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4:46:35

文档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商代通过占卜决定田猎、战争等事务,神权与王权结合紧密;西周早期以“王令”记录册命、
赏赐等活动,更强调王权的直接运作。这种差异反映了国家治理模式从依赖神权向强化王权的转型,B项
正确;通过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巩固统治,从这个角度看西周也会积极利用神权,神权与王权分离说法
错误,排除A项;专制统治说法与商周时期史实不符,排除C项:虽然西周时期确实强化了血缘宗法制度,
但题目中描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决策方式上,“王令”凸显世俗王权,而非利用血缘关系纽带,排除D项。
2.C(解析】据题干“汉武帝时刺史仅负责监察地方,到东汉末年,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如
袁绍等掌握多州军政大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出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形成内轻外
重、干弱枝强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监察官员演变为割据势力,并非监察体系完善,排除A
项;东汉末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减弱,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关于治国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3.DI解析】据题干“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
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依据世、状、行三个方面的标准品评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制度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品评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任命的中正官手中,改变了东汉时期地方豪强掌控
察举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涉及选官制度,与加强君主专制无直
接关联,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选拔的依据有家世出身,有利于门阀士族的发展,排除B项:察举制存在人
才选拔的主观性、阶层固化等问题,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完全克服这些问题,排除C项。
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枢密使参与核心决策,分担中书门下的部分职能。这一系列变化
说明唐代统治者试图通过设立新的中枢机构(枢密院)和任用亲信宦宫来加强皇权,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
能说明相权名存实亡,选项与唐朝史实不符,排除A项;唐代枢密院的设立主要是皇权强化而非制度性分
权,排除B项:决策权依旧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
5.B解析】据材料可知,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质量等重新丈量土地并确定纳税领,还规定以最初定额
征收,这有助于改变过去赋税负担不均的情况,合理分配税收负担,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并不能消除土地
兼并隐患,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该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带来的税收不均问
题,排除A项;改革措施与农民人身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的重点是土地和赋税,与户籍制
度完善关联不大,排除D项。
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遭运,军国重事,无不领
之”体现了行省拥有较大的权力,具有地方分权的特点:“无中央诏令不得更改赋税、调动军队”表明行省的
权力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体现了中央集权。所以行省制度兼具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D项正确:材料中未
提及行省制度与前代路级分权模式的沿袭关系。而且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和前代路级分权
模式有较大区别,排除A项;行省制并非中枢机构,排除B项;行省制体现了治理的一体化,而非因俗而治,
排除C项。
7.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世宗时期创建的新军政中枢机构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
是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一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减少了权力分散和决策过程中的掣
肘,从而大大提高了皇权的权威性和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军机处的办事流程高效快捷,保密性强,使皇帝
能够更加隐秘、果断地处理政务,确保皇权的行使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阻得,D项正确:虽然清朝形成了
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但军机处主要处理的是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内阁侧负责处理大
量的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而非实现中枢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封建帝制
时代,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吏治腐败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固有缺陷,与军机处建立无必然联系,排除
C项。
8.D解析】据材料可知,密考制度要求督抚直接向皇帝汇报官员考评,不经过吏部。此举旨在绕过常
规行政流程,使皇帝直接掌握官员动态,一定程度利于地方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密考制度是皇帝加
强控制的手段,而非扩大地方督抚权力,排除A项:密考制度属于对官员的考核而非选拔,排除B项:材料
描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考察制度,无法得出行政效率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
9.C(解析】根据材料“甄别、用本是作为选拔官员的补充进行的,由于政府所需文官数目庞大,考试
录取人数有限,甄别与甄用成了文官任用或在任用后取得合法资格的主要途径”可知,民国初年的选官制
第1页(共4页)2025-
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雅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记载,商王常用“王占曰:吉,得”等语句占卜田猎、战争等事务:而西周早
期青铜器铭文多以“王令XX”开头,记录册命、赏赐等活动。这一差异反映出
A.神权与王权分离
B.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C.专制统治的确立
D.血缘宗法制度的强化
2.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即13个监察区,各设部刺史一人,监督地方郡守及
强宗豪右;到东汉末年,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如袁绍“兼督冀、青、
幽、并四州”“众数十万”。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末年
A.地方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D.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3.曹魏初年,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
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依据世(家世出身)、状(才能表
现)、行(品德品行)三个方面的标准品评人才。由此可知,魏初这一制度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C.克服了察举制选官弊端
D.强化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第1页(共6页)
材料二中国公务员必须蛤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
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
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
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
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
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一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试
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强调“治国就是治吏”,官员是国家命令和法律的重要
执行者,也是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官员的贤能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的兴
衰和民心的向背。为了防止权力滥用,进行选才与用人管理,历代明君都致力
于建立有效的治官机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阶段,对封建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摘编自(从西周上谋到清朝京察大谋,官府为何重视治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与国家治理”,拟定一
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6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