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课件)(共39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课件)(共39张PPT) 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9: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原则;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及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及其影响。
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
“文革”
过 渡 时 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8年
新时期
徘徊
新时代
2012年
建国初期
外交奠基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
逐步冲破封锁
70年代
外交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
外交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概念解析
05
01
02
03
04
国家实力(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根本因素)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领导人的智慧
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意识形态
历史传统、宗教信仰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建国初期——70年代)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国际
国内
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1.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面临的困境?
材料: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打破外交封锁,在维护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拓展国际空间。
方针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2.外交政策(总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具体外交方针:
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革命外交
“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平等性
结盟性、意识形态色彩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革命性
思考: 独立自主政策与“一边倒”矛盾吗?
特点:平等性、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过渡性。
核心素养:谈谈你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的理解?
材料1:“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2:“一边倒”的实施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影响:
(1)积极:①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②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2)消极: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受到一些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新中国闭关自守,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导致与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敌对)
制定的原因:
①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
②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
③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
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形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周恩来选集》
政治外交领域:“挤走”美国在华前外交人员;取消领事裁判权
军事领域:取消外国在华驻军、修建军事基地、构筑兵营等特权
经济领域:收回海关主权;征用、征购、代管、管制西方在华企业财产,冻结存款
文化领域:停止西方在华新闻、出版等机构的活动;接管西方教育、医疗、慈善等机构。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 毛泽东与斯大林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
——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
第一次建交高潮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这一期是1954年5月10日 ,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即“边打边谈”。三年之后,《时代周刊》再次选择周恩来作为封面人物。但此时西方世界的外交家们,却不能不面对一个铁一样的现实:曾经和蔼、儒雅、谦恭的他,走进日内瓦,参加朝鲜停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谈判会议,成了西方世界最难对付的对手。这位来自中国的总理,充满自信地向西方世界的列强们,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挑战。
3.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③完善: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⑤意义:A、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3.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讲话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责任
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3.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5)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外交关系:
大使级

公使级

代办级

断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第二次建交高潮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材料1: 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材料2: 6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继续遏制,大批亚非拉国家独立。由此,毛泽东提出联合亚非拉国家进行反帝、反霸斗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王仕英
思考: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背景和外交政策?
1.背景:
中美关系仍敌对,中苏关系恶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国内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两个拳头打人”:反帝反修(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和日、欧、加)
2.外交政策:
3、成就:
①出现与亚非独立国家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
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4、意义:冷战时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条线: 按照大致的纬度(50°N)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线。
一大片:团结 “一条线”及其周围的国家和地区,结成广泛的“联美遏苏”国际统一战线。
1.背景:
①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越战)。
②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友好关系。
③欧洲联合,日本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并继续发展。
④中苏关系恶化。
⑤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一条线,一大片”(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2.外交方针: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成就: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交
②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一条线,一大片”
第三次建交高潮
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4、意义:①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④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
思考: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3)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
(4)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思考: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1)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4)有利于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外交50年》
材料 1: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 2: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材料 3: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
材料 4:《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聚焦:中美建交(根据材料和所学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②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危机严重
④西欧日本的崛起,霸主地位衰弱
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的威胁
②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③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需要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聚焦:中美建交(根据材料和所学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1978--2012年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文选》
结合课本和材料,思考: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背景?
独立自主(1949);不结盟政策(1985);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2012)
(2)时空背景:
(1)外交政策:
国际: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
国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3)外交方针: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成就:
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世纪之交,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a.解决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边界问题
为了明确和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位置,中、吉、塔三国于2000年7月5日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将三国国界交界点(以下简称三国国界交界点)位于扎阿拉依斯基山山脊 6406米高地上。2003年9月2日两国互换了该协定批准书证书。至此,中国与哈、吉、塔三国之间全长约3300千米的边界已全部划定,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成为双边发展友好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4)成就:
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世纪之交,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a.解决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边界问题
b.加强与东盟的联系;
东盟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0指的是东盟的十个成员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文莱、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菲律宾,1指的是非东盟的国家——中国。整体的说就是东盟十个国家和中国。(还有东盟10+3,它指的是东盟十个成员国和中日韩三国)无论是10+1还是10+3主要指的是经济上的合作为了这些国家共同组建自由贸易区,就像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的欧盟自由贸易区一样。
李克强出席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a.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积极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成立于2000年。 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于1976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条约的宗旨是“促进地区各国人民之间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
④进入21世纪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上海合作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二十国集团
c.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金砖国家
d.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进入21世纪
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中 国 蓝 盔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2年--至今
2、十八大(2012年)以来的外交成就: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指导思想:
十八大以来(2012年)的外交成就
2018年6月22至23日召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拓宽合作领域
妥善处理分歧
发达国家关系
“亲、诚、惠、容”理念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真、实、亲、诚”原则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与非洲发
展中国家
周边
关系
外交
布局
名词解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全方位”:主要体现为目标多元化,区域多元化,对象多元化,手段多元化等;
“多层次”:指开展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金融外交等不同领域的外交活动;
“立体化”:指不仅有政府层面外交、还有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九大以来(2017年)的外交成就
1
提出坚持
和平发展道路
2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思想理论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背景: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九大以来(2017年)的外交成就
3、实践成就---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九大以来(2017年)的外交成就
3、实践成就---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关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中国倡导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通过主办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十大以来外交理念
1、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内容:
(1)四个反对:
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反对冷战思维。
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④反对搞双重标准。
(2)一个宗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3)一个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1、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交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
2、原因:
(1)经济:综合国力的增强。
(2)政治:中共的正确领导。
(3)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
(4)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道路:符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课堂小结:
革命外交
国家外交
(务实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全方位外交
1、建国初:三条外交方针
2、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与亚非国家的建交高潮
3、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拓展: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05
01
02
03
04
国家实力(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根本因素)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领导人的智慧
意识形态
历史传统、宗教信仰
当今中国的大国外交
课堂分享:选取一个关键词,说说你眼中未来的中国外交。
中国与世界70多年外交风云史,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势而变,因变而新的历史。
当代中国积极倡导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和·互利 合·共赢
中国与世界:
(2024年山东卷)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B
【链接高考】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
结伴而不结盟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