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A.“李敬泽认为出版人在AI时代的焦虑源于对技术浪潮席卷的担忧”错误,由原文可知,这不是李敬
泽的观点,李敬泽认为当下我们“对人的‘焦虑'还不够”,对“媒介终端的人”研究不足,而非单纯担忧技术浪潮。
B.“成为过眼云烟”错误,由原文可知,李敬泽认为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影响深远,对文化甚至人之为人的根基构
成严重冲击,并非“过眼云烟”。D.由原文可知,会永远存在的是文学或文学性。故选C。
2.B【解析】“证明现代社会的空间比古代大,人们更易挺过变革”错误,由“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当下媒介变化的
烈度之深、影响之大,未必比得上竹简的发明”可知,举竹木简的事例意在开导大家不要焦虑,要积极应变。故
选B。
3.示例:①书不会被淘汰②图像逐渐成为主流(主角)③任其发展下去/全靠图像处理复杂问题
(评分参考:每处1分,共3分。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①我认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②理由:文学是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网络文学也不例
外,AI无法替代作者对情感和生活的独特体验、思考,借AI大量产出的话,作品易陷人机械化、模式化,品质会
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5.①AI时代的出版人应正确看待AI技术,坚守人文底色,明白人们心里有“问”的重要性;
②出版人要设定、提炼、提出问题,并出版恰当的文化产品回应问题,使人接受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并寻找答案,建
立系统性“问题域”,激活读者求知场域;
③出版人应重视问题产生的基础,向人们提供建立认知框架和激发兴趣的出版内容,为人们提供知识“起跳点”。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6.A【解析】由文本一第一段可知林家两次被“吃倒账”,第一次是因为林先生年纪轻,第二次是因为受到战事的影
响,选项以偏概全。
7D【解析】由原文“他是卜局长的儿子,名叫卜福,人都叫他‘小开’的”以及林先生对卜福的称呼“卜少爷”可知,
林先生赔着笑脸是因为卜福的身份。
8.①推动情节发展:卜福强娶阿秀的要求成为新的矛盾焦点,将林先生的困境从经济危机延伸至家庭危机,为后续
情节(如林先生的挣扎、店铺的命运)埋下伏笔。②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林先生在权势面前的隐忍、无奈与反抗
(“我总不能把女儿卖给他”)以及卜福的嚣张跋扈(“等不得!等不得!”)和仗势欺人,暴露出权贵阶层对底层百
姓的压迫。③深化主题:冲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商人在官僚势力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深化了小说对社会
黑暗面批判的主题。
(评分参考: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9.①描写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与商业危机:文中“镇上的市面比上年更不景气”“从二月到四月初亏空了
四百元”等描写,展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东洋货倾销)和国内时局动荡(“一·二八”战事)对民族商业的冲击。
小商人会议上“控告放印子钱”“严办私贩东洋货”等主张,反映了底层商人在经济崩溃边缘的挣扎与无奈。②情
节涉及官僚势力的压迫:卜福欲强娶阿秀的情节,暴露了官僚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欺压,暗示权力腐败是加剧社会
矛盾的重要因素。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东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小商人与钱庄的债务关系、商人与官
僚的对立,交织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画面,揭示了帝国主义侵路、封建势力压迫与民族资本主义困境之间
的深层矛盾。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10.DFH
【解析】句意:难道是古代圣王的学说不昌明吗?为什么巫师的祸害到了这样的地步呢!人们能够终享天年,难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2025一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宋强:你做过40多年的编辑,现在的编辑出版人还是挺焦虑的,因为纸质出版物仍是
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担心找不到或掌握不了新技术,你从编辑角度来看,编辑出版
人应该怎么办?
李敬泽:技术和媒介的终端始终是人,我常常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在技术上,但却对
人的“焦虑”还不够,我们真的非常深刻、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媒介终端的人了吗?他们需要
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考虑用户需求,只想着“手里有货”,焦虑如何
通过技术媒介把内容“卖出去”。
宋强:当下大众大量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短视频会不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要传播手段?
李敬泽: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变化,很多变化来势汹汹,后来却只是过眼云烟。媒
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甚至对“人之为人”的基本根基构
成了严重冲击。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出版界的问题与焦虑,需要整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体系做出系统性回应。
宋强:可能未来的编辑不再是这拔人,而是新型编辑、新的一拔人。
李敬泽:我坚信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编辑。未来的编辑,不是出版社里一审二审三
审的传统编辑,而是能敏锐回应社会时代变化、人群需求,具备文化直觉甚至创造力的从业
者。传统三审三校的编辑需坚守岗位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编辑可能集作者、编者、
传播者角色于一体,也许不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所承担的责任与实践方式将突破传
统媒介的边界。
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当下媒介变化的烈度之深、影响之大,未必比得上竹简的发明。
正如飞机、火车的发明很伟大,但比发明出飞机、火车更伟大的、更巨大的变革是人类发明
了车轮,那是决定性的变化。
人类经历过若干次巨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变革,都依靠先辈的智慧走过来了。如今既
要积极应变,同时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惊慌失措。竹木简出现后,甲骨便不再作为主流书写
载体,每次变化皆是如此,只是相比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可能性空间要更大一些。
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