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1 朝花夕拾
(含考点解读、作家作品、章节介绍、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阅读策略)
【考点解读】
(1)必须记住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2)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3)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鲁迅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
(4)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进行作品文本的分析及不同作品的比较。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章节介绍】
《狗猫鼠》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狗·猫·鼠》
【文章简介】
文章开篇,作者借当时名人名教授攻击自己是“仇猫”的狗引入话题,讨论狗与猫成仇的原因,引用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狗猫结仇的故事将“现代评论派”暗喻为没眼力的狗,并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作者解释自己仇猫的原因,喜欢折磨猎物,猫天生媚态、到处嗥叫,追忆猫吃了自己童年时养的隐鼠的经历和感受。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
【考点汇总】
一、猫的罪行
(1)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2)它与狮虎同族,时而却一副媚态;(3)它总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4)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二、人物形象
(1)狗:一类是“多管闲事”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对的狗,另一个就是与猫打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
(2)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有时又是一副媚态的暴虐者。
(3)鼠:遭到压迫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三、中心思想、主题
文章借物喻人,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文人和一切帮助帝国主义、封建军阀镇压人民的暴虐残忍者,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简介】
本文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并追忆儿时与她相处的情景。她喜欢切切察察地背后议论人,告“我”的状,拘泥于很多封建规矩,谋害了“我”的隐鼠,因此“我”对阿长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1)鲁迅笔调最温暖的一篇;(2)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3)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4)长妈妈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二十四孝图》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
【文章简介】
开篇抨击妨碍白话文者对孩子的毒害之深,表达作为一个成人对童受艰深晦涩的封建教育茶毒、无童话书可读的同情和愤怒。作者由自己所收到的第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引出中国孝道的话题,以“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几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荒唐、虚伪、愚昧和残酷,这些是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
卧冰求鲤
我国古代有一位叫王祥的人,他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又对他不好,可是他对继母朱氏却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他的继母想要为难他,于是对他提出要吃活鱼。当时天气非常的冷,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王祥一见,赶忙把鱼抓住,高兴地带回了家,做好了给母亲吃。当时的人们都说,谁也没见过在大冬天能有人凿开这么厚的冰河捕活鱼的,这是因为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啊!于是,在民间,便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坛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斥了这类封建孝道。作者借此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五猖会》
【文章简介】
作者先是回忆孩童时代最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接着与《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盛大作对比,表达心中的向往之情和对现实情况的不满;最后回忆儿时到关东看迎神赛会,出发前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在出发前要“我”背《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
【考点汇总】
一、主题思想
(1)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2)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二、父亲的形象
受孔孟之道束缚,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
《无常》
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事怨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同时也说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不虚伪。
——《无常》
【文章简介】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的母亲哭得那么悲伤,便决定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只有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当时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考点汇总】
一、无常的故事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二、主题思想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简介】
文章首先介绍了幼时玩耍的乐园——百草园的植物和相关的传奇故事,回忆了冬日在百草园里捕鸟的趣味活动;然后介绍私塾里读书的经历:就学于方正质朴博学的私塾先生,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做游戏、画画。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渴望自由、追求快乐的天性,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父亲的病》
【文章简介】
作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先是与本城名医“周旋”两整年,但父亲的病仍不见好且越发严重。于是,这位名医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这位医生开药奇特,但不见效,只得告诉父亲他的病缘于前世冤孽,无药可医。父亲病得更重,终究是要死了。弥留之际,衍太太要“我”拼命地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紧张起来,仿佛有些苦痛,这使“我”愧疚至今。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表现了对名医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
《琐记》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琐记》
【文章简介】
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却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述了洋务派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和自己求知的艰难;还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新的思想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一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青年革命,表现出“我”对于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藤野先生》
【文章简介】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情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范爱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范爱农》
【文章简介】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主题】
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1)《狗·猫·鼠》:写动物们开会商议如何左迎接大象的故事和祖母跟同“我”讲述关于猫的故事,都充满童心;其中也体现“我”喜欢小动物。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3)《无常》:表现“我”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4)《五猖会》:我对观看五猖会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
压抑伤害的现实世界
(1)《五猖会》:“背书”一段中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2)《琐记》:为逃避偷东西的流言到中西学堂学习。
(3)《二十四孝图》:控诉了封建教育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
探求抉择的人生道路
(1)《琐记》:求学的过程
(2)《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使“我”立志学医救人。
(3)《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
揭露批判的社会现实
(1)《父亲的病》:对“庸医”的讽刺;
(2)《狗·猫·鼠》:讽刺了“ 名人教授”,表达了对暴虐者的憎恨。
(3)《琐记》:衍太太是一个居心险恶的人;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4)《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5)《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艺术特色】
作品以记事为主,语言优美清新,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意味,有时又夹以议论,做到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1)注意人物的细节刻画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传神地刻画出独具特色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旧学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农村朴素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先生。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中,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以此来显示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记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隐鼠的深情回忆,同时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可憎面目。
(3)文集中始终贯串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猫·鼠》中有神往“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有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五猖会》中有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的“我”。文集记叙了“我”的若干生活片段,文中的“我”从充满童心的儿童,成长为经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的少年,再到离家去异地求学,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者,其间的思想变化、生活道路、性格兴趣,历历可见。
【人物分析】
长妈妈
人物出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相关情节: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睡觉爱摆“大”字;③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④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⑤“谋害”“我”的隐鼠;⑥为“我”买《山海经》。
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无知愚昧,但是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纯朴、善良、真诚,关心爱护孩子。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寿镜吾
人物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物素描: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相关情节:①“我”和同窗们常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玩,但是不能太久;②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③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
人物形象:方正、质朴、博学,既和蔼又严格,教学方式守旧。对寿镜吾先生,鲁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如“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父亲
人物出处:《五猖会》、《父亲的病》
相关情节:①“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我”背书;②为父亲寻医问药,未能挽留住其生命。
人物形象:严厉又慈爱,不了解儿童心理,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世,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名医
人物出处:《父亲的病》
人物素描:第一位“名医”脸圆而胖;陈莲河脸长而胖。
相关情节:①第一位“名医”深夜出诊费曾高达100元;②陈莲河总是开奇特的药方;③陈莲河四处招摇撞骗。
人物形象:勒索钱财,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鲁迅批判迷信,愤慨庸医误人。
衍太太
人物出处:《父亲的病》、《琐记》
相关情节:①怂恿孩子比赛打旋子,孩子们跌倒却又故作姿态;②鼓励孩子吃冰;③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籍;④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谣言;⑤父亲临死时,怂恿“我”呼喊父亲。
人物形象:喜欢使坏,教唆小孩做不好的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搬弄是非,自私自利。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藤野先生
人物出处:《藤野先生》
人物素描:①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②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相关情节:①添改“我”的讲义;②纠正“我”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问“我”中国女人怎么裹脚。
人物形象:生活简朴,不拘小节,和蔼亲切,治学严谨认真,正直热诚,一丝不苟,没有民族偏见,实事求是。藤野先生是一位异国医学教授,他待人平等,关心鲁迅的学业。他朴素又高尚的人格令鲁迅肃然起敬。
范爱农
人物出处:《范爱农》
人物素描: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
相关情节:①反对发电报;②看光复的绍兴。
人物形象: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对封建社会充满不满和无奈。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经历了对黑暗不满、对革命期待,又对革命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将他逼人绝境。
【阅读策略】
(1)第一周——快速阅读全书阅读范围:用一周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阅读目标: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任务:写阅读梗概,把握每一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
(2)第二周——怀念师长故人阅读范围:《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阅读目标:品味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身边的师长、亲友这些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感受鲁迅对这些人的真挚感情。重点思考的问题:《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阿长的写作方法;《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前后不同的认识;《范爱农》中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一)阶段训练(一)(《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一、填空题1.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______。阿长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她寻购、赠送作者渴慕已久的绘图的_______,作者因此对她充满了__________之情。(3分)2.《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多篇文章都提到了同一位平凡的妇女______。她虽然有“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的缺点,却因给“我”买了一本书而令“我”终生感激。“买书”这件事出自____________;她的一句话让“我”“决心和猫们为敌”出自_________;她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出自____________。(4分)3.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1分)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的“______事件”和“______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_________”的想法。(3分)5.《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交往的几件事:①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②__________________;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范爱农与鲁迅初次相见是在________(地点),初识范爱农,鲁迅有两次摇头,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3分)7.范爱农的老师______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____________。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____________,不容易被淹死。(3分)8.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二、选择题9.下列对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体现了她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B.作者对阿长的新的敬意主要由阿长为他买《山海经》而生发。C.在作者眼中,阿长是“确有伟大的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凝聚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当时给了自己非常大的震动。10.《朝花夕拾》中,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2分)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11.下列对《藤野先生》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在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个穿着不拘小节的人。B.藤野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C.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先生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D.藤野先生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他听说中国人敬鬼,所以不让鲁迅上解剖课。12.《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2分)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老师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且无用。1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2分)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14.关于阿长和范爱农这两个人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因为阿长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并对她有了“新的敬意”。B.阿长曾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C.《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一开始对鲁迅的态度很不好,总是反对、针对鲁迅。D.范爱农失业,穷困潦倒,后在与朋友坐船看戏回来的路上,落水而亡。三、简答题15.师者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藤野先生》,说说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品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品中的人物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在人物身上往往倾注了自己复杂的情感。试从下面两个人物中选取一人,结合相关事件分析作者对此人物的情感。(100字以内)(5分)范爱农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片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8分)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选自《藤野先生》)17.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说成“不幸”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这里的“性格”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演讲:“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请结合所学内容,说说这句演讲词表达的意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0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20.“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简述事情的经过。(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周——追忆成长经历和意趣阅读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阅读目标:了解鲁迅成长历程中的各种事情,感受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对往日时光的眷恋及思考。重点思考的问题:品味百草园之趣,感受人物细节描写,圈画品读刻画寿镜吾老先生形象的语句;找出《五猖会》中表现鲁迅对五猖会的态度的语句,并探索鲁迅感情的变化;圈画出《父亲的病》中描写两位“名医”的语句,思考鲁迅通过描写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揭示了怎样的实质;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二)阶段训练(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一、填空题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记叙了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地方给儿时的“我”留下的回忆,“从……到……”表明全文是按______顺序写的。(3分)2.《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_______,她的形象出现在《_______》和《_______》中。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_____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5分)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自己离开故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后来在_____学堂里,看新书的风气流行起来,作者知道了《_______》,首次接触到赫胥黎、苏格拉第等人的思想。(3分)4.在《朝花夕拾》中,“我”正欢呼雀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父亲却突然要求“我”______(填事件),让“我”失去了看会的兴致。(1分)5.“我”在看五猖会这一情节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期待—______—______。(2分)6.“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这是父亲临终时______(人物)说的。而________________一事,让作者后来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2分)7.《父亲的病》中,作者通过写“名医”的用药、药引、诊费等,揭露了“名医”_______________的实质,表达了对“名医”____________的。(2分)二、选择题8.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在《莽原》半月刊发表时原名为《旧事重提》。B.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讲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C.《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有对迎神赛会等情节的回忆,如《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写了自己同父亲看五猖会时的热闹场景,读来令人兴味盎然。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后,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没有像先前那么喜悦、激动了。9.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朝花夕拾》由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组成。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C.鲁迅,原名周作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有《朝花夕拾》《呐喊》,散文诗集有《野草》。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0.“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外貌描写中的“他”是( )(2分)A.寿镜吾B.藤野先生C.陈莲河D.叶天士11.下列对《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琐记》追忆叙述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B.《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C.《琐记》记述了作者如饥似渴地阅读《进化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D.《琐记》记叙了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12.你的同班同学读完《五猖会》后有以下收获,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五猖会》中反映的鲁迅先生经历的家庭教育问题,无法丰富我们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知。B.《五猖会》中描述了鲁迅先生许多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也有温暖的回忆。C.《五猖会》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可借此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D.《五猖会》可与其他叙述或提及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作品联系起来阅读,还可以结合相关传记资料或评论阅读,这样可以消除阅读中的障碍。三、简答题13.鲁迅善于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寥寥几笔就把老先生描写得惟妙惟肖。阅读文章,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先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父亲的病》中写到了衍太太。请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片段阅读(一)阅读名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选自《琐记》)15.文中的“她”指衍太太。请结合本篇及《父亲的病》中与衍太太相关的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从衍太太对待孩子的方式来看,你有什么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8分)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17.本选段出自鲁迅散文集《_________》中的《_______》。(2分)18.根据选段内容,说说第①段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文意,说说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周——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阅读范围:《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阅读目标: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荒谬的存在,洞悉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思考的问题:思考作者对“正人君子”及白话文的态度;找出文中写“无常”具有“人性”的语句;了解《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感受鲁迅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态度。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三)阶段训练(三)(《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一、填空题1.《狗·猫·鼠》是针对“_________”的攻击写出的,文中作者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玩弄弱者、乱嗥叫、一副_______等特性的憎恶。(2分)2.《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德国童话猫狗成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猫鬼”、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等。(2分)3.《二十四孝图》选自《_________》,作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作品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活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________________,决定暂且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2分)5.《无常》中通过活无常这个“_____”和现实中的“_____”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_____”不如“_____”的人的丑恶面目。(4分)二、选择题6.《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进行了嘲弄和鞭挞的是( )(2分)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7.《二十四孝图》一开始,鲁迅说他要以“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三个“最黑”表达的情感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对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B.提倡白话,攻击文言C.同复古派誓不两立的坚决态度及对复古派的愤恨D.对“正人君子”们的憎恶之情8.“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是鲁迅读了“_____”的孝道故事后生发的感慨。( )(2分)A.子路负米B.黄香扇枕C.老莱娱亲D.郭巨埋儿9.活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2分)A.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B.他活泼诙谐,能逗乐民众。C.只要摩一摩他的脊梁,就可以去晦气。D.人民之于鬼物,唯独与他最为熟稔、亲密。10.《狗·猫·鼠》中作者的隐鼠的结局是( )(2分)A.失踪了,可能被猫吃掉了B.葬身蛇口C.被长妈妈一脚踏死了D.被小孩子玩丢了1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狗·猫·鼠》中,鲁迅通过对自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描写,表现了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认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可勉力效仿。C.《无常》中,鲁迅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们予以辛辣的嘲讽。D.《父亲的病》中,鲁迅揭示了“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12.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狗·猫·鼠》是由对“名人或名教授”的攻击引发,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作者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B.《父亲的病》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等种种奇特表现。C.《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D.《五猖会》记述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扫兴、痛苦的感受。三、简答题13.《狗·猫·鼠》中,鲁迅先生爱憎分明,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写出两条即可),并说出隐鼠真实的死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我”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片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选自《朝花夕拾》)15.请结合文段,分析民间的百姓喜欢无常的原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是想表达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17.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周——勾连全书,专题探究阅读范围: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和后记。阅读目标:回顾所读文章,探究作品的思想主旨。训练任务:完成达标测试;进行专题探究;撰写读后感;构思思维导图。达标测试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原名为____________,《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两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________,一本是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偏要叫他背的_________。(3分)2.鲁迅在外求学时知道了“赫胥黎”“苏格拉第”,接触了“物竞”“天择”等思想,这段经历在《______》中有提及。(1分)3.《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记述他幼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_______________》中,鲁迅先使用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了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自己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他在百草园的生活很好地反衬出他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________》中,鲁迅写了他在日本的医学老师,这是一位穿着上不拘小节,对工作却极其认真的先生,他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就连鲁迅画的图中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给指出。这篇文章写出了这位老师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2分)4.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朝花夕拾》是一部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于1928年出版。共收录___篇作品。(4分)5.《朝花夕拾》不仅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还能按照内容分类,请你写出相应的篇名。(3分)①提及儿时鲁迅与小动物为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6.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与老师藤野严九郎交往的种种往事,同时还塑造了心术不正的衍太太这一形象。B.针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捕以及秋瑾在杭州被杀两事,在东京的同乡会上,范爱农与鲁迅都强烈主张发电报痛斥满清政府。C.鲁迅最反感“二十四孝”中“子路负米”“黄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虚伪、残酷的孝道故事。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后,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已不像别人那么喜悦、激动。7.下列表述的内容与名著一致的一项是( )(3分)A.《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病危时提醒和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所以“我”至今都很感谢衍太太。B.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C.到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出发前,父亲却突然要求“我”将《鉴略》里的语句背出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用意。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8.下列文段均摘自《朝花夕拾》,请你为其选择恰当的批注。(填字母)(4分)A.儿童视角B.反语C.善用关联词语D.成人视角①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琐记》)(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④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狗·猫·鼠》)( )9.下列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鲁迅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C.《朝花夕拾》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往事,我们借此书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D.《五猖会》中,“我”最盼望的就是看迎神赛会,可当“我”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时,却被寿镜吾老先生逼着背《鉴略》。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狗·猫·鼠》是鲁迅为了悼念自己的宠物隐鼠而写的,他仇猫的原因是猫吃了他的隐鼠。B.《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因为他不赞成裹脚。C.《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两个“名医”是叶天士、陈莲河。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1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B.《二十四孝图》写了鲁迅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黄香扇枕”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命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C.《藤野先生》中写的“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还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D.《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有爱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村妇女,她不允许孩子们冬天吃冰块、不允许孩子们站在原地打旋,都是有力的证明。三、片段阅读(一)你和小明阅读《朝花夕拾》,发现书中描写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给你和小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进行了专题研究。(12分)【文段一】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文段二】衍太太现在是早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节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12.小明阅读了【文段二】,隐约觉得衍太太不靠谱,总觉得她和蔼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请你结合《琐记》内容,列举至少两件事例为小明答疑解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你和小明对鲁迅父亲的教育方式深表疑惑和不满,小明戏言如果小鲁迅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一旦被父亲知道,后果不堪设想。小明的话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你和小明共同想象了小鲁迅因上课描绣像被寿镜吾老师批评,这件事又被沈四太太、衍太太和鲁迅父亲知道了的情景。请设想一下,当小鲁迅先后遇到这三个人物时,这三个人物分别对小鲁迅说的话。(6分)沈四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衍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15分)【文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文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文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文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14.认真阅读以上四个文段,请分别概括“我”遭遇的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鲁迅是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的?请结合以上四个文段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的一员,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提出你的建议。(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卷
《小引》
1.鲁迅在《小引》中曾说:“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作《_______》。”
2.《野草》编定后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_________》,鲁迅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叫《_________》。
《狗·猫·鼠》
1.《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前贴的两张花纸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德国童话猫狗成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祖母讲的)。
3.《狗·猫·鼠》是鲁迅针对“__________”的攻击所写的,嘲讽了他们散布“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玩弄”弱者、“配合时候的嗥叫”“一副______”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表现了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______。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追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_____、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_
_____》,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鲁迅对长妈妈的敬意完全消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记叙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女工阿长的几件事:①___________
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内容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组织安排的,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___。
《二十四孝图》
1.鲁迅先生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_________”之类。认为“可疑”的故事是“_________”;认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卧冰求鲤”;而最为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故事。
2.《二十四孝图》中“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_________”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王祥的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_________”的故事。
3.“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句中“麻胡”之说出自《_______》,上面记载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所以北京现在常用“_______”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危害之大。
《五猖会》
1.“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信奉的财神。据传,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五圣庙,后被奉为财神。绍兴人称它们是___、___、___、___、___五种动物之精。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段话出自《五猖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____________,父亲却要“我”_______,这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____。
3.他记扮《水浒传》中的人物:“黑矮汉”指的是_______,“头陀”指的是_______,“胖大和尚”指的是_________,“黑大汉”指的是_______。
《无常》
1.在《无常》一文中,鲁迅说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_______”,黑无常又叫“_______”,人们喜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看迎神赛会、看戏等事情的回忆,如《_
______》《_______》。
3.《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__________”。
4.《无常》通过无常这个“___”和现实中的“___”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两种绍兴的地方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生活两部分,文章抨击了当时的___________制度。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我”就会用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捕鸟,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书塾先生家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匾名是“___________”;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4.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描像,画得最多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_______”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父亲的病》
1.《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两位“______”打交道的过程,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质。
2.《父亲的病》中为父亲开出荒唐药引的医生是__________。
3.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觉得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___________,是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4.据舆论说,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_________。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琐记》
1.“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出自鲁迅的《________》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____________,因为感到“不合适”和“________”,他随后又考入了________。
2.鲁迅是在阅读《________》时首次认识“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论,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的。
3.《琐记》中引用《________》中的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形容毕业后的学问水平。
4.《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记叙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_______求学的经历,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文中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望心情。
5.“我”到日本去留学,向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请教,他让“我们”带上________和_____
______,结果完全无用。
《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早年在_______(国名)_______(地名)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就读的学校是__________,藤野先生是教_______学的老师,名叫______________。
2.《藤野先生》详细地叙述了“我”与先生相识、______、相别的过程,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范爱农》
1.“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体现了作者鲁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致消亡的悲剧命运的______之情。
2.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路上特地交代了______、______两个地方。
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_。
4.鲁迅同范爱农是在日本______(地名)第一次见面的。
5.范爱农的老师_________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_______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______。
6.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_________,不容易淹死。
7.《范爱农》先讲述了“我”早年在_____(国名)_____(地名)与范爱农初识时因为误会而鄙视他,为后文解开误会,写他的热心埋下了_____。全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了范爱农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后记》
1.《二十四孝图》原文中未提及,由《后记》中补充的“孝道”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朝花夕拾》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9分)
1.下列对《朝花夕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是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鲁迅,原名周建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有小说《朝花夕拾》《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
B.《琐记》中写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3.下列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3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4.《朝花夕拾》全书共___篇文章,是鲁迅唯一一部______集。
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名为《__________》,1928年结集出版,改为现名。
6.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______(人物)。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他的第一本专属图书是《___________》;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图书的兴趣的是《_
__________》,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鲁迅一生中他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句子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应人物。
【甲】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_________。
【乙】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_________。
【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_________。
8.《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_______,她的形象出现在《______
____》和《_______》中。她和鲁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____
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是个__________的人。
三、简答题(16分)
9.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都提到了儿童的读书问题,你认为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应该怎样读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走入《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说说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图表题(3分)
13.最是书香能致远。即便合上了书本,仍有些文字留在你的记忆中,有些人物触动你的心弦,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与感悟,完成下面表格。(3分)
书名 人物 主要情节 人物点评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工作严谨认真
(2)_______ 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鼓励孩子们打旋子,孩子跌倒后却在大人面前指责他 (3)_________
《朝花夕拾》模拟测试卷
一、选择题(16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鲁迅在《琐记》中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
C.《五猖会》选自《朝花夕拾》,文章描述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写出了孩子在父亲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D.《朝花夕拾》中写了不少孩童之事,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读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冬天雪地捕鸟,到赵庄看社戏归来偷吃罗汉豆,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
B.《琐记》中,“我”曾从蛇口中救下一只隐鼠,后来这只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我”隐鼠是被猫吃了,这使“我”决心与猫为敌。
C.《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D.《朝花夕拾》中《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主要记述了鲁迅在故乡、到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3.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阿长是“我”家的一个女工,她行为粗俗,睡觉时常在床上摆“大”字,让“我”对她烦不胜烦;可是后来,她千方百计为“我”买来《山海经》(她把它叫作“三哼经”),于是“我”就原谅了她的粗俗。
B.《朝花夕拾》中有许多理性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狗·猫·鼠》讽刺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的不公平性,《琐记》用看似平稳的笔调陈述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班级差异,批判了新式学堂的乌烟瘴气。
C.“父亲”在《朝花夕拾》中也屡屡被作者提及,《父亲的病》中通过对父亲逝去时的对话描写,充满了对父亲的怜悯和不舍。
D.“冷嘲”是《朝花夕拾》中经常出现的笔法,它能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事、物以冷峻的讽刺,如《父亲的病》开篇写庸医误人性命之后开第二张药方,讽刺庸医草菅人命酿成恶果后被迫赔偿的实质。
4.有关《朝花夕拾》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朝花夕拾》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乃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B.《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C.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为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他背的《天演论》,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鉴略》。
D.鲁迅的启蒙老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出现过。该文写了鲁迅儿时的乐园是百草园,回忆了长妈妈给他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的父亲教他冬天雪地捕鸟和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二、综合创新题(22分)
读书好似一次远足:你与书中人物相遇,就好像是“有朋自远方来”。在书中,你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与深邃的思想共舞。七(1)班同学们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2分)
【阅读·调查】
读书,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为此,同学们准备设计调查问卷。请帮他们设计一个问题。(4分)
问卷主题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问卷问题 (1)阅读中,你会运用跳读与精读的方法吗?
(2)阅读一本好书后,你会主动写读后感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完几本相同类型的书后,你会将它们进行对比吗?
【阅读·探究】
经典名著之中往往会出现其他著作的身影,如在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满心欢喜去看五猖会之际,父亲强迫“我”背诵的①《_____》,长妈妈帮“我”买来渴求已久的②《_______》。(4分)
【阅读·表达】
在鲁迅博物馆,4位同学观看了有关《朝花夕拾》的展品,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纯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三、语段阅读题(62分)
(一)(12分)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选文出自《狗·猫·鼠》。《狗·猫·鼠》等十篇散文收录在《__________》中。这部散文集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分)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1.选段中写了衍太太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对衍太太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刻画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文情节,说说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子,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1 朝花夕拾
(含考点解读、作家作品、章节介绍、文章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分析、阅读策略)
【考点解读】
(1)必须记住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2)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3)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鲁迅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
(4)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进行作品文本的分析及不同作品的比较。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章节介绍】
《狗猫鼠》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狗·猫·鼠》
【文章简介】
文章开篇,作者借当时名人名教授攻击自己是“仇猫”的狗引入话题,讨论狗与猫成仇的原因,引用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狗猫结仇的故事将“现代评论派”暗喻为没眼力的狗,并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作者解释自己仇猫的原因,喜欢折磨猎物,猫天生媚态、到处嗥叫,追忆猫吃了自己童年时养的隐鼠的经历和感受。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
【考点汇总】
一、猫的罪行
(1)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2)它与狮虎同族,时而却一副媚态;(3)它总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4)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二、人物形象
(1)狗:一类是“多管闲事”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对的狗,另一个就是与猫打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
(2)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有时又是一副媚态的暴虐者。
(3)鼠:遭到压迫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三、中心思想、主题
文章借物喻人,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文人和一切帮助帝国主义、封建军阀镇压人民的暴虐残忍者,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简介】
本文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并追忆儿时与她相处的情景。她喜欢切切察察地背后议论人,告“我”的状,拘泥于很多封建规矩,谋害了“我”的隐鼠,因此“我”对阿长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1)鲁迅笔调最温暖的一篇;(2)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3)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4)长妈妈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二十四孝图》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
【文章简介】
开篇抨击妨碍白话文者对孩子的毒害之深,表达作为一个成人对童受艰深晦涩的封建教育茶毒、无童话书可读的同情和愤怒。作者由自己所收到的第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引出中国孝道的话题,以“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几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荒唐、虚伪、愚昧和残酷,这些是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
卧冰求鲤
我国古代有一位叫王祥的人,他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又对他不好,可是他对继母朱氏却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他的继母想要为难他,于是对他提出要吃活鱼。当时天气非常的冷,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王祥一见,赶忙把鱼抓住,高兴地带回了家,做好了给母亲吃。当时的人们都说,谁也没见过在大冬天能有人凿开这么厚的冰河捕活鱼的,这是因为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啊!于是,在民间,便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坛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指斥了这类封建孝道。作者借此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五猖会》
【文章简介】
作者先是回忆孩童时代最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接着与《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盛大作对比,表达心中的向往之情和对现实情况的不满;最后回忆儿时到关东看迎神赛会,出发前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在出发前要“我”背《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
【考点汇总】
一、主题思想
(1)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2)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二、父亲的形象
受孔孟之道束缚,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
《无常》
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事怨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这句话充分说明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同时也说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不虚伪。
——《无常》
【文章简介】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的母亲哭得那么悲伤,便决定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只有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当时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考点汇总】
一、无常的故事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二、主题思想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简介】
文章首先介绍了幼时玩耍的乐园——百草园的植物和相关的传奇故事,回忆了冬日在百草园里捕鸟的趣味活动;然后介绍私塾里读书的经历:就学于方正质朴博学的私塾先生,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做游戏、画画。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渴望自由、追求快乐的天性,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父亲的病》
【文章简介】
作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先是与本城名医“周旋”两整年,但父亲的病仍不见好且越发严重。于是,这位名医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这位医生开药奇特,但不见效,只得告诉父亲他的病缘于前世冤孽,无药可医。父亲病得更重,终究是要死了。弥留之际,衍太太要“我”拼命地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紧张起来,仿佛有些苦痛,这使“我”愧疚至今。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表现了对名医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
《琐记》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琐记》
【文章简介】
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却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述了洋务派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和自己求知的艰难;还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新的思想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一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青年革命,表现出“我”对于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藤野先生》
【文章简介】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情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范爱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范爱农》
【文章简介】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考点汇总】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主题】
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1)《狗·猫·鼠》:写动物们开会商议如何左迎接大象的故事和祖母跟同“我”讲述关于猫的故事,都充满童心;其中也体现“我”喜欢小动物。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3)《无常》:表现“我”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4)《五猖会》:我对观看五猖会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
压抑伤害的现实世界
(1)《五猖会》:“背书”一段中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2)《琐记》:为逃避偷东西的流言到中西学堂学习。
(3)《二十四孝图》:控诉了封建教育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
探求抉择的人生道路
(1)《琐记》:求学的过程
(2)《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使“我”立志学医救人。
(3)《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
揭露批判的社会现实
(1)《父亲的病》:对“庸医”的讽刺;
(2)《狗·猫·鼠》:讽刺了“ 名人教授”,表达了对暴虐者的憎恨。
(3)《琐记》:衍太太是一个居心险恶的人;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4)《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5)《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艺术特色】
作品以记事为主,语言优美清新,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意味,有时又夹以议论,做到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1)注意人物的细节刻画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传神地刻画出独具特色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旧学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农村朴素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先生。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中,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以此来显示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记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隐鼠的深情回忆,同时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可憎面目。
(3)文集中始终贯串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狗·猫·鼠》中有神往“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有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五猖会》中有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的“我”。文集记叙了“我”的若干生活片段,文中的“我”从充满童心的儿童,成长为经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的少年,再到离家去异地求学,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者,其间的思想变化、生活道路、性格兴趣,历历可见。
【人物分析】
长妈妈
人物出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相关情节: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睡觉爱摆“大”字;③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④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⑤“谋害”“我”的隐鼠;⑥为“我”买《山海经》。
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无知愚昧,但是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纯朴、善良、真诚,关心爱护孩子。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寿镜吾
人物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物素描: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相关情节:①“我”和同窗们常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玩,但是不能太久;②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③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
人物形象:方正、质朴、博学,既和蔼又严格,教学方式守旧。对寿镜吾先生,鲁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如“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父亲
人物出处:《五猖会》、《父亲的病》
相关情节:①“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我”背书;②为父亲寻医问药,未能挽留住其生命。
人物形象:严厉又慈爱,不了解儿童心理,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世,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名医
人物出处:《父亲的病》
人物素描:第一位“名医”脸圆而胖;陈莲河脸长而胖。
相关情节:①第一位“名医”深夜出诊费曾高达100元;②陈莲河总是开奇特的药方;③陈莲河四处招摇撞骗。
人物形象:勒索钱财,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鲁迅批判迷信,愤慨庸医误人。
衍太太
人物出处:《父亲的病》、《琐记》
相关情节:①怂恿孩子比赛打旋子,孩子们跌倒却又故作姿态;②鼓励孩子吃冰;③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籍;④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谣言;⑤父亲临死时,怂恿“我”呼喊父亲。
人物形象:喜欢使坏,教唆小孩做不好的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搬弄是非,自私自利。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藤野先生
人物出处:《藤野先生》
人物素描:①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②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相关情节:①添改“我”的讲义;②纠正“我”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问“我”中国女人怎么裹脚。
人物形象:生活简朴,不拘小节,和蔼亲切,治学严谨认真,正直热诚,一丝不苟,没有民族偏见,实事求是。藤野先生是一位异国医学教授,他待人平等,关心鲁迅的学业。他朴素又高尚的人格令鲁迅肃然起敬。
范爱农
人物出处:《范爱农》
人物素描: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
相关情节:①反对发电报;②看光复的绍兴。
人物形象: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对封建社会充满不满和无奈。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经历了对黑暗不满、对革命期待,又对革命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将他逼人绝境。
【阅读策略】
(1)第一周——快速阅读全书阅读范围:用一周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阅读目标: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任务:写阅读梗概,把握每一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
(2)第二周——怀念师长故人阅读范围:《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阅读目标:品味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身边的师长、亲友这些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感受鲁迅对这些人的真挚感情。重点思考的问题:《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阿长的写作方法;《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前后不同的认识;《范爱农》中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一)阶段训练(一)(《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一、填空题1.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阿长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她寻购、赠送作者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作者因此对她充满了尊敬、感激之情。(3分)2.《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多篇文章都提到了同一位平凡的妇女阿长。她虽然有“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的缺点,却因给“我”买了一本书而令“我”终生感激。“买书”这件事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她的一句话让“我”“决心和猫们为敌”出自《狗·猫·鼠》;她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分)3.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1分)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其中的“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3分)5.《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交往的几件事:①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②为“我”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2分)6.范爱农与鲁迅初次相见是在日本横滨(地点),初识范爱农,鲁迅有两次摇头,第一次是因为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绣花弓鞋,第二次是因为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3分)7.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报到北京。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被淹死。(3分)8.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复辟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1分)二、选择题9.下列对文章《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体现了她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B.作者对阿长的新的敬意主要由阿长为他买《山海经》而生发。C.在作者眼中,阿长是“确有伟大的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凝聚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当时给了自己非常大的震动。10.《朝花夕拾》中,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C )(2分)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11.下列对《藤野先生》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鲁迅在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个穿着不拘小节的人。B.藤野先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C.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先生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D.藤野先生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他听说中国人敬鬼,所以不让鲁迅上解剖课。【解析】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老师。在学业上,藤野先生认真、严谨地指导鲁迅,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在生活上,藤野先生关心、尊重鲁迅,使鲁迅获得了温暖,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且善良的人。藤野先生因听说中国人敬鬼而去关心上解剖课的鲁迅,但并没有阻止鲁迅去上解剖课。12.《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2分)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老师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且无用。1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2分)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14.关于阿长和范爱农这两个人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A.因为阿长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并对她有了“新的敬意”。B.阿长曾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C.《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一开始对鲁迅的态度很不好,总是反对、针对鲁迅。D.范爱农失业,穷困潦倒,后在与朋友坐船看戏回来的路上,落水而亡。【解析】A.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可知,“我”之所以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觉得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是因为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三、简答题15.师者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藤野先生》,说说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品质。(4分)答:①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学习到了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品质(2分);②鲁迅还从藤野先生身上学习到了严谨求实的品质(2分)。【解析】由藤野先生给鲁迅认真修改讲义可以看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由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关于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并希望有机会了解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16.作品中的人物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在人物身上往往倾注了自己复杂的情感。试从下面两个人物中选取一人,结合相关事件分析作者对此人物的情感。(100字以内)(5分)范爱农阿长示例:范爱农(1分)。作者追叙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之情(4分)。(只答人物不得分)【解析】如选择阿长,可联系《阿长与18<山海经>》一文。此文通过记叙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几件事,如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呈“大”字、给作者讲“长毛”的故事、为作者买来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作者通过对阿长形象的刻画和对儿时记忆的叙述,表达了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四、片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8分)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选自《藤野先生》)17.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说成“不幸”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讲义不仅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1分),还寄托着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期望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1分)。因此讲义丢失对作者而言,如同丢失珍宝,令作者痛惜。【解析】阅读文段可知,作者保存的讲义是藤野先生为他批改过的,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联系名著内容可知,作者在异国求学期间,藤野先生认真教导、关爱作者,因此讲义是藤野先生的象征,并且寄托着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期望,也寄托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因此丢失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是“不幸”的。1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就文段来理解,这里的“性格”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答: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1分),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1分),关心、鼓励并真诚地帮助作者。由此可见他是伟大的(1分)。【解析】联系名著可知,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弱国。联系题干中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可定位到第①段,根据第①段中的“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他尊重、鼓励、帮助作者,他公正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由此可见他是伟大的。19.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演讲:“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请结合所学内容,说说这句演讲词表达的意思。(3分)答: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抗争的铮铮铁骨和不畏邪恶的战斗精神。【解析】“战而不屈”是说绝对不认输,绝对不屈服,定要战斗到底。文段中的“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以笔当刀枪,与“正人君子”之流斗争到底的精神,赞扬了鲁迅先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抗争的铮铮铁骨。(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0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20.“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简述事情的经过。(3分)答:范爱农的老师被杀害,同乡会的学生,包括“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反对这样做,“我”因此认为他冷酷、懦弱。【解析】根据“专门反对我”这一提示,可知是日本留学期间,“我”与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产生分歧的事。范爱农的老师被杀害,同乡会的学生,包括“我”,主张写文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反对这样做。“我”因此认为他冷酷、懦弱。21.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溺水身亡(1分)。作者通过揭示范爱农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表达了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2分)。【解析】回忆名著,由“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可知范爱农的最后结局。根据范爱农的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可知,辛亥革命后,范爱农在学校备受排挤,并被免去了学监的职务。作者揭示范爱农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以及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2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2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与悼念(2分)。【解析】第一问:根据在同乡会上范爱农和作者争执的情节,可知范爱农性格直率、倔强;根据名著中范爱农说的“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可知,他对革命满腔热情。第二问:结合全文可知,后来作者与范爱农成为好友,作者通过写范爱农的不幸遭遇与结局,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以及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3)第三周——追忆成长经历和意趣阅读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阅读目标:了解鲁迅成长历程中的各种事情,感受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对往日时光的眷恋及思考。重点思考的问题:品味百草园之趣,感受人物细节描写,圈画品读刻画寿镜吾老先生形象的语句;找出《五猖会》中表现鲁迅对五猖会的态度的语句,并探索鲁迅感情的变化;圈画出《父亲的病》中描写两位“名医”的语句,思考鲁迅通过描写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揭示了怎样的实质;分析《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二)阶段训练(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一、填空题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给儿时的“我”留下的回忆,“从……到……”表明全文是按空间顺序写的。(3分)2.《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中。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是一个虚伪自私(或“表里不一”)的人。(5分)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自己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冷眼。后来在矿路学堂里,看新书的风气流行起来,作者知道了《天演论》,首次接触到赫胥黎、苏格拉第等人的思想。(3分)4.在《朝花夕拾》中,“我”正欢呼雀跃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父亲却突然要求“我”背书(或“背诵《鉴略》”)(填事件),让“我”失去了看会的兴致。(1分)5.“我”在看五猖会这一情节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期待—痛苦(或“忐忑”)—扫兴(或“失望”)。(2分)6.“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这是父亲临终时衍太太(人物)说的。而在父亲临终时大声呼唤父亲一事,让作者后来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是“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2分)7.《父亲的病》中,作者通过写“名医”的用药、药引、诊费等,揭露了“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达了对“名医”轻蔑、厌恶和讽刺的。(2分)二、选择题8.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在《莽原》半月刊发表时原名为《旧事重提》。B.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讲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C.《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有对迎神赛会等情节的回忆,如《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写了自己同父亲看五猖会时的热闹场景,读来令人兴味盎然。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后,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没有像先前那么喜悦、激动了。【解析】C.《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在出发前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并因此感到痛苦,失去了看会兴致的事情,展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故本项中的“《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写了自己同父亲看五猖会时的热闹场景”表述有误。9.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朝花夕拾》由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组成。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C.鲁迅,原名周作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有《朝花夕拾》《呐喊》,散文诗集有《野草》。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0.“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外貌描写中的“他”是( C )(2分)A.寿镜吾B.藤野先生C.陈莲河D.叶天士11.下列对《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琐记》追忆叙述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B.《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海军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C.《琐记》记述了作者如饥似渴地阅读《进化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D.《琐记》记叙了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解析】C.鲁迅在《琐记》中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他在作品中描述了当时的雷电学堂、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自己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还记述了自己最初接触《天演论》时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12.你的同班同学读完《五猖会》后有以下收获,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五猖会》中反映的鲁迅先生经历的家庭教育问题,无法丰富我们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知。B.《五猖会》中描述了鲁迅先生许多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也有温暖的回忆。C.《五猖会》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可借此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D.《五猖会》可与其他叙述或提及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作品联系起来阅读,还可以结合相关传记资料或评论阅读,这样可以消除阅读中的障碍。三、简答题13.鲁迅善于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寥寥几笔就把老先生描写得惟妙惟肖。阅读文章,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老先生。(4分)答:酷爱读书(1分);方正、质朴、博学(1分);教学思想、方式守旧(1分);对学生宽容、慈爱(1分)。【解析】回忆文章内容,由“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以看出,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动作进行了描写,生动地写出寿镜吾老先生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样子;由“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由文中寿镜吾老先生对鲁迅的提问拒绝回答且还面带怒色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教学思想封建、落后;由“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对学生宽容、慈爱。14.《父亲的病》中写到了衍太太。请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答:《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鲁迅在他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2分),这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2分)。【解析】《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鲁迅父亲临死前,一直让鲁迅大声呼喊他的父亲,这让鲁迅的父亲走得很不安心,由此可见,衍太太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四、片段阅读(一)阅读名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选自《琐记》)15.文中的“她”指衍太太。请结合本篇及《父亲的病》中与衍太太相关的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4分)答: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2分)。②自私自利: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并在事后装好人(2分)。【解析】在《琐记》中,衍太太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散布“我”偷东西的谣言,由此可见她心术不正;她严厉管教自家小孩,却总“鼓励”邻家小孩干坏事,在孩子们玩闹被其他大人发现时,她又装好人,由此可见她虚伪自私。但她也有好的一面,如帮助“我们”处理父亲的后事,给受伤的孩子擦药等,由此可见她热心助人。16.从衍太太对待孩子的方式来看,你有什么启示?(3分)示例:衍太太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好人,她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人,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解析】阅读文段可知,衍太太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经常“鼓励”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好人,如鼓励小孩子吃冰、唆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等。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表里不一、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典型市侩形象。由此我们可从“学会明辨是非”“要善于分析问题”等角度来谈自己获得的启示。(二)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8分)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17.本选段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2分)【解析】通读选段,由第②段“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第③段中的“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第⑥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选段写的是鲁迅在去看会前,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情节,由此可知选段出自《五猖会》。调动知识积累可知,《五猖会》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18.根据选段内容,说说第①段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分)答:连用三个动词,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我”即将去看五猖会的兴奋和急切心情(2分),与下文中“我”痛苦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1分)。【解析】定位加点词所在的句子,结合其上文中的“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可知,这是在为前往东关看五猖会做准备。“笑”“跳”“催”等动词,是对“我”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笑”“跳”,生动地写出了“我”要去看五猖会的兴奋,“催”这一动词则表现了“我”想要赶快去看会的急切心情。这与下文中“我”的沮丧痛苦形成鲜明对比。19.根据文意,说说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3分)答:突出了父亲突然要求“我”背书这一行为对“我”当时心情的影响之大(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不顾及“我”心情的行为的不满与厌烦(2分)。【解析】第⑧段的画线句用“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来表现“我”由快乐、兴奋转为沮丧痛苦的心理变化,前后心情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突然要求“我”背书对“我”心情的影响之大,体现出“我”对父亲此时让“我”背书的厌烦、不满。
(4)第四周——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阅读范围:《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阅读目标: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荒谬的存在,洞悉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思考的问题:思考作者对“正人君子”及白话文的态度;找出文中写“无常”具有“人性”的语句;了解《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感受鲁迅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态度。训练任务:完成阶段训练(三)阶段训练(三)(《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一、填空题1.《狗·猫·鼠》是针对“现代评论派”的攻击写出的,文中作者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玩弄弱者、乱嗥叫、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2分)2.《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德国童话猫狗成仇、日本的“猫婆”、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黑猫、中国古代“猫鬼”、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等。(2分)3.《二十四孝图》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作品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揭露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本质。(4分)4.活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的母亲哭得悲伤,决定暂且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2分)5.《无常》中通过活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4分)二、选择题6.《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进行了嘲弄和鞭挞的是( B )(2分)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7.《二十四孝图》一开始,鲁迅说他要以“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三个“最黑”表达的情感最准确的一项是( C )(2分)A.对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B.提倡白话,攻击文言C.同复古派誓不两立的坚决态度及对复古派的愤恨D.对“正人君子”们的憎恶之情8.“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是鲁迅读了“_____”的孝道故事后生发的感慨。( D )(2分)A.子路负米B.黄香扇枕C.老莱娱亲D.郭巨埋儿9.活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A )(2分)A.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B.他活泼诙谐,能逗乐民众。C.只要摩一摩他的脊梁,就可以去晦气。D.人民之于鬼物,唯独与他最为熟稔、亲密。【解析】A.回忆《无常》,由文中的“他们……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可知,作者借阴间的“活无常”这一形象对“正人君子”们予以辛辣的嘲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了人们对公正的渴求。B、D两项是民众喜爱“活无常”的表层原因。C项说的是“死无常”。10.《狗·猫·鼠》中作者的隐鼠的结局是( C )(2分)A.失踪了,可能被猫吃掉了B.葬身蛇口C.被长妈妈一脚踏死了D.被小孩子玩丢了1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狗·猫·鼠》中,鲁迅通过对自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描写,表现了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认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可勉力效仿。C.《无常》中,鲁迅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们予以辛辣的嘲讽。D.《父亲的病》中,鲁迅揭示了“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12.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A.《狗·猫·鼠》是由对“名人或名教授”的攻击引发,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作者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B.《父亲的病》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等种种奇特表现。C.《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D.《五猖会》记述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扫兴、痛苦的感受。【解析】D.《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和父亲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作者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只有背出才能去看。本文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三、简答题13.《狗·猫·鼠》中,鲁迅先生爱憎分明,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写出两条即可),并说出隐鼠真实的死因。(3分)答:鲁迅先生仇猫的原因: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总是嗥叫,令人心烦;④鲁迅认为是猫吃了自己心爱的隐鼠。(每条1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2分)隐鼠的真实死因:被阿长一脚踩死了(1分)。【解析】阅读《狗·猫·鼠》可知,鲁迅先生仇猫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总是折磨弱者;猫虽和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猫还总是乱嗥叫,闹得人心烦。另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先生误认为猫吃掉了自己非常喜爱的隐鼠。后来鲁迅先生意外得知,隐鼠其实是被阿长踩死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4.“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二十四孝图》一文中,“我”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答:高兴:《二十四孝图》中有图画,且鬼少人多;归“我”独有;通俗易懂(2分)。扫兴:知道尽孝如此之难,对于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2分)。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诬蔑古人、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残酷的本质(2分)。【解析】《二十四孝图》中有图画,且鬼少人多,通俗易懂,所以当“我”得到独有的《二十四孝图》时很高兴;但听完二十四个孝道故事后,“我”感受到里面的行孝如此之难,对于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所以“我”又感到扫兴。作者通过这些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本质;斥责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四、片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选自《朝花夕拾》)15.请结合文段,分析民间的百姓喜欢无常的原因。(2分)答:因为无常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解析】通读文段,由文段中的“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可知答案。16.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是想表达什么?(4分)答: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有人情味的无常的喜欢,本意是为了表达对现实中“正人君子”们的讽刺(2分)。同时,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公正的渴求(2分)。【解析】联系原文可知,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死者母亲哭得悲伤,决定放死者“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作者在文中表达对有人情味的无常的喜欢,本意是对“正人君子”们予以辛辣的讽刺,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表达对公正的渴求。(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17.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运用对比手法(1分),“正人君子”们与“虫蛆”“鸷禽猛兽”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深刻地揭露、讽刺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本质(1分)。【解析】阅读文段,由文段中的“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可知,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虫蛆”“鸷禽猛兽”与“正人君子”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露、讽刺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18.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讽(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强烈的愤慨之情(2分)。【解析】结合文段与名著可知,“虫蛆”虽然不干净,“鸷禽猛兽”虽然凶残,但与“正人君子”们相比,它们真诚、不自命清高。这段文字揭露了“正人君子”们还不如“虫蛆”“鸷禽猛兽”真诚,嘲讽了“正人君子”们的虚伪、丑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强烈的愤慨之情。
(5)第五周——勾连全书,专题探究阅读范围: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和后记。阅读目标:回顾所读文章,探究作品的思想主旨。训练任务:完成达标测试;进行专题探究;撰写读后感;构思思维导图。达标测试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原名为《旧事重提》,《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两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偏要叫他背的《鉴略》。(3分)2.鲁迅在外求学时知道了“赫胥黎”“苏格拉第”,接触了“物竞”“天择”等思想,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有提及。(1分)3.《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记述他幼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使用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了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自己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他在百草园的生活很好地反衬出他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写了他在日本的医学老师,这是一位穿着上不拘小节,对工作却极其认真的先生,他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就连鲁迅画的图中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给指出。这篇文章写出了这位老师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2分)4.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于1928年出版。共收录十篇作品。(4分)5.《朝花夕拾》不仅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还能按照内容分类,请你写出相应的篇名。(3分)①提及儿时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藤野先生》《范爱农》;③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五猖会》《无常》。二、选择题6.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与老师藤野严九郎交往的种种往事,同时还塑造了心术不正的衍太太这一形象。B.针对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捕以及秋瑾在杭州被杀两事,在东京的同乡会上,范爱农与鲁迅都强烈主张发电报痛斥满清政府。C.鲁迅最反感“二十四孝”中“子路负米”“黄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虚伪、残酷的孝道故事。D.鲁迅背完父亲规定的《鉴略》内容后,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了,但他已不像别人那么喜悦、激动。7.下列表述的内容与名著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A.《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病危时提醒和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所以“我”至今都很感谢衍太太。B.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C.到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出发前,父亲却突然要求“我”将《鉴略》里的语句背出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用意。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解析】A.根据《父亲的病》中的“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可知,“我”长大成年以后,意识到自己在父亲临死前呼唤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因此“我”对衍太太的态度是厌恶的。C.根据《五猖会》中的“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知,“我”始终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在去看会前叫“我”背书。D.根据《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可知,本项中的“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表述有误。故选B。8.下列文段均摘自《朝花夕拾》,请你为其选择恰当的批注。(填字母)(4分)A.儿童视角B.反语C.善用关联词语D.成人视角①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琐记》)( B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A )③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D )④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狗·猫·鼠》)( C )【解析】①联系《琐记》的内容可知,衍太太总是怂恿别家的孩子做坏事。因此这里的“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是运用了反语,故①对应的批注是“反语”,应选B。②根据“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可知,这是从儿童的视角分析“我”被送到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的原因,故②对应的批注是“儿童视角”,应选A。③根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可知,这是鲁迅从成人的视角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故③对应的批注是“成人视角”,应选D。④根据文段中的“可是”“但”“假使”“那就”等关联词语可知,④对应的批注是“善用关联词语”,应选C。9.下列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鲁迅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C.《朝花夕拾》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往事,我们借此书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D.《五猖会》中,“我”最盼望的就是看迎神赛会,可当“我”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时,却被寿镜吾老先生逼着背《鉴略》。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狗·猫·鼠》是鲁迅为了悼念自己的宠物隐鼠而写的,他仇猫的原因是猫吃了他的隐鼠。B.《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因为他不赞成裹脚。C.《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两个“名医”是叶天士、陈莲河。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解析】A.《狗·猫·鼠》中鲁迅误以为他的宠物隐鼠被猫吃了,他因此仇猫,但这只是他仇猫的原因之一。鲁迅仇猫的原因还有很多,如:猫总是尽情玩弄自己的猎物,直到玩厌了才吃下去;猫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它们到处嗥叫,让人心烦。B.藤野先生是一名医学老师,他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想知道足骨是怎样的畸形,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C.《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名医”是陈莲河和另一位不知名的“名医”,并不是叶天士。故答案为D。11.下列关于《朝花夕拾》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B.《二十四孝图》写了鲁迅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黄香扇枕”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命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C.《藤野先生》中写的“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还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D.《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有爱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村妇女,她不允许孩子们冬天吃冰块、不允许孩子们站在原地打旋,都是有力的证明。【解析】A.《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而不是小说集。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儿时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D.《琐记》和《父亲的病》中都有提及衍太太。她鼓励小孩子在冬天吃冰、让少时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鲁迅偷母亲首饰并散布他偷家中东西变卖的流言。她严格教育自己孩子,却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所以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典型的市侩形象。故本题选C。三、片段阅读(一)你和小明阅读《朝花夕拾》,发现书中描写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给你和小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进行了专题研究。(12分)【文段一】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文段二】衍太太现在是早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节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12.小明阅读了【文段二】,隐约觉得衍太太不靠谱,总觉得她和蔼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请你结合《琐记》内容,列举至少两件事例为小明答疑解惑。(6分)示例:①衍太太怂恿孩子们多打旋子,在小孩子跌倒时却又装模作样,推卸责任(3分);②衍太太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听从,但衍太太却散布了“我”偷家里东西卖钱的流言(3分)。【解析】阅读《琐记》可知,文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专爱拨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恶、散布流言蜚语,并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的两面派人物。如她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在小孩子打旋子比赛,小孩子跌倒时,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流言;等等。13.你和小明对鲁迅父亲的教育方式深表疑惑和不满,小明戏言如果小鲁迅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一旦被父亲知道,后果不堪设想。小明的话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你和小明共同想象了小鲁迅因上课描绣像被寿镜吾老师批评,这件事又被沈四太太、衍太太和鲁迅父亲知道了的情景。请设想一下,当小鲁迅先后遇到这三个人物时,这三个人物分别对小鲁迅说的话。(6分)沈四太太:上课时不要再描绣像了啊,这样学不到东西的呀!衍太太:衍太太:绣像描得好不好啊,下次描给我看看,让其他孩子看看你描得多像!鲁迅父亲:你这逆子,罚抄《鉴略》五遍,没写完不准吃饭!【解析】在《琐记》中,沈四太太提醒小鲁迅等孩子不要吃冰,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孩子的人,因此她可能会担心小鲁迅,并提醒小鲁迅不要再这样做了;衍太太是一个外表和蔼实则内心阴险的人,对小鲁迅上课描绣像这一举动,她应会夸奖并怂恿小鲁迅继续做下去;在《五猖会》中,父亲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人,因此他可能会惩罚小鲁迅。(二)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15分)【文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文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文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文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14.认真阅读以上四个文段,请分别概括“我”遭遇的事。(4分)答:【文段一】中,“我”对《山海经》非常渴慕,但“我”却无法获得(1分)。【文段二】中,“我”为幼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1分)。【文段三】中,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会,“我”很痛苦(1分)。【文段四】中,“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先生却不愿为“我”解惑(1分)。【解析】【文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千方百计想得到绘图的《山海经》,但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表现出“我”对绘图的《山海经》的极度渴慕。【文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写了当时中国儿童用书的单调粗拙,以及封建教育对图画书的限制,表现出“我”为幼时缺少儿童读物而感到悲哀。【文段三】出自《五猖会》,写1了在“我”去看五猖会之前,父亲突然让“我”背书,且背不出就不能去看会,这让“我”很痛苦。【文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先生却不愿为“我”解惑。15.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答:由童年的鲁迅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具有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2分);由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而枯燥的《三字经》等读物,以及对父亲在他去看五猖会前让他背书的行为感到无奈和厌烦,可以看出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2分)。【解析】阅读四个文段,根据【文段一】和【文段四】中的“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一个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根据【文段三】中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16.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成年之后的鲁迅是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的?请结合以上四个文段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4分)答:从四个文段中可以看到,孩子想要一本绘图书,却无人理会,甚至被禁止;想要解开疑惑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2分)。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不仅表达了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1分),也表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他想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1分)。【解析】阅读四个文段可知,书中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如儿童爱看有趣的带图画的书,却被禁止,甚至被呵斥、打手心;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出无法理解的书才能去;有疑问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且得不到回答。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表达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一方面则是批判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17.【文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假设你是社区的一员,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提出你的建议。(3分)示例: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二十四孝图》中某些故事传达出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应该摒弃。我们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亲子之间是平等尊重的。(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解析】联系生活实际可知,“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首先要肯定“孝”文化。根据阅读积累,并联系《二十四孝图》的内容可知,鲁迅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所以我们应该肯定符合人性的“孝”,摒弃虚伪残忍的“孝”。据上述分析作答即可。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卷
《小引》
1.鲁迅在《小引》中曾说:“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作《一觉》。”
2.《野草》编定后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鲁迅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叫《朝花夕拾》。
《狗·猫·鼠》
1.《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前贴的两张花纸是“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
2.《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祖母讲的)。
3.《狗·猫·鼠》是鲁迅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写的,嘲讽了他们散布“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玩弄”弱者、“配合时候的嗥叫”“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刑天。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追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鲁迅对长妈妈的敬意完全消失,是因为长妈妈谋害了他的隐鼠,他非常愤怒。
4.《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记叙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女工阿长的几件事:①姓氏的由来;②喜欢切切察察;③不许“我”走动;④夏夜睡觉的姿态;⑤讲究除夕的规矩和生活中的规矩;⑥讲长毛的故事;⑦为“我”买《山海经》。这些内容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安排的,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迷信琐碎愚昧却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二十四孝图》
1.鲁迅先生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认为“可疑”的故事是“哭竹生笋”;认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卧冰求鲤”;而最为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
2.《二十四孝图》中“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王祥的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故事。
3.“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句中“麻胡”之说出自《开河记》,上面记载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所以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危害之大。
《五猖会》
1.“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信奉的财神。据传,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五圣庙,后被奉为财神。绍兴人称它们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2.“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段话出自《五猖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急于看五猖会,父亲却要“我”背书,这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或忽视)。
3.他记扮《水浒传》中的人物:“黑矮汉”指的是宋江,“头陀”指的是武松,“胖大和尚”指的是鲁智深,“黑大汉”指的是李逵。
《无常》
1.在《无常》一文中,鲁迅说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或活无常)”。白无常(或活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
2.《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看迎神赛会、看戏等事情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3.《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死有分”。
4.《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两种绍兴的地方戏,它们是“大戏”和“目连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文章抨击了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我”就会用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捕鸟,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书塾先生家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匾名是“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4.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描像,画得最多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
5.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父亲的病》
1.《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两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父亲的病》中为父亲开出荒唐药引的医生是陈莲河。
3.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觉得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不断呼叫,是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4.据舆论说,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琐记》
1.“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出自鲁迅的《琐记》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
2.鲁迅是在阅读《天演论》时首次认识“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论,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的。
3.《琐记》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形容毕业后的学问水平。
4.《朝花夕拾》中的《琐记》记叙了鲁迅为了寻找“别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历,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文中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渴望心情。
5.“我”到日本去留学,向曾经游历过日本的前辈请教,他让“我们”带上中国袜和日本现银,结果完全无用。
《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早年在日本(国名)仙台(地名)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就读的学校是仙台医专,藤野先生是教解剖学的老师,名叫藤野严九郎。
2.《藤野先生》详细地叙述了“我”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范爱农》
1.“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体现了作者鲁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致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2.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路上特地交代了日暮里、水户两个地方。
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4.鲁迅同范爱农是在日本横滨(地名)第一次见面的。
5.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或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反对。
6.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
7.《范爱农》先讲述了“我”早年在日本(国名)横滨(地名)与范爱农初识时因为误会而鄙视他,为后文解开误会,写他的热心埋下了伏笔。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了范爱农耿介正直、激愤倔强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后记》
1.《二十四孝图》原文中未提及,由《后记》中补充的“孝道”故事是李娥投炉、曹娥投江觅父、尝粪心忧。
2.《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是对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
《朝花夕拾》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9分)
1.下列对《朝花夕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朝花夕拾》是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鲁迅,原名周建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有小说《朝花夕拾》《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解析】鲁迅,原名周树人,《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不是小说。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
B.《琐记》中写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解析】鲁迅喜欢的是“活无常”。文章借此批判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在阴间。
3.下列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D )(3分)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解析】作品中没有“表现中国农民”的内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4.《朝花夕拾》全书共十篇文章,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
5.《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名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改为现名。
6.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活无常(人物)。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他的第一本专属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图书的兴趣的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