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测评(二)(第三章)
(4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关系的是( )
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有2.3亿年前生活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读图,完成2、3题。
2.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大洲可能有(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3.肯氏兽原本生活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现在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可以用于证明( )
A.气候的变化 B.大陆漂移
C.动物大迁徙 D.海平面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读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大洲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
B.E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洋
C.甲是半岛,乙是岛屿
D.②大洲东临H大西洋,西临F太平洋
5.图中④白令海峡沟通了( )
A.北冰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
C.北冰洋、太平洋 D.太平洋、大西洋
陆地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下图为各大洲陆地地形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
A.亚洲的① B.非洲的②
C.南美洲的③ D.亚洲的④
7.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图中⑤表示(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安第斯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 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石。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图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和棕榈叶片化石图。据此完成8~10题。
8.据材料推测,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可能是( )
①温暖湿润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较低 ④雪山连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导致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海平面上升
C.地壳运动 D.火山喷发
10.图中阿尔卑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D.非洲版块与印度洋板块
五一假期期间,同学们到郊外参加野外考察,下图是小刘同学绘制的该山体示意图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小刘同学给同学们介绍该示意图中表示的山体部位名称,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比四周低,为山峰
B.b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脊
C.c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D.d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谷
12.在考察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尽量贴近河岸行走,那他们会选择 ( )
A.b处 B.d处
C.b处和d处都可以 D.a处
某中学地理小组到某一山区研学。图1为该山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正在建设的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丁处的海拔可能是( )
A.350米 B.250米
C.150米 D.50米
14.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适宜建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5.图中甲、乙两点连线形成的地形剖面图可能是( )
“探石爱好者联盟”队员赴苏州西郊砚瓦山开展研学活动。下图为砚瓦山等高线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同学们在甲处采集到了贝壳化石,说明此处曾经有( )
A.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B.大规模的海陆变迁
C.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
D.强烈的人类活动
17.关于考察沿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垂钓基地位于山谷附近
B.丙位于地势平坦的鞍部
C.甲、乙的高差约为40米
D.丁处为聚落集中分布区
(2024·贵州学业考)2023年2月,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突发7.8级地震,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了多次余震,给两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如图示意土耳其位置,据此完成18~20题。
18.土耳其( )
A.北临黑海
B.地跨亚非两大洲
C.位于西半球
D.位于低纬度地区
19.土耳其地震频发,主要是因为( )
A.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人口数量剧增,过度采矿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D.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20.当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较为合理的是( )
A.关好门窗 B.大声呼救
C.乘坐电梯逃生 D.躲在稳固墙角
二、综合题(共20分)
21.(2024·成都模拟)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某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幅世界主要港口的分布图(如下图),要求他们设计航线并完成下列问题。(7分)
(1)里约热内卢到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最短海上航线要经过③ 运河,该运河是北美洲和 洲的分界线。(2分)
(2)从伦敦到上海的航线如果经过地中海—① 运河—②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上海,那么它所经过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 洋。该航线的起点伦敦所在的大洲是欧洲;航线途经①运河,它是 洲和非洲的分界线。(3分)
(3)同学们发现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洲是图中唯一没有港口分布的大洲,同时它也是跨 最广的大洲。(2分)
22.【研学实践·拓展思维】某中学利用假期开展研学活动,请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任务一:距离衡量。同学们测得李村和张村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6千米。(1分)
(2)任务二:激流勇进。在①和②两条河流中,同学们想要进行比较刺激的漂流活动,他们应该选择河流 ,理由是 。(2分)
(3)任务三:拟坝址,促发展。为了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同学们建议修建一水库,大坝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此修坝址的理由 。水库建成后,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方面的便利 。(2分)
(4)任务四:资源开发。李村资源丰富,计划修一条连接张村与李村的公路,现在有a、b两种方案,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请你选择一条较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选择方案 ,理由是 。(2分)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材料二 2020年11月10日,我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最终抵达的深度是10 909米(图中A处);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宣布: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程为8 848.86米。
材料三 板块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描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地壳运动/人类活动),证明该地区海陆变迁特点是由 演变为 。(海洋/陆地)(1.5分)
(2)“奋斗者”号在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的深度和珠穆朗玛峰(材料二中最新测量高程)的相对高度为 ;下面海底地形图中,表示海沟的是 (填字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自古以来便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区域是 (填字母)。(1.5分)
(3)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1分)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珠穆朗玛峰附近地震多发,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地区多有损失,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原因。(1分)
(5)历经20余年的科研攻关,我国已基本掌握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全套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1 500米级深水油气田核心技术。下图为陵水17-2油气田位置及附近海底地形图。阅读图文材料,描述该油气田附近甲处的海底地形类型及特点。(1分)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约29%,可以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据图可知,选项D图表示的陆地和海洋的比例约为3∶7。
2.C 3.B 本题组考查大洲的分布、大陆漂移。第2题,中国位于亚洲,南非位于非洲。结合图示,①是亚洲、②是欧洲、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⑤是大洋洲。第3题,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洋包围。在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并逐渐向外漂移,形成了现在海陆基本面貌。随着大陆的破裂、漂移,肯氏兽被分开分属于不同的大洲。
4.D 5.C 本题组考查世界海陆分布和大洲的分界线。第4题,读图可知,①为非洲,③为欧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E是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甲是印度半岛,乙是澳大利亚大陆;②是北美洲,东临H大西洋,西临F太平洋。第5题,④为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
6.D 7.C 本题组考查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山脉。第6题,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读图可知,亚洲的④为青藏高原,①为中西伯利亚高原,②为南非高原,③为巴西高原。第7题,读图可知,⑤表示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
8.A 9.C 10.C 本题组考查板块的运动。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原来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湿润。第9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的。第10题,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11.C 12.B 本题组考查地形图的判读。第11题,a处海拔比四周高,为山峰;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位于两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d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第12题,山谷处容易形成小河,d处为山谷;b处为山脊,a处是山峰。
13.C 14.C 15.A 本题组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13题,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100米,丁处的海拔小于200米,大于100米。第14题,光伏电站站址宜选择在坡度不宜过大且向阳的地区。甲处位于山谷,坡度陡,采光不好;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方向为北方,由图可知,乙处、丁处位于阴坡,不利于采光;丙处位于向阳坡,且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第15题,读图可知,从甲处到乙处地势变化特征:甲处海拔为200米~300米,由甲到乙在河流处先降低至100米~200米,后在丙左侧的山脊升高至300米~400米,再在乙、丙之间的河流海拔降低至100米~200米,再升高至乙处的200米~300米。B项图甲处的海拔在100米~200米;C项图经过乙、丙之间的河流时海拔范围在100米以下;D项图从乙、丙之间的河流到乙处为缓坡,地形逐渐升高,没有下降。
16.B 17.A 本题组考查海陆的变迁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16题,同学们在甲处采集到了贝壳化石,说明此处曾经有大规模的海陆变迁,由于地壳上升,海洋隆起成为山地;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会破坏化石,不能说明此处曾经有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强烈的人类活动与贝壳化石关系不大。第17题,读图可知,垂钓基地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图中等高距为30米,甲地海拔为195米,乙地海拔为345米,高差约为150米;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不适宜聚落集中分布。
18.A 19.C 20.D 本题组考查土耳其地理位置、地震频发的原因和避震措施。第18题,土耳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位于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穿过土耳其,所以土耳其地跨亚欧两大洲;土耳其位于中纬度地区、东半球。第19题,土耳其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因而多地震。第20题,当地震发生时应该迅速躲在桌下、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稳固墙角,就地避震;地处野外者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若是被埋无法脱险时,不要大声呼救,要保存好体力等待救援;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不要乘坐电梯撤离。地震时建筑变形,门窗不能随意关闭。
21.【解析】本题考查海陆分布。第(1)题,依据位置,③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第(2)题,依据位置,从伦敦到上海的航线如果经过地中海—①苏伊士运河—②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上海,那么它所经过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伦敦所在的大洲是欧洲,①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第(3)题,南极洲是世界上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也是图中唯一没有港口分布的大洲,同时它也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答案:(1)巴拿马 南美
(2)苏伊士 太平 亚
(3)南极 经度
22.【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等。第(1)题, 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李村和张村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6千米。第(2)题,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河流①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速度快,同学们想要进行比较刺激的漂流活动,应该选择河流①。第(3)题,大坝位于盆地的出口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容易施工,而且蓄水量大;水库建成后可用于发电、供水、灌溉、养殖等。第(4)题,由于题干已经告知缺乏大型机械,那么修跨越山脊的公路难度太大,选择a方案更为合理,a方案基本与等高线平行,道路较平坦,工程量小,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b方案需要经过地形起伏较大的山脊,工程量大。
答案:(1)6
(2)① 河流①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水流速度快
(3)蓄水量大,工程量小,易施工 发电、供水、灌溉、养殖等
(4)a a方案沿等高线修建,坡度较缓,路面起伏小,工程量小,易施工
23.【解析】第(1)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的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导致了地形的变化,使得原本位于海滨的区域现在距离海岸线已经很远。证明该地区海陆变迁特点是由海洋变成了陆地。第(2)题,由图可知,马里亚纳海沟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形成的,“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的深度是10 909米,珠峰的海拔是8 848.86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9 757.86米。海沟是海底最深的部分,通常呈现为狭长的深谷,故读图可知,图中c为海沟。人类关系最密切,自古以来便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区域是大陆架,为a。第(3)题,探测马里亚纳海沟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海洋生物、勘测和开发资源以及研究板块运动规律,与绘制陆地地图无直接关系,②③④正确,排除①。第(4)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多发地区多位于板块边界,而珠穆朗玛峰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造山带,地壳活跃,地震频繁。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大陆架向深海过渡的区域,水深迅速增大,坡度大,水较深,属于大陆坡。
答案:(1)地壳运动 海洋 陆地
(2)19 757.86米 c a
(3)B
(4)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板块碰撞挤压会发生地震。
(5)甲处为大陆坡;坡度大,水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