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享清闲 课件+教案+音频 (3)

文档属性

名称 谁说女子享清闲 课件+教案+音频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8-24 17:48:23

文档简介

谁说女子享清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和演唱等实践活动,体验豫剧、越剧的不同风格,认识常香玉、袁雪芬等表演艺术家。
2 知认真聆听并随乐跟唱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享清闲》。
3 感受豫剧魅力,积极的参加课堂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梨园百花》。近百年来,戏曲名角儿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京剧被称之为“国粹”。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戏曲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学习传统中国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体会豫剧唱腔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唱腔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讨论与归纳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有韵味的边表演边演唱《谁说女子享清闲》片段。
2 教学难点:唱出韵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
教师演唱两段戏曲片段,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和豫剧《谁说女子享清闲》。
活动2【讲授】认识越剧
(一) 播放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
1 越剧简介。
2介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活动3【导入】引出豫剧
(二) 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欣赏完了南腔我们再来欣赏北调。
师(用河南方言):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咋样?你今天开心不开心啊?有同学知道老师刚用的是什么方言?河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河南的戏曲。
活动4【活动】了解河南方言
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继续模仿河南方言,引出新课内容。
师:河南方言特别有意思,咱们来学上几句?(如:好的、行、没问题:中;不行、不好:不中;惊讶的语气词:乖乖)
师:河南人说别人说话没道理就是“理太偏”;说女孩啥事不干,啥心不操,在家享清福,就是“享清闲”。可女孩子不同意啦,就反驳道:“谁说女子享清闲?”女孩子一天可忙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边说边带学生模仿)
师:河南方言咬字有什么特点?比如:偏、闲、棉。口型:咬字要“咧开”,多点an的感觉;语调起伏较大,抑扬顿挫、有很多的第四声。比如:享清闲、白天、纺棉;语气:重,北方人的豪爽。)
活动5【讲授】找出河南方言与豫剧的联系
听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A 初听选段:师示范演唱。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句河南方言。现在我来唱一段河南的地方戏,唱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河南的地方戏曲叫什么吗?(生回答)
B 简介豫剧: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非常受河南人民的喜爱。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课件出示)
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豫剧。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豫剧的唱腔和河南方言之间有什么联系?有相似的地方吗?如果有,你能说出来吗?(师唱选段)
C 交流:咬字和方言、唱腔音调和方言强调的关系。
师:豫剧的唱腔和咬字跟河南人说话的强调确实很像吧!让人感觉河南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看,唱着唱着就唱出豫剧了!
D 复听选段。
师:要不我们再听一遍?中不中?这次,老师要为大家请出正宗的豫剧演员来上一段原汁原味的演唱。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豫剧音乐中河南方言音调的韵味。(再次聆听选段)
E 小结。
师: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
活动6【讲授】了解《花木兰》情节
讲述选段背景并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这段戏看了几遍,那么我想问大家:这段戏说了个什么事?唱的人是谁?边上围着她的又是些什么人?她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话呢?有谁知道,能说说吗?(生回答)
师:花木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普通女性。一次,匈奴来侵犯我国,花木兰很想上战场为国杀敌。但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卑微,是不准当兵的。木兰只好假扮男装,替父从军。从军18年,取得了辉煌的战功,她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
师:这段戏是什么内容呢?一天在军营里,男人们谈论起女性,都是一副很歧视的样子,他们觉得女性对国家起不了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做贡献了。假扮男装的木兰听后非常不服气,和战友们争论起来。你们看,木兰是怎么为女性说话的?(课件出示歌词)
师:这一唱段就是木兰为女性争辩的宣言,《谁说女子享清闲》。(出示课题)师:今天咱们认识这位花将军,她生为女儿家,不但在军营里待了18年,而且还取得了赫赫战功。同学们心里是不是特别佩服她?接下来咱们就来学习这一著名的唱段,如何?
再次复听。
师:首先,我们看着录像,边认真听,边在心里试着跟唱。特别注意它的方言咬字和语言音调。(第三次聆听选段)
3, 学唱选段。
(1)第一部分学唱。
①随师将歌词读两遍。
师生接龙读。
师;哪些字你能用河南方言说出来?(生回答)
师:咱们来接龙读怎样?你们来读熟悉的地方。
加动作读
师:花木兰是战场上保国杀敌的巾帼英雄,她也像男人一样身穿铠甲,手持宝剑。因此,做出来的动作是很威武的,这遍读的时候,咱们也来模仿她的架势如何?
师:请同学们挺胸抬头,双臂架起,右手持宝剑。
②带动作对口型唱。
师:嗬!这一眼望去,你们还真像一群保国杀敌的战士。接下来咱们随着片段做动作,对口型小声唱。(播放原唱选段)
③教师带唱。
师:对对口型是不是不过瘾?跟我学唱这几句怎么样?(师带唱,生模仿)
④大声齐唱。
师:这一遍,请同学们大胆的唱出来,感觉自己就是花木兰。
全曲表演唱。
师:我要请同学们跟着原唱将全曲来一遍,我要从中寻找咱们班的花木兰上台表演。(播放原唱选段)
活动7【活动】认识名角名段
4 介绍常香玉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木兰吗?你们喜欢她吗?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心中的木兰?生……
(2)小结:花木兰是女性的骄傲,她用智慧和勇敢捍卫了国家的安全。
(3)介绍常香玉。
师:扮演《花木兰》的演员动作潇洒大方,声音洪亮,非常有气势,仿佛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你们知道扮演花木兰的人是谁吗?她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课件出示)
模仿常香玉表演风格,加动作表演唱。
师:常香玉大师把巾帼英雄演得这么逼真,咱们不妨来当一回常香玉,学着她来演花木兰。刚才说到常香玉大师嗓子很洪亮,一会儿咱们唱时,声音要洪亮啊!还有啊,她的吐字很清晰,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把那些方言咬准;另外,还要注意花木兰这个人物表演特点——既有男性的威武,又有女性的细腻。带上动作吧选段唱一遍怎么样?(师带领学生表演唱)
活动8【活动】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辨别出豫剧和越剧
4 介绍常香玉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木兰吗?你们喜欢她吗?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心中的木兰?生……
(2)小结:花木兰是女性的骄傲,她用智慧和勇敢捍卫了国家的安全。
(3)介绍常香玉。
师:扮演《花木兰》的演员动作潇洒大方,声音洪亮,非常有气势,仿佛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你们知道扮演花木兰的人是谁吗?她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课件出示)
模仿常香玉表演风格,加动作表演唱。
师:常香玉大师把巾帼英雄演得这么逼真,咱们不妨来当一回常香玉,学着她来演花木兰。刚才说到常香玉大师嗓子很洪亮,一会儿咱们唱时,声音要洪亮啊!还有啊,她的吐字很清晰,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把那些方言咬准;另外,还要注意花木兰这个人物表演特点——既有男性的威武,又有女性的细腻。带上动作吧选段唱一遍怎么样?(师带领学生表演唱)
活动9【讲授】课堂小结
7 课堂小结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的剧种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接触更多的剧种,了解我们祖国多彩的戏曲文化。   
课件16张PPT。0梨园百花1、名段欣赏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段
《我家有个小九妹》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著名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
越剧袁雪芬2、名段欣赏《谁说女子享清闲》刘大哥讲的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及相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其中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常派”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淳厚,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常香玉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戏曲动作学习 1、兰花指(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2、托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聆听戏曲片段,将剧名与其剧种链接起来《朝阳沟》
《红楼梦》 越剧(浙江)
豫剧(河南)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珍惜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