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元质量测评试卷(第四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元质量测评试卷(第四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测评(三)(第四章)
(4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024·云南学业考)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读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和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1~3题。
1.1951—2021年(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2.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相比,中国( )
A.0~14岁人口占比较小
B.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小
C.15~64岁人口占比较小
D.15~64岁人口数与印度相同
3.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2024·郑州模拟)挪威、瑞典与芬兰位于欧洲北部,都为发达国家,人口密度较低。如图为2015年三国的人口分布简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区域人口相对稀疏区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B.地形崎岖,纬度较高
C.森林茂密,环境优美
D.临近海洋,交通便利
5.该区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 )
①劳动力短缺 ②交通拥堵
③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④经济水平较低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6.针对人口老龄化,三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银发经济 B.控制人口增长
C.减少育儿补贴 D.增加国防兵源
  (2024·佛山模拟)2023年9月,联合国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举办。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7、8题。
7.中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看到的建筑最可能是( )
8.茶主题景观的申遗成功说明联合国鼓励( )
A.改善茶树品种,增加出口创汇
B.扩大茶树种植,改善大气质量
C.茶文化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
D.改变茶树习性,增加茶叶产量
  (2024·陕西学业考)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由泥土和石头砌成的房屋点缀在山水之间,与有着千年历史的梯田共同绘制了古村落的美丽画卷。据此完成9、10题。
9.在坑根石寨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10.坑根梯田存世千年的意义有( )
①改变作物熟制,增加作物播种次数
②增加石寨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③缓解石寨土地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
④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24·威海学业考)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12.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下面为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据此说明两河流域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地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 (2024·泰安学业考)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作为墙体,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民居(如图)。下列有关海草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就地取材用海草作为屋顶材料
B.厚实的尖形屋顶便于排雨排雪
C.海草房自然村落的减少是因为海陆变迁
D.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象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某部落的传统民居,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手工编织而成。其尖顶下方隆起似大象“鼻子”,是入口遮阳篷;两侧有两个供空气流通的孔,似大象“眼睛”。右图为“象屋”景观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象屋”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头顶”—利于采光 B.“眼睛”—防止风沙
C.“鼻子”—防寒保暖 D.“身体”—就地取材
15.如今,“象屋”编织手艺面临失传,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商业 ②传承营造技艺
③保护民居特色 ④全部拆除改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张凯正在制作家庭出国旅行计划。下图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若张凯选择了澳大利亚作为他们的目的地,他们在澳大利亚见到的最多的宗教建筑将是( )
17.张凯认为出国旅行之前很有必要提升英语口语水平,这是因为英语( )
A.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
C.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使用人数减少,语言难以传承
  当地时间2025年1月1日,英国伦敦举办元旦大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穿过伦敦最著名的街道和景点,其中华人代表方队由龙狮队、十二生肖与熊猫队以及花车组成。右图为华人龙狮队表演场景照片。读图,完成18~20题。
18.观看游行的当地居民( )
A.通用俄语 B.主要是白色人种
C.信仰佛教 D.主要是黑色人种
19.当天伦敦处于正午时,北京已是夜晚,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地球的公转 B.纬度的差异
C.地球的自转 D.习惯的差异
20.华人代表方队在英国伦敦进行表演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加深中英文化交流 B.提升英国国际地位
C.缩短中英直线距离 D.改变中国农业格局
二、综合题(共20分)
21.【关注世界人口】根据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数量可能在2030年增长到85亿左右,在2050年增长到97亿左右。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探究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1分)
(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什么决定 (1分)
(3)读图,说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1分)
探究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4)结合上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2分)
(5)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我们能否用人口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分布均匀 试说出你的理由。(1分)
探究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近些年来,亚洲、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一直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
(6)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增长过慢中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其带来的社会问题。(1分)
22.同学们在地理课上探究人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
  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西亚传统民居图,图3为西亚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 (均匀/不均匀)的特点。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 (中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 (沿海/内陆)地区;从地形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 (选择填空)。(2分)
A.极端干旱 B.气候湿热
C.终年严寒 D.地势高峻
探究问题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西亚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5分)
当地自然环境 西亚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 (炎热/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 墙体较厚
降水② (多/少) 屋顶形状为③ (斜顶/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 ④ (大/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 ⑤ (多/少) 材料就地取材, 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问题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资料:萨那古城地处西亚地区,历史悠久,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其老城区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3)下面是对萨那古城的三句精彩评语,请仿照示例,从材料中提取出对应的文字信息。(2分)
【示例】评语1: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文中信息: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评语2:建筑风格独特
文中信息: 。
评语3:交通位置重要
文中信息: 。
(4)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双项选择)。(1.5分)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B.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
C.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
D.大力商业化,提高经济收入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可以根据其职能或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乡村和城镇两大类,城镇拥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如图为上海在演变过程中的用地、人口和形态变化示意图。
(1)描述上海在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变化。(2分)
  上海临海滨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下图为上海地理位置示意图。
(2)分析上海发展为城市的有利条件。(2分)
  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古镇、古街、园林等传统建筑。
(3)对于上海传统建筑的保护有“建新如旧”和“修旧如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1分)
参考答案
1.C 2.A 3.D 本题组考查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特征、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1951—2021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是持续加快的;中国、印度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不一致;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减小。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相比,中国0~14岁人口占比较小,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大,15~64岁人口占比较大;图示没有涉及15~64岁人口数。第3题,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大。
4.B 5.D 6.A 本题组考查人口分布、人口老龄化问题及采取的措施。第4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欧洲北部,有北极圈穿过,纬度高,气温较低,加上地形崎岖,平原少,所以人口相对稀疏。第5题,该区域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说明该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从而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加、国防兵源不足等。第6题,针对人口老龄化,三国出现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三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发展银发经济、鼓励生育、增加育儿补贴等。
7.B 8.C 本题组考查世界宗教和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第7题,沙特阿拉伯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其宗教活动场所。读图可知,B是清真寺。第8题,茶主题景观的申遗成功说明联合国鼓励茶文化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
9.C 10.B 本题组考查聚落景观类型。第9题,由题意可知,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房屋是泥土和石头砌成,有梯田;C图中地形平坦开阔,在该区域最不可能看到。第10题,由题意可知,梯田不能改变作物熟制,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山区修建梯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体现出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1.D 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以非农业为主,乡村以农业为主。
12.B 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根据图例可知,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13.C 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沿海地区盛产海草,就地取材用海草作为屋顶材料。厚实的尖顶屋所起的作用是有利于夏季避雨隔热,冬季防寒保暖,排雪排雨。海草房自然村落的减少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14.D 15.C 本题组考查非洲特色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第14题,非洲象屋的尖顶设计,通常配合茅草或棕榈叶等轻质材料构建,这种结构有助于雨水的快速排流,减少积水对屋顶的压力和损害;“眼睛”有利于空气流通;“象屋”的“鼻子”有利于遮阳;“象屋”以竹、草为主要用料,就地取材。第15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②传承营造技艺、③保护民居特色,而①大力开发商业、④全部拆除改建只会对传统民居造成破坏。
16.A 17.C 本题组主要考查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相关知识。第16题,结合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可知,澳大利亚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结合4个选项图片反映的宗教可以知道,A展示的是教堂,体现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B展示的图片是清真寺,反映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C展示的图片是佛塔,反映的宗教信仰是佛教。D展示的是道观,反映中国的道教宗教信仰。第1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南部等;英语使用的人数并非最少。
18.B 19.C 20.A 本题组综合考查人种、文化等知识。第18题,由材料可知,英国伦敦举办元旦大游行活动,当地居民通用英语,主要是白色人种,信仰基督教。第19题,伦敦位于欧洲西部,北京位于亚洲东部,当天伦敦处于正午时,北京已是夜晚,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东西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时差与地球公转、纬度差异关系不大,与习惯差异无关。第20题,由材料可知,其中华人代表方队由龙狮队、十二生肖与熊猫队以及花车组成。华人代表方队在英国伦敦进行表演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加深中英文化交流;华人代表表演不能提升英国国际地位,不能缩短中英直线距离,也不能改变中国农业格局。
21.【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等相关内容。第(1)题,根据世界人口增长图可知,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第(2)题,由于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般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第(3)题,根据图片可知,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为非洲。第(4)题,据图可知,世界人口多分布在海拔0~500米的地区,这些地区以地势较低的平原和丘陵为主,而海拔超过500米的地区人口分布则较为稀疏;同时北半球的20°~60°地区人口分布较多,说明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其他地区人口分布较少。第(5)题,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若容纳过多人口则会造成生态破坏;同时有些地区水、能源、土地等资源较为匮乏,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较为有限,所以不能采取人口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分布均匀。第(6)题,若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人口数量过多,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和住房紧缺等问题;若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1)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出生率、死亡率。
(3)非洲。
(4)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高海拔地区人口分布较少;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广,其他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少。
(5)不能。有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无法容纳过多人口。
(6)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缺。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不足。
22.【解析】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等。第(1)题,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均匀的特点。甲是亚洲东部,乙是北美洲东部,丙是欧洲西部,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三地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地形看,多分布在平原。丁位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该地是干旱的荒漠,人口稀疏。第(2)题,西亚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少,多平顶房,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小。第(3)题,据材料中的描述可得,反映建筑风格独特的文中信息是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反映交通位置重要的文中信息是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第(4)题,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等,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和大力商业化是错误的做法。
答案:(1)不均匀 中低纬度 沿海 A
(2)
当地自然环境 西亚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炎热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墙体较厚
降水②少 屋顶形状为③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④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⑤少 材料就地取材,形成土砖、泥房
(3)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 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
(4)BC
23.【解析】本题以上海在演变过程中的用地、人口和形态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①用地变化:1911年-1949年:上海的建筑用地有一定扩展,但幅度不大。1949年-1990年:上海的建筑用地急剧增加,城市范围大幅扩张。 ②人口变化:1911年-1949年:上海人口有一定增长。1949年-1990年:上海人口急剧增加,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③形态变化:上海某区从相对低矮、分散的建筑形态逐渐演变为高楼林立、密集的城市形态,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第(2)题,上海发展为城市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临江滨海,便于河海联运,交通便利,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发展。经济腹地广阔: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上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历史基础良好:上海在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具有深厚的商业和工业基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后,上海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浦东新区的开发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才优势:上海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3)题,①“建新如旧”观点,理由:建新如旧可以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例如在一些商业开发中,通过建新如旧的方式可以打造出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街,既保留了历史文化氛围,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在一些古建筑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建新如旧可以重现传统建筑的风貌,传承历史文化。②“修旧如旧”观点,理由:修旧如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可以让古建筑延年益寿,继续承载历史记忆。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修旧如旧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避免因新建建筑而导致的历史信息丢失。
答案:(1)用地变化:城市范围大幅扩张。人口变化:上海人口急剧增加,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形态变化:上海某区从相对低矮、分散的建筑形态逐渐演变为高楼林立、密集的城市形态,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2)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历史基础良好;政策支持;人才优势等。
(3)“建新如旧”观点。理由:建新如旧可以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可以重现传统建筑的风貌,传承历史文化。“修旧如旧”观点。理由:修旧如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避免因新建建筑而导致的历史信息丢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