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写作意图
文章的结构脉络:
一、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
二、除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还写了什么内容?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1
2
建筑构成
平面布局
3
木材结构
4
斗拱结构
5
举折举架
6
屋顶翘角
7
颜色装饰
8
构件装饰
9
建材装饰
大胆着色朱红与彩绘
①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②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归纳


整体
局部
①按照事理顺序对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②介绍顺序与人们观察房屋顺序相同,易于接受。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
二.除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还写了什么内容?
(一)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三)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7)
(四)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20)
文章前两段分别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即空间与时间层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文本探究
二.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
文本探究
三、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材料
建筑的规则、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
文法的特点: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
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文本探究
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表现的形式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文本研究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罗马的宫殿和中国的故宫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希腊神庙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罗马的圆亭
中国的天坛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法国的凯旋门
中国的琉璃牌楼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
天坛皇穹宇
罗马的圆亭
形式不同
实质都是城市的点缀
凯旋门
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
念柱
华表
罗马凯旋门
文本研究
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意义?
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中,有利于辩证的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背景:1950年开始北京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
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
1956年,朝阳门被拆
1965年,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被拆
1969年,西直门被拆
1972,年梁思成先生去世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写作目的: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
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分析第四部分: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文体知识
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科普说明文
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
梁思成语录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梁启超长子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劝阻了美国空军对日本古都奈良的轰炸 。他面对布朗森上校的不解,恳切地说:“上校先生,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四万万中国人蒙受的深重灾难,我是恨不得马上炸沉日本四岛的。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让我马上冷静了下来。……建筑又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 ……”
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代表作:
《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192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本刊行于公元1103年的书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专著,作者李诫。
梁启超评论:“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
  
梁思成和林徽因于1928年3月21日结婚——3月21日是宋代为李诫立的碑刻上的唯一日期。
  1928年女儿出生,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父母为女儿取名:再冰。
1932年,儿子出生,他们再一次纪念李诫,为儿子取名从诫,意思是“跟随(李)诫”。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写作背景
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①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如:中国建筑主体部分基本上坐北朝南,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呼应。
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
② 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