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不关注民族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
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激发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
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对花》的唱腔特点,以及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处的准确表现。
3教学过程
一、舞蹈视频导入
讨论:用了什么音乐元素?
二、新课教学
“梨园”的由来
果木园本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一)了解黄梅戏
地图、起源、方言、特点、代表作及艺术家
(二)感受黄梅戏欣赏《女驸马》,生讨论剧情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
(三)体验黄梅戏——“念”
1、《对花》中的对白展示:老师表演生猜谜底。
欣赏黄梅戏《打猪草》中的选段《对花》,1、学生尝试用方言念对白。
2、速度、情绪怎样,演唱形式是什么?
3、歌词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4、唱腔特点?称词?“得儿”卷舌音要轻而俏
师生总结:花腔以演生活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说白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戏词中间夹杂口语化无词意的衬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体验黄梅戏——“唱”黄梅戏
1、师:播放《对花》前一段戏词(采用“听唱”法教学;个别乐句采用“口传心授”法教唱)
师生活动:
①、教师范唱一段唱词。
②、跟录音轻声整体学唱戏词。
③、分角色学唱戏词。
④、找出难唱乐句,师生共同解决。
2、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刚才我们看到演员们除了唱和念还用了什么形式来表现这段戏词的?
体验黄梅戏——“做”
为《对花》设计动作
三、活动展示
“戏曲大舞台”播放黄梅戏《对花》伴奏音乐,学生分组分角色PK。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黄梅戏特点及风格、代表作、表演艺术家。
结束语: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明珠。今天大家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只要留心生活,用善于发现的耳朵、眼睛多角度地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黄梅戏《打猪草》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课件9张PPT。———— 走进 黄梅戏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哇
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啊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感受黄梅戏女驸马黄梅戏起源黄梅戏壮大湖南花鼓戏 原名黄梅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歌而得名。 后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
用安庆语言念唱,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旋律轻快优美。它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代表作、代表人了解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 后加入钹。黄梅戏的伴奏乐器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男: 发了一颗芽,女: 红杆子绿叶男: 开的是白花。女: 结的是黑子,男:磨的是白粉,女: 做的是黑粑,男: 此花叫做合:(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叫做什么花?女:长子打把伞,男: 矮子戴朵花,女: 此花叫做合:( 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叫做什么花?kuolubehe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猜谜大赛chang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女:丢下一粒籽,男:发了一颗芽,女: 么杆子麽叶男: 开的什么花?女:结的什么籽?男 :磨的什么粉?女: 做的什么粑?女: 此花叫做合:(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 叫做什么花?
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男: 丢下一粒籽,女: 发了一颗芽,
男: 红杆子绿叶女: 开的是白花。男: 结的是黑子,女:磨的是白粉,男: 做的是黑粑,女: 此花叫做合(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 叫做荞麦花。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女:长子打把伞,男: 矮子戴朵花,女: 此花叫做合:( 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叫做什么花?
女: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男: 长子打把伞,女: 矮子戴朵花,女: 此花叫做合: (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喂尚喂) 叫做莲蓬花。mei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kuolubehe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