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素养评价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素养评价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诗句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板桥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镇,这里有道路
D.城镇,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新考法·思维拓展)(2024·长沙学业考)传统民居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2、3题。
2.如图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 )
①河流短小 ②气候复杂
③地形多样 ④降水均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甲地木屋结构有利于( )
A.抗震 B.防风沙
C.防寒 D.防火灾
  (素养提升·人地协调观)(2024·南通模拟)“川西林盘”是一种村民院落与树林、河流、耕地融合的聚落形态,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田园景观。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如图为林盘景观图和林盘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高寒,物种匮乏
C.山高林密,地表崎岖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5.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关键能力提升练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读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示意图,完成6、7题。
6.“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城镇,“阡陌交通” B.乡村,“屋舍俨然”
C.城镇,“土地平旷” D.乡村,“良田、美池”
7.结合“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各种形式的场所
B.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
C.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D.聚落的形成与交通密切相关
  (2024·贵州学业考)聚落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聚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聚落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如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聚落遗址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A.气温急剧下降 B.湖面范围减小
C.降水快速增加 D.湖面范围扩大
9.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 )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10.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 )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2024·重庆模拟)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我国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苗寨民居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就地取材,图1为传统苗居(吊脚楼)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图2为苗寨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1、12题。
11.对传统苗居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传统苗居建筑多为木质结构
B.从传统苗居建筑材料来看有利于防火
C.阁楼贮藏粮食不利于防潮隔湿
D.苗居建筑屋顶坡度大体现该地区降水稀少
12.根据当地的自然特征,苗寨道路多修建成“之”字形,主要考虑( )
A.地形条件 B.建筑物分布
C.植被种类 D.气候条件
13.(2024·佛山模拟)小文暑假跟随父母去广东省旅游,参观了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千年瑶寨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和木材为材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近年来,千年瑶寨以瑶族长鼓舞、瑶族刺绣、排瑶民歌等“音乐+旅游+非遗”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请你结合以下图文资料,帮助小文完成下列问题。图1为南岗瑶寨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南岗瑶寨景观图。
(1)瑶寨及周边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图1中可以观赏到错落有致的瑶寨风光的是 (甲/乙)村。附近河流的流向是 ,瑶寨旁的道路线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主要原因是 (坡度大/坡度小),建设难度小。
(2)从地形、交通、农业、资源角度,简述南岗千年瑶寨成为该区域最大聚落的有利条件。
(3)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部分瑶寨改造成现代化民宿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你认为是否可行,并说明两点理由。
地理实践力聚落名片
材料准备:每个同学准备一张你最喜欢的传统民居照片,可以是你旅游过程中拍摄的,也可以是上网搜集的,去探寻民居特点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班内交流。
成果展示:
例:世界各地传统民居有很大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照片拍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示民居为干栏式木楼,依山傍水,沿着山坡而建,受地形的影响,木楼外形参差错落,底部架空两至三层,木楼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等。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底部架空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屋脊高耸有利于雨水下泄。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聚落类型及其特点。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镇和乡村,材料中鸡鸣、一两家、竹溪、板桥、浴蚕等描述表示该聚落为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B 3.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亚洲的自然环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2题,如图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气候复杂,降水不均匀,地形多样;亚洲长河众多。第3题,日本是一个岛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日本传统民居以低矮的、质量较轻的木结构房屋为主,目的是防御地震;加上四面环海,气候湿润,还可以防潮。
4.A 5.D 本题组考查“川西林盘”的相关知识。第4题,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该区植被生长旺盛,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气候高寒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该区域物种丰富;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看不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第5题,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注重保护,留存文化遗产、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川西林盘”的可持续发展;拆迁合并,建设规模化小区会破坏“川西林盘”的原始风貌。
6.D 7.B 本题组考查聚落类型及其特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6题,“桃花源”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活动。第7题,聚落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同时聚落内部也有生产活动。
8.B 9.C 10.D 本题组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8题,读图可得,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洞庭湖水面范围减小,当地人们有围湖造田的现象。第9题,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方便取水,该地水源较丰富。第10题,由材料可知,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洪水。
11.A 12.A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关系。第11题,该地多山地丘陵,木材分布广,传统苗居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可以就地取材;传统苗居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不利于防火;当地气候潮湿,阁楼贮藏粮食利于防潮隔湿;苗居建筑屋顶坡度大,体现该地区降水多,利于雨水滑落。第12题,苗寨道路修建成“之”字形,这是因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道路采用“之”字形,可减缓道路的坡度,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且考虑到了建筑物的分布,方便人们出行。
13.【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题,图示区域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图1中可以观赏到错落有致的瑶寨风光的是乙村。根据指向标判断,附近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瑶寨旁的道路线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小,建设难度小。第(2)题,南岗千年瑶寨成为该区域最大聚落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早,梯田农业;矿产资源丰富。第(3)题,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部分瑶寨改造成现代化民宿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我认为可行,理由是此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播。
答案:(1)山地 乙 自西南流向东北 坡度小
(2)地形相对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梯田上发展农业;矿产资源丰富。
(3)可行;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