√
【解析】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生物中除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均为细胞构成。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0.√
【解析】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只有让光透过被观察的物体。因此,要将其处理得薄而透明。
11.×
【解析】如果从长方形鱼缸的上面看,缸中的鱼像不会被放大,只有从缸的对角线方向看时,鱼的像才是放大的。因为对角线方向鱼缸是凸起的,能起放大镜的作用。
12.×
【解析】有的微生物都特别微小,必须得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有的微生物形体比较大,比如蘑菇等大型真菌,不需要借助显微镜就能观察到。
13.√
【解析】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到1500倍左右,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到200万倍。下列观察工具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其次,放大倍数最小的是放大镜。
四、
【解析】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方法: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其中在两位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地名和方位标志,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按某个方向转动代表地球转动;看看谁会先见到“太阳”,看到红色纸片,说明迎来了黎明。
五、
1.北半球的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但是此时日地距离接近最短;夏季,北半球气温高,气候炎热,日地距离该季节最远。
【解析】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与日地之间的距离无关,例如,北半球的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但是此时日地距离接近最短;夏季,北半球气温高,气候炎热,日地距离该季节最远。
2.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向移动。
【解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右下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应该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六、
(1)A (2)B (3)变短 (4)C
【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一年中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1)一年中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所以①号位置代表夏季,影子最短;②号位置代表春季和秋季,影子适中;③号位置代表冬季,影子最长;
(2)随后,小科准备实地测量一年各季节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一探究竟,我们处于北半球,所以应该将自制圭表放在朝南的阳台最合适。
(3)根据题干可知,观察表格数据,小科发现这一周影长变短了。
(4)一年中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所以小科可能是在寒假一月份时间记录的数据。
七、
1.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解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2.(1)B (2)D (3)C
【分析】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都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
【小题1】地球上昼夜交替的时间周期一般是24小时。故选B。
【小题2】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使得阳光照到地球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处于夜晚。图示是一个地球模型,手电筒照射到的一半是白天,另一半是夜晚。即甲丙为白天,选D。
【小题3】A.大雁南飞与季节变化有关,不符合题意;
B.青蛙冬眠则与温度变化有关,不符合题意;
C.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这与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有关,符合题意;
D.鱼儿洄游与季节变化和食物来源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