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蒲松龄
导 入
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宋徽宗喜欢踢球,重用了踢球踢得很好的高太尉,结果是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明宣宗的爱好是斗促织。
。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后世评价
鲁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hú鹘突,知复非人。”
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解 题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纺织,故实为督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读准字音
里胥 猾黠 浅尝辄止 迂讷
裨益 奢靡 所向披靡 迄今
中规中矩 占卜 诣问 填塞
爇香 翕辟 竦立 抛掷
兰若 俨然 蒿莱 针芥
癞头蟆 猝然 惊愕 蹑手蹑脚
遽然 掭笔 不啻 汝曹
xū
bì
xiá
yū nè
qì
mǐ
mí
yì
sè
zhān bǔ
zhòng
ruò
rě
má
jù
xī pì
yǎn
cù
tiàn
sǒng
hāo
chì
jiè
zhì
niè
è
zhé
rǔ
读准字音
抢呼欲绝 向隅而泣 藁葬 惙然
床榻 曙光 睫毛 晨曦
觇视 谛听 衿袖 长胫
惴惴不安 角斗 惭怍 鬣毛
撩拨 龁咬 惊骇 翘首以待
瞥见 咫尺 鸡冠 掇取
鞭挞 俾众周知 邑庠 赍赏
椽子 蹄躈 裘马 跬步
蠹虫 恩荫 荫蔽 舔舐
qiāng
tà
chān
liáo
piē
tà
chuán
dù
yú
shǔ
dì
jué
hé
zhǐ
qiào
yìn
bǐ
gǎo
jié
jīn
zuò
hài
guān
yì xiáng
qiú
yīn
chuò
xī
jìng
liè
duō
jī
kuǐ
shì
qiáo
zhuì
梳理情节
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 )促织
梳理情节
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
捕促织
卜促织
得促织
失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进促织
议促织
忧闷欲死 惟思自尽
更低谷
谷底
促织就毙
最谷底
得儿尸于井
驼背巫相助
得到促织
高峰
(第一次反弹)
第二次反弹
儿子复苏
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
起点
最高峰
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
2.勾画成名的人生起伏轨迹路线图:
1、 在《聊斋志异序》中这样写道:“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意思是记录的是怪异奇事,就是申明记事不同寻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说一说文中都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并体会其深刻意蕴。
寻“异”处 味深意
任务一:寻“异”处,品深意
任务一:寻“异”处,品深意
寻“异”处 品深意
尚促织,征民间
无促织,杖至百
神灵验,得促织
因促织,儿丧命
不念儿,念促织
鸡虫斗,促织胜
失神识,化促织
献促织,获封赏
任务一:寻“异”处,品深意
寻“异”处 品深意
尚促织,征民间
无促织,杖至百
神灵验,得促织
因促织,儿丧命
不念儿,念促织
鸡虫斗,促织胜
失神识,化促织
献促织,获封赏
不顾百姓死活,以天下奉一人之玩乐
法律沦为鱼肉百姓、滥施淫威的工具
寄希望于求神问卜,实际已无生路。
人命如草芥,无辜者被扼杀
人被“异化”,正常情感被扭曲
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甘愿由人变为虫
战胜天敌增加传奇性,暗示非一般之虫
违背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事理,荒谬可笑
一切“异”处,皆因“促织”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并探究形成种种“异化”的社会原因。
人物/物 身份 原本角色 “异化”后角色
明宣宗
华阴令、里胥、抚军
成名
成名子
促织
皇帝
最高统治者
享乐者
官吏
上位者
媚上者、压迫者
百姓
读书人
捕虫者、“可怜虫”
百姓
幼子
拯救者
昆虫
玩物
主宰者
任务二:寻“异”处,探成因
错位的社会——人的平庸之恶
社会生态——上好之,下媚之
Q1 请用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字来概括当时的社会特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尚,假借为“上”,尊崇。
——《广雅》
媚,说(通“悦”)也。
——《说文解字》
君主“尚戏”
不务正业不封顶
臣下“欲媚”
巴结讨好无下限
上下失序
人与物的“异化”一方面映照出人世间繁芜丛杂、善恶交织的复杂人性,一方面痛诉着整个封建大明帝国压榨百姓的黑暗现实。
斗促织之风过甚,朝廷视百姓性命如草芥;官场贪腐成风,上至抚军下至县令、华胥,用种种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皇帝自身行为不检点,“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所谓“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原型故事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给这种“异化”安排一个看似喜剧的结局呢?
任务三:寻“异”处,品结局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成名一家为什么能获得升迁赏赐、裘马扬扬?
现实中人不可能变成蟋蟀,成名之子,也不可能。
现实中成名一家不可能获得升迁赏赐,裘马扬扬。
普通百姓是无法摆脱厄运的,倾家荡产的命运是注定的。
因为拥有一只战无不胜的蟋蟀
从哪来的
成名之子魂化
成名的否极泰来,只是因为一只儿子魂化而成的促织!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它迫使“人”变为“非人”,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压迫暴露无遗,小说《促织》的这种喜剧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康乾时代,他为什么会讲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清朝人却写一个明宣德间的故事,对此该如何理解?
历史学家福柯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蟋蟀盆清代以康熙,乾隆时制作者最精。康熙,乾隆宫中当亦尚促织之戏。
——(叶百丰《宫中尚促织之戏》上师大学报1979年第3期)
蒲松龄生康熙年间,目睹其扰民为害之烈。由于不能明言,乃假托宣德间,基于史料创作了这则一家因蟋蟀的悲欢故事借古讽今。
作者借记述一个看似荒诞不经、有违常理的所谓前朝故事,来反映“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寄寓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民众的同情。小说末尾更通过异史氏之言“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点明了借古讽今的目的,即规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注意休养生息,爱惜民力,施行仁政。
任务四:知经历,探意图
① 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② 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前后呼应。
③多种手法刻画,生动形象。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又巧妙地借用衬托,惟妙刻画心理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
④运用现实与幻想交融的艺术手法。
现实与幻想交融产生了极具讽刺的艺术效果。
任务五:细品味,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