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A(福建专用)【含答题卡和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A(福建专用)【含答题卡和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6 12:44:37

文档简介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A(福建专用)


四、连线题(共4分)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使岩层受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州 水的作用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试室号: 座位号:
装 订 线
请勿在此区域内作答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
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正确方法是: 。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用2B铅笔填涂信息点。作答选做题时,须将选做的试题号所对应的信息点涂满、涂黑,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作答时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题号。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2.用2B铅笔填涂考号和选项信息点,正确方法是: 。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缺
五、简答题(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选择题、判断题答题区(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符号为准)
六、实验题(8分)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二、选择题(40分)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20. [ A ] [ B ] [ C ] [ D ]
三、判断题(10分)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七、综合题(10分)
1.(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2.(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一、填空题(18分)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


科学答题卷 第1页(共2页)
科学答题卷 第2页(共2页)
▲600
▲700
▲500
▲400
▲200
▲300
▲100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A(福建专用)
一、填空题(18分)
1.(23-24五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__________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火山喷发是__________沿着地壳的__________(选填“薄弱”或“坚硬”)地带向地表上升,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的自然现象。
3.(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自然现象是__________,它多数是由地下的岩层__________造成的。
4.(23-24五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太阳光通过__________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5.(23-24五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皮影戏艺术表演形式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6.(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割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__________。
7.(25-26五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变化,叫作__________。
二、选择题(40分)
1.(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影子总是在物体( )的一侧。
A.对光 B.背光 C.侧光 D.都可以
2.(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如图,造成黄土高原沟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风 B.太阳 C.河流 D.降雨
3.(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地球的内部力量改变着地球的地形,图3所示的是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 B.板块碰撞
C.火山喷发 D.流水作用
4.(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在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
B.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就可以推测得出初步结论
C.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
D.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小
5.(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速很快 D.光沿直线传播
6.(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戴上墨镜是为了( )。
A.装饰好看 B.阻挡部分光射入眼睛 C.不让光射入眼睛 D.光全部射入眼睛
7.(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下列环境中,最容易被雨水侵蚀的是( )。
A.公路 B.覆盖植被 C.露天矿场 D.地面平整
8.(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某科学小组探究黄河第一湾“乾坤湾”的形成原因,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最初的地形就是这样,和河流的作用无关
B.凸岸和凹岸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
C.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凹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
D.凸岸主要受到河水的沉积作用,凹岸主要受到河水的侵蚀作用
9.(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下列地貌中,由于风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沙漠 B.雅丹地貌 C.风蚀蘑菇 D.戈壁
10.(23-24五年级上·福建莆田·期中)某科学小组准备做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要带上护目镜
B.将番茄酱倒入土豆泥小洞后,要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C.可以借用别的小组的酒精灯直接点燃我们的酒精灯
D.需要用稀释后的番茄酱模拟岩浆
11.(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 )常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位移等。
A.火山喷发 B.地震 C.海啸 D.台风
12.(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小雅想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代表地壳的这一层应该制作得( )。
A.薄一些 B.厚一些 C.和其他层一样厚 D.都可以
13.(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某地区的四周被高山包围,而中间地势低平,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地区的地形是( )。
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14.(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生活中( )的现象也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A.排队时小明只能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就说明队伍排直了
B.城市中镜面玻璃产生的“光污染”
C.雨后天空中会出现彩虹
D.铅笔倾斜插入水中看到笔“弯折”了
15.(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科学家在地球上向月球发射一束光,测量光到达月球表面并( )回到地球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月球到地球的大致距离。
A.直射 B.反射 C.照射 D.折射
16.(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月食的形成 B.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断了
C.茫茫白雪看上去非常刺眼 D.平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
17(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下面空管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 )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
A. B. C. D.
18.(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萤火虫 C.熄灭的蜡烛 D.没有通电的电灯
19.(2024五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阳光透过三棱镜后,正确的现象是( )。
A.B.C.
20.(23-24五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D.黄光
三、判断题(10分)
1.(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驾驶员通过汽车后视镜能看见路况,所以汽车后视镜也是反射镜。( )
2.(23-24五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人类的活动不会引发地震。( )
3.(23-24五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汽车后视镜。( )
4.(23-24五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司机师傅在倒车时,通过观察倒车镜来控制方向,主要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
5.(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我们可以利用镜子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墙壁上。( )
6.(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地壳岩石层突然移动而形成的。( )
7.(23-24五年级上·福建莆田·期中)除了流水,海水、风力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也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
8.(23-24五年级上·福建宁德·期中)火山喷发和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 )
9.(23-24五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变质岩是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在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发生结构、矿物组成等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岩石。( )
10.(24-25五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彩虹是光的反射原因产生的。( )
四、连线题(4分)
(23-24五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请把地形地貌与其主要成因连线
弯曲的岩层 火山喷发形成
长白山天池 地震使岩层受到挤压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州 水的作用
五、简答题(10分)
1.(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教室的墙壁往往粉刷成白色,请推测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23-24五年级上·福建宁德·期中)观察下图,请用文字或流程图,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推测一下,岩石继续风化,会成什么样呢?
六、实验题(8分)
(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下表是探究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格。
(1)根据上面的数据,画出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柱状图。
镜子数 0 1 2 3
光的强弱 弱 较弱 较强 强
温度(℃) 26 33 39 46
(2)从数据中分析,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是:对于同一种光源,光强温度就( );光弱温度就( )。
(3)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请将图和说明连起来。
七、综合题(10分)
1.(23-24五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囊萤映雪”描述了两个家贫而又刻苦读书的人的故事。车胤囊萤:东晋时期的车胤,因家贫无油点灯,夏天便捕捉萤火虫放入囊中,借其微光读书。孙康映雪:同样是东晋时期的孙康,冬天无火取暖,利用雪地的反光来照亮书本,坚持夜读。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
(1)在“囊萤映雪”中,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 B.月亮 C.雪 D.灯油
(2)“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照射
(3)类似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讲述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利用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在故事中,匡衡利用的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斜射
2.(23-24五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下图是一条河流的河道图,根据河道特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用指定的符号,在河道图上分别标记出水流速度快、水流速度慢、被流水侵蚀、有土沉积的地方。
(2)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请从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河段的岩石特点进行回答。
参考解析
一、
1.墨子
【解析】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重要光学原理记载于《墨经》中,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成像的现象,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2.岩浆 薄弱
【解析】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3.地震 断裂
【解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4.三棱镜
【解析】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5.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皮影戏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表演时使用不透明的皮影人物(如兽皮或纸板制作),在灯光照射下,人物剪影会投射到幕布上形成影子。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会阻挡光线,从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
6.海洋
【解析】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割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它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和北冰洋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水体系统。
7.光的折射
【解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
1.B
【解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
2.D
【解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造成黄土高原沟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降雨。
3.C
【解析】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火山喷发。
4.D
【解析】A.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正确;
B.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就可以推测得出初步结论,正确;
C.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正确;
D.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小,错误;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慢表示风越小。
5.D
【解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6.B
【解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墨镜的主要功能是在阳光强烈时减少进入眼睛的阳光,并保护眼睛不受强光的刺激或伤害。
7.C
【解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露天矿场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所以最容易被雨水侵蚀。
8.D
【解析】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要保护土壤,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曲流现象是河床遭受侧蚀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凹岸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凸岸主要受水的沉积作用影响。
9.A
【解析】由于风力的减弱或因地表的山脉、森林、草丛、建筑物的阻挡,风的搬运能力降低,风的搬运物便逐渐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为风的堆积作用。沙漠是由于风的堆积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戈壁都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10.C
【解析】A.实验中要戴上护目镜,正确;
B.将番茄酱倒入土豆泥小洞后,要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正确;
C.可以借用别的小组的酒精灯直接点燃我们的酒精灯,错误;不能借用别的小组的酒精灯直接点燃我们的酒精灯,会发生安全事故;
D.需要用稀释后的番茄酱模拟岩浆,正确。
11.B
【解析】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
12.A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左右;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下面是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约3486千米。因此小雅想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代表地壳的这一层应该制作得薄一些。
13.C
【解析】地形是指地形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平原等来描述。盆地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14.B
【解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
A.排队时小明只能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就说明队伍排直了,错误;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城市中镜面玻璃产生的“光污染”,正确;这是光的反射原理,与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C.雨后天空中会出现彩虹,错误;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D.铅笔倾斜插入水中看到笔“弯折”了,错误;这是光的折射原理现象。
15.B
【解析】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科学家在地球上向月球发射一束光,测量光到达月球表面并反射回到地球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月球到地球的大致距离。
16.B
【解析】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断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月食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茫茫白雪看上去非常刺眼、平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17.C
【解析】光在同种均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光的物体会阻挡光的直线传播,物体后面会产生影子。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下列空管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选项C中的直筒的一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来。选项A、B、D中是弯曲的管子,光线不能穿过。
18.B
【解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月亮、熄灭的蜡烛、没有通电的电灯不能自己发光,不属于光源。
19.C
【解析】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红色在上,紫色在最后。
20.B
【解析】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故选B。
三、
1.×
【解析】光源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灯泡。汽车后视镜是平面镜或凸面镜,其作用是反射外界光线,使驾驶员看到后方路况。它本身不发光,仅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
2.×
【解析】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引发,但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地下采矿或油气开采等可能改变地下岩层压力,导致局部地壳失稳,从而引发地震。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3.√
【解析】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通过光的反射形成虚像,能够扩大视野范围,帮助驾驶员观察车辆后方情况。光的反射是后视镜工作原理的基础,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4.√
【解析】倒车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凸面镜能将更大范围的物体反射到镜面中,使司机看到车后更广区域,从而安全倒车。该现象属于光的反射应用。
5.√
【解析】光的反射指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改变方向的现象。镜子表面光滑,能发生镜面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调整镜子角度可使室外阳光反射到室内墙壁,例如实际生活中用镜子反光照明。因此该说法正确。
6.√
【解析】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或错动。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内部物质运动使板块间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岩石承受极限时,岩层突然移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题目描述符合构造地震的形成原理,故正确。
7.√
【解析】地表形态变化由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海水通过波浪冲击海岸侵蚀岩石,搬运沙石并在平缓处堆积形成沙滩;风力能吹蚀岩石表面形成独特地貌,携带沙尘迁移并在障碍物后堆积成沙丘。因此,海水和风力确实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
8.√
【解析】火山喷发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形成新地形;地震会导致地面断裂、山体崩塌。两者均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属于剧烈的地表变化。这与风化、侵蚀等缓慢过程不同,因此判断正确。
9.√
【解析】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内部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题目所述符合变质岩的形成条件与过程,因此正确。
10.×
【解析】彩虹的形成主要与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有关。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在水滴内壁反射一次,再折射出水滴。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发生色散,形成彩虹。题目中仅提到“反射”,忽略了折射和色散的关键作用,因此判断为错误。
四、
【解析】弯曲的岩层:这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特别是岩层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发生的弯曲变形。这种变形是地壳内部应力作用的结果,它与地壳运动或板块挤压有关。因此,弯曲的岩层与地震使岩层挤压相连。
长白山天池:这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因此,长白山天池与火山喷发形成有直接关联。
敦煌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主要由强风侵蚀软弱的沉积岩形成。这种地貌在干旱地区尤为常见,是风的作用的明显体现。因此,敦煌的雅丹地貌应与风的作用相连。
黄河入海口的沙州:沙州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这是水流的沉积作用造成的,特别是在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因此,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应与水的作用相连。
五、
1.因为白色的墙壁的反光能力强,能反射更多的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解析】教室的墙壁往往粉刷成白色,主要是因为白色墙壁可以反射更多的光线,使得教室内部更加明亮,有助于减少眼睛疲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明亮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黑板上的文字和教师的演示。
2.文字描述:整块岩石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等作用下破碎了,这就是风化。日久天长,碎石继续风化,变成了一颗颗的小石子和沙。(注:只要答到“风化、时间长等”都对)
流程图:
我的推测,长年累月,岩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越来越细的颗粒,然后形成土壤。
【解析】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长年累月,岩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越来越细的颗粒,然后形成土壤。
六、
(1)
(2) 高 低
(3)
【解析】(1)根据题干表格画出柱状图即可,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让我们看到镜子数量和光的强弱关系。
(2)根据实验记录可知,随着镜子数增多,光越来越强,温度逐渐升高。所以可知对于同一种光源,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3)第一幅图是凸透镜,第二幅图是凹面镜。凹面镜和凸透镜都能会聚光线,凹面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凸透镜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七、
1.(1)A (2)B (3)C
【解析】(1)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水母、点燃的蜡烛等,萤火虫属于光源,月亮、雪、灯油都不属于光源。
(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映雪”这个故事中,孙康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3)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凿壁偷光就是这个原理。
2.(1)
(2)上游岩石很大,有尖利的棱角,中游堆积大量鹅卵石,下游大多是泥沙。
【分析】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小题1】“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而且上游的河道较窄,下游的河道较宽。上游最陡,上游速度最快,侵蚀最严重,下游最缓,下游的水流速度慢,沉积最厉害。
【小题2】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摩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鹅卵石。上游岩石很大,有尖利的棱角,中游堆积大量鹅卵石,下游的鹅卵石越光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