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变法之源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半殖民地半化程度不断加深
变法之路
结合教材及图片,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
序幕
公车上书
发展
宣传变法
高潮
百日维新
失败
戊戌政变
公车上书——背景
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阅读教材P34,归纳公车上书的基本史实。
时间:1895年春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各省应试举人
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意义:这次上书虽没有上达光绪帝,但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永为和梁启超
宣传变法——发展
主要方式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宣传变法——发展
代表报刊
《国闻报》于1897年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并大量介绍国外情况,戊戌变法时期及时报道了“百日维新”,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当时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时务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是第一本由中国人创办的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域外报译等栏目,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宣传变法——发展
主要思想
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变法原因
政治原因: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原因:维新思想兴起传播
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百日维新——变法开始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变法内容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最能反映变法性质
戊戌政变——变法结果
资产阶级
八旗子弟
科举学子
封建官僚
戊戌政变——变法结果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且脱离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变法影响
(1906年创办)
京师大学堂旧址
(1903年制定)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