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概括法长文短读;
2.前后勾连,探寻说明思路;
3.鉴赏科技论文的语言风格;
4.体会语言背后先生的形象与期望;
导入
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则未必能作出简明而准确的回答。今天让我们阅读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科技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感受中国建筑铸就的独特民族文化魅力,也学习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任务一:夯基垒台,文本初探
1.请大家合上课本。结合课前的预习,请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一共讲了几点?
明确:九点。
2. 对每一个特征,我们只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旨在把长文变短,其核心能力———概括,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请翻开书。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挑第一个来说一说。课文第 4 段的中心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底下具体说明的部分可以忽略。那么中心句中,最关键的动词应该是“构成”;如果我们还觉得不全面,可以加一个定语,变做“个别建筑物的构成”。
明确:第二点是“平面布置”,第三点是“结构方法”,第四点是“斗拱”,第五点是“举折”或“举架”,第六点是“屋顶”,第七点是“颜色”,第八点是“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第九点是“其他装饰”。
3.通过刚才的小结,大家已经可以看出,这九点特征,根据它们的功用,是可以大致作出分类的。比如,后面几点特征,从屋顶开始,都强调了装饰功能。而前面几点特征,则是什么样的功能呢?
明确:结构。
任务二:立柱架梁,文本精读
1.这篇课文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学完了?因为课题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啊!
明确:大概不行。这课文还有一半没读呢。
2.课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九点特征之后为什么又写那么多的篇幅?在直接找答案之前,请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明确:应该先看一看这后半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它们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3.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课文出发来看一看,文章后半部分究竟写了什么。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然得采取一点偷懒的办法。刚才我们是用词或短语概括,现在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关键性的、纲领性的句子来概括这些小节的内容。
明确:①第 15 段第一句话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 15 段的前面说的是“拘束性”。
②第 16 段说的是词汇和文法(规则和惯例)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③第 17 段说的则是发展,中国建筑在如今也有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④第 18 段还提出了“可译性”的问题。第 19 段指出“可译性”:“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建筑内容,各个民族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殊途同归。
整理为:规则和惯例的拘束性、灵活性、总结性、发展性、可译性。
4.弄清楚课文后半篇都写了哪些内容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内容和之前的“九点特征”有怎样的关联和区别?
明确:可以看做是九点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即“特征的特征”。
5.“特征的特征”相比于“特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前面的九点特征是具体的,表面的。而后面的总结概括是有一定抽象性的,深层的。
小结:这么一来,我们就水到渠成,明白了整篇文章的说明思路,那就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任务三:添砖加瓦,语言解读
1.有人说,梁思成这么一个大才子,娶了林徽因这么一个大才女,怎么写出这么一篇无聊的文章?发表于 1954 年《建筑学报》上的这篇文章,其笔调确实是非常严肃的,你们能完全读懂它吗?
明确:不能,里面有很多的建筑学术语,看着就头晕。
2.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想一想,梁思成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没有作出努力,让它变得“平易近人”呢?
明确:很明显是有的,比如“文法”“词汇”的喻体,比如建筑的“文章”或“小品”的喻体,这些都使得本文的语言不那么枯燥,有点“文质彬彬”的意思。
3.文学性的话语,留待大家在课后去慢慢品味。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也许我们不该因为它平实的、专业的那一面而放弃阅读。相反,如果能够潜心进入相关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言是极其精准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斗拱的结构图来看看,本文中对于斗拱的外形和功用的说明是否准确。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八段这段文字,并根据文字的描述指出课文P56插图中,什么是“斗”,什么又是“拱”。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
小结: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一连用了三个“在”准确描述斗拱的位置,动词“挑(第三声)出”生动形象地写出弓形短木组合起来的形态,“梁的折断之可能”则非常精确。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不是要增长建筑学的知识,而是要体会本文科学而精确的说明性语言。
任务四:雕梁画栋,精神传承
1.在这样的语言背后,你们有没有发现梁先生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外的意图呢?
请同学朗读以下的句子,分别在全文的第 2、10、17段。
①3500 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③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我们看一看这三段的用词,“高度”“辉煌”“最”“无比有利”,和之前“折断之可能”的小心翼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呢?
明确: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的满腔热爱。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无比自豪。
2.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就知道这种对中国建筑的情感其实由来已久,而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924 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44 年,梁思成抱病撰写《中国建筑史》。
1946 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53 年,梁思成为了北京城古建筑的拆除问题和吴晗争论,被气得失声痛哭。
1954 年,《中国建筑的特征》发表。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久热爱着建筑,把自己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建筑的人。这是一个因为对中国古代建筑错误的做法而义愤填膺的人。
梁先生的这篇论文,取材是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建筑,但是他的论文题目里却一直没有这个定语,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梁先生这篇文章立足于传统,但却指向未来。
这也就是梁思成先生在讲完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后,梁思成先生要特别提出“可译性”的问题的原因。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懂的是梁思成先生的心意。请大家齐声朗读第 20 段中的这部分文字: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中国文章”怎么写,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问题。面对如今我们中国建筑中高耸的大楼,同质化的住宅,这个问题显得是那么鲜明和尖锐。令人稍许欣慰的是我们的一些古建筑被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建筑师在践行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
不管时代怎样进步,社会怎样发展,总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沉淀下来;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未来,中国的建筑都有而且都应有自己的特征。建筑如此,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如此。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只有我们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才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