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共38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共38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9: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明确其政策出台的时代环境。
【唯物史观】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史料实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历史解释】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对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做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
CONTENTS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万国来朝图》
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南抚夷越,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北方:和亲与战争(匈奴)
和亲(昭君出塞)
三次攻打匈奴
东汉窦宪攻北匈奴
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西北: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东北:设乌桓校尉
边疆:行屯戍政策
(移民屯田;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1)抵御匈奴的入侵;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3)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应用先进耕作方法,劳动生产率较高,财政收入率也较高。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
1.北方: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5世纪,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
2.南方:三国时期,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人民的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及带来的影响?
途径:
影响:(1)促进民族大交融;
(2)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民族迁徙
民族战争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友好往来
贰·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一)隋唐时期
◎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
◎唐朝礼宾图
1971年发掘的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图中三为唐朝官员正在接待东罗马、高丽使节与代表少数民族使者
1.机构设置
◎唐朝《礼宾图》壁画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1.战争: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行册封: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4.联系: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设机构: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隋朝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
唐太宗
文成公主
3.唐朝
西北:
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西南:
与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布达拉宫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材料: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3.唐朝
设置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北方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对归附的边族地区,唐朝创造性地实施宽松怀柔的“羁縻”政策。
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
——《大学中国史》
【概念解析】羁縻府州制度
(1)含义:
“羁” 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
“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2)特点:
①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
②部落列置州县,分级管理;
③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以夷制夷);
④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
(3)作用: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民族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
方式:武力征服(对突厥);归服唐朝(西北各族);和亲和会盟(吐蕃族);册封(南诏);设置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政策包容开明;方式多样;以羁縻制度为主;民族关系以和为主
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二)两宋时期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观察两幅地图思考: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女真族——金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榷场贸易
南北面官
澶渊之盟
仿宋建制
庆历和议
1140年郾城大捷
1004年澶州之战
1044年宋夏之战
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二)两宋时期
(1)政权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吸收中原: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
特点
影响
(1)少数民族政权阻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2)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叁·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材料: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八思巴与忽必烈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元朝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2.边疆管理: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明朝
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马市
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南:设土司(各族酋长世袭任职,进贡,征调军兵,因俗而治)
西藏: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进行贡赐、茶马贸易
明朝修筑长城并设置“九边”军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破坏,但同时又在“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因此,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同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清朝
雅克萨
尼布楚





中央: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北方:满蒙联姻, 控制漠南
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改土归流”废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青藏:册封达赖班禅;设立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西北:平定准噶尔部,设伊犁等将军辖区,迎土尔扈特部回国,巩固西北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清朝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钓鱼岛、赤尾屿等
西跨葱岭
东临太平洋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成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钓鱼岛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于我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知识拓展: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趋势?以及特点和影响?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隋唐至 两宋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等 元明清 时期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方式:
①民族迁徙②民族战争③友好交往④和亲联姻⑤会盟与和议⑥进行册封⑦设置机构⑧政治改革
特点:
意义:
①突出直接管理;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④多样性;⑤继承创新;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③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哪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至汉代
1.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已有广泛交往。
2.汉朝:
(1)陆路:
(2)海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①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②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开通陆、海丝绸之路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隋唐
1.与西域商路畅通
(1)隋朝: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
(2)唐朝:①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②唐朝与大食国接触,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2.海路交流活跃
(1)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2)唐朝:日本频繁向唐朝派遣唐使,推动大化革新
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对外政策开放。
隋唐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
1.宋朝:
(1)特点:
①恢复旧路(唐朝:广州-越南-阿拉伯),开辟新路(明州即宁波-日本和朝鲜半岛)
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2)表现:
思考: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达的原因?
①地缘政治:少数民族政权(西夏)阻断陆上丝路;
②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③政府政策: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市舶司管理)
④技术条件:航海和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
⑤其他:海路安全、运载量大、成本低。
②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
2.元朝:
元朝交通路线图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司,严密控制对外贸易。联合国考察证明这里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3)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后来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1)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
(2)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含义:
官方支持下的对外贸易,周边国家接受中国的册封和赏赐,以朝贡名义来华贸易。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典例:郑和下西洋
浩浩荡荡的战舰船队,不但是为了向海外各国彰显实力,也是对所有在明朝沿海活动的倭寇、海盗的威慑。
目的:宣扬天朝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满足统治集团的需求
(四)明清
1.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禁止国人出海;
闭关:限制外商来华。
(3)原因:
①统治者盲目自大;
②防范外敌和沿海反清势力;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4)影响:
积极:稳定沿海形势,抵御外来入侵;
消极:长期封闭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
官方垄断、控制对外贸易;
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2)特点:
广州
闭关锁国:清朝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设广州十三行进行管理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
3.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2)中英关系: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
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乾隆时期,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发生了全面的碰撞;中国从开放走向闭关。
(1)中俄关系:
是指公元前3世纪-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华帝国为中心、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①中心:中华帝国为中心
②思想:以儒家价值为基础;
③形式:外国使节的朝贡活动;
④目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⑤经济: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⑥结果:长久的和平交往。
特点?
【概念解读】: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①朝贡体系自身的缺陷(厚往薄来);
②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交往形式:和平交往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2.交往趋势: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交往路线: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海路为主
4.交往内容: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
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5.交往目的:建立友好关系,重礼仪讲和平。
6.交往理念:“华夏中心”“天朝上国”。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课堂小结
伍·巩固练习
【典例】(2025·甘肃·高考真题)明朝一度厉行海禁,按照旧例,撒马尔罕入贡由甘肃验送。弘治二年(1489),撒马尔罕派遣使者从海道至广东,入贡狮子、鹦鹉等物,朝廷以其贡道不正,遣官阻回。明朝拒贡之举旨在( )
A.强化边疆管理 B.减少朝贡频次 C.复兴丝路贸易 D.调整海禁政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以“贡道不正”拒贡撒马尔罕使者,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朝贡路线强化边疆管控,确保中央对涉外事务的绝对主导。这一行为既符合明代朝贡制度“定贡道、明等级”的特征,也与海禁政策下维护边疆安全的需求一致,A项正确
【答案】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据材料“匈奴之‘长技三’:马匹优良,‘且驰且射’,‘饥渴不困’”和所学知识可知,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和骑射能力,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