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促织》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蒲松龄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了解作家与作品背景
1.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初试成功,给了蒲松龄以自信与勇气,也为他此后50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了伏笔。虽然蒲松龄的才学过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却一败再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与举业无缘。
他为生活所迫,做过幕宾,做过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有人这样调侃蒲松龄,说他是私教界的鼻祖。)蒲松龄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作品背景
(1)《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该书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或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或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或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2)关于“促织”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蟋蟀的雄虫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在宋明时期,不论宫廷还是民间,斗蟋蟀是一种全民“娱乐”的游戏。《促织》这篇文章是蒲松龄用一种超现实荒诞写法,围绕一只小虫,写尽人间悲酸,写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从他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出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沉痛?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任务二:快速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征虫(序幕)→觅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失虫、再得虫、化虫、斗虫(高潮)→献虫(结局)→评论(尾声)
任务三:疏通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喜好】促织之戏,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征【征收】民间。此物故【原来,本来】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进奉】,试使斗而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名词作动词】,因责常供。令以责【责令】之里正。市中游侠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得佳者笼【用笼子,名词作状语】养之,昂【使…抬高】其直【通“值”,价值】,居【囤积、储存】为奇货。里胥猾黠,假【凭借,利用】此科敛【摊派,征收】丁口,每责一头,辄【总是】倾数家之产。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赏析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2.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赏析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1.“曲折离奇”是这篇小说情节的一大特色,围绕“促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成名的心情也随之悲喜交加,请绘制折线图予以表示。
2.分析作者设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
②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
③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3.写成名妻子求神的情节有什么深刻用意?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荒诞的世界)
②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问卜,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虚构这个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批判现实)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本文结尾以喜剧收场,这样安排会不会削弱文章的悲剧性?为什么?
这样安排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悲剧性。
①结尾虽是喜剧结局,但同样引人深思,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②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让读者能够想象出当时官场的黑暗。
③由此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任务二、分析“成名”这一封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特点。
①迂讷懦弱。因交不出蟋蟀,他被官府“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却只能忍痛继续寻找蟋蟀,毫无反抗意识。
②善良本分。成名虽身处困境,但仍保留着普通人的善良本性,“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不敢敛户口”,以致“薄产累尽”。
③隐忍坚韧。尽管屡遭打击,成名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他日夜寻找蟋蟀,甚至在绝望中祈求神明,体现了底层百姓在绝境中求生的本能。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赏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1. 作为一篇文言小说名篇,《促织》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①多连用四字短句,斩截有力。
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促织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写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无可名状的惨痛与悲哀;“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写鸡动作之快与变故之突然,极为生动传神。
②动词精准,动态传神。
善用动词,以极简笔触勾勒场景,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张力。
如成名初次捕捉促织时,“侧听徐行,似寻针芥”,八字连用“侧”“听”“徐”“行”四组动作,既展现其小心翼翼之态,又暗含焦灼心理;再如成名之子魂化促织后“翘然矜鸣”的描写,“翘”“矜”二字既摹其形态,更暗藏人魂附虫的悲怆——虫的“矜持”实为孩童天性的残留,令人唏嘘。
③细节留白,以简驭繁。
作者常以碎片化细节替代冗长铺陈,通过“空白”激发读者想象。成子投井自尽后,“得其尸于井”仅五字交代结局,却省去打捞过程与家人反应。
2.小说写小促织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②夸张: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小促织的神奇本领。
③对比(欲扬先抑):“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突出其虽小,却善斗。
④侧面衬托:写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衬托。
3. 《聊斋志异》借叙说奇闻异事,赞美花妖狐魅来鞭挞世间的丑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请以《促织》为例,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
②想象奇特,饱含情感。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问卜得图,成名按图索“虫”,竟获佳品;成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艰险,拯救全家。这两个奇幻的情节,将惨绝人寰的悲剧幻化成大团圆的喜剧,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深切同情和对腐朽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③细腻的心理、动作描写,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如文中蟋蟀得失的心理变化,捉蟋蟀、斗蟋蟀的情节,夫妻“向隅而泣”的悲惨境遇,对小蟋蟀的描写,无不传神生动。
④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以问卜得虫,魂化蟋蟀等虚幻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任务二、结合人异化为“虫”的故事,认识封建统治阶层的罪恶,理解小说的 批判意味。
4.“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的主要观点有几层?请分析概括。
①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②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③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5.根据背景及故事内容,结合小说最后的评论,分析小说的主旨。
小说讲述了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促织失之则祸、得之则福的离奇故事,
①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
②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③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
④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