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在《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
演说
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
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
恩格斯
一、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恩格斯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二、梳理脉络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856年4月14日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社会革命的起源;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衰颓的征兆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现代工业和科学 与 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
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新生的革命力量:工人
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工人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开门见山】
【剖析原因】
【揭示矛盾】
【解决矛盾】
【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梳理脉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如果改写成: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与世长辞。他安静地走了,就在他寓所的房间里,在他的安乐椅上。
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
在此,恩格斯不说“与世长辞”而说“停止思想”,是在突出马克思的身份。
另外,不说“去世”,而说“永远的睡着了”,十分节制地表达着沉痛的悼念之情。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①作为思想家,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物质条件影响精神活动,经济基础决定并解释上层建筑。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②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关注科学发现的革命力量。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④作为革命家,创立了第一国际。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说明马克思的政敌和千百万革命战友对待他的不同态度。最后对马克思一生的英名和事业做出了至高评价——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结构脉络
①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
②—⑦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⑨最后对马克思一生的英名和事业做出了至高评价——永垂不朽。
⑧并说明各国政敌和千百万革命战友对待他的不同态度。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1、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参加葬礼的都是马克思的亲友和仰慕者,所以开篇写得含蓄深沉,饱含深情。
2、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一方面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一方面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和伟大人格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所以文章主体部分写得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3、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言简意赅,富有激情,引人共鸣。
演讲稿
(演说词)
赏析演讲词的三个要点:
1、看场合——了解对象,产生共鸣;
一是创刊纪念会,氛围是融洽和谐的,心情轻松愉快;一是葬礼现场,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心情是沉痛哀伤的。
2、看目的——条理清晰,观点分明: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矛盾,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恩格斯致力于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和悼念之情。
3、看情感——发自肺腑,言为心声。
马克思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强调英国工人的革命积极性,创刊会是在伦敦举行的,与会的多是英国的精英; 恩格斯先从伟人逝世的时间地点谈起,这是参加葬礼的人都关心的事实,最后做出至高的评价,能够说出大家共同的心声。
写演讲词的注意事项:
1、要对听众做分析——什么人?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在什么背景下来听演讲?对你的观点可能有什么样的反应?
2、要明确演讲的内容——主题要明确,材料要典型,见解要新颖独到,诗词格言等要喜闻乐见......
3、要讲究语言技巧——力求语言简洁通俗,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增强感染力,调动观众的情绪。
分析长句
与修辞手法
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
例1: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难点:主干部分,枝叶部分,插说部分,复指部分;关联词。
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
例1: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难点:主干部分,枝叶部分,插说部分,复指部分(关联词)。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状语——类比推理】
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主干部分——核心观点】
③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插说部分——时代背景】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复指成分“简单事实”】
关联词:条件关系;因果关系;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关联词:条件关系;因果关系;
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物质决定精神;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分析演说词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2: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时代背景: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修辞手法:比喻
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
演说技巧:制造反差
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分析演说词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3: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修辞手法:比喻 把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马克思的诽谤和诅咒比作“蛛丝”,强调马克思“轻轻抹去”的态度,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却都动摇不了马克思的革命信念;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更表明了他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分析演说词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4: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修辞手法:对比 "私敌"是指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私利来区分敌友,这是个人主义的突出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他为革命事业倾注全部心血,从来不存私念。他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人民公敌”。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使命与担当
课上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使命担当,你如何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可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一看他们的求学生涯【都对哲学感兴趣,都反对封建专制;】
马克思先在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学法律,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在哲学和历史上,1841年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恩格斯中学时代辍学经商,在柏林兵役期间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著文揭露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41年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看他们的革命实践【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三看他们的伟大友谊【经济支柱,心灵港湾】......
四看他们的崇高理想【解放思想,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肩负起时代使命的?
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国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马克思积累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包括关于人的科学。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马克思著作之丰,表现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约160多卷。这座思想理论财富的宝库,令人肃然起敬,勤奋使马克思获取渊博的知识,而渊博的知识又是马克思治学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肩负起时代使命的?
马克思具有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
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把前辈看作神圣无误,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没有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的批判、重新探讨,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肩负起时代使命的?
马克思治学上追求精益求精。为写作《资本论》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马克思参加革命斗争三十余年,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从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