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前导入,看图猜诗
S
N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一
田畴有诗节,劳动自欢歌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把握诗歌朗读节奏,诵读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
描绘诗歌展现的劳动场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歌劳动热情,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1
2
3
4
文化常识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先秦时被称为《诗》,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二
文化常识
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十五国风
160篇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大雅》
《小雅》
105篇
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三颂
《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内容
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六义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南宋中兴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文学常识
杨万里
诚斋体
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贰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叄
壹
三
解题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何为芣苢?
象征:多子多福、美好祝愿
插秧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秧田
稻田
诵诗歌—正读音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四
《芣苢》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一边唱着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1)简述《芣苢》描绘的劳动场景。
(2)《插秧歌》描绘的劳动场景。
《插秧歌》描绘的是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场景,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3) 《芣苢》 《插秧歌》都是劳动主题,但分别侧重描绘的内容是什么?
谁+哪里+天气+动作
谁+哪里+天气+动作
五
查注释—比较内容
fú yǐ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duō
luō
jié
xié
字 小篆 含义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劳动欢乐)
侧重于通过动作描写劳动的过程。
(2)“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可以调换顺序吗?
1.不能。这六个动词反映了采摘的过程及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源自生活又颇具匠心。
2.展现了劳动动作美。每一个动作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
3.展现了劳动过程美。这六个动作合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连贯流畅。
4.体现人们对劳动的熟练程度,游刃有余。体现了人们劳动时的快乐幸福。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suō
jiǎ
shà
shì
zā
聚焦《插秧歌》,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说说诗人具体描写了哪些劳动的画面?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忙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和谐、默契地劳作关系;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侧重的是劳动中的人情美和劳动的精神美。
运用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叠用两个比喻(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通过语言,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问而不答,用动作回答,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祜、纈”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芣苢》
白描手法,善用口语
“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插秧歌》
语言对比
四言为主,简洁明快,委婉深长。
平易浅近,自然活泼,明白如话
六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思想主旨
重章叠句
动作、语言、比喻、环境衬托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全家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讴歌
歌颂了劳动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
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劳动的繁忙与艰辛
七
对比总结
通过诵读与赏析,你是否对“劳动”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请谈谈你的认识。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习近平
从古至今,劳动完善自我,奋斗铸造梦想,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链接高考
八
【2019全国3卷】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B
答案: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链接高考
八
答案: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链接高考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