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常德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练习卷
历史
一、单选题(共48分)
1. 据考古发掘,山东城子崖遗址自下而上呈现出三层叠压。最下层是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黑陶文化层”,其出土的陶器、卜骨与殷墟出土相近;第二层为岳石文化层,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第三层为周文化城址,出土较多的铜器。据此,可推知( )
A. 该遗址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B. 黑陶文化是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
C. 该遗址有力证明了夏王朝的存在
D. 该遗址印证了远古文明演进历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题干可知,该遗址自下而上呈现出三层叠压,分别是黑陶文化层、岳石文化层和周文化城址,这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期文化的叠压和演变,印证了远古文明的演进历程,D项正确;据题干“其出土的陶器、卜骨与殷墟出土相近”“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周文化城址”,可推测城子崖遗址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夏朝,题干没有其他证据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A项;“黑陶文化是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该遗址有三层叠压,但不能简单地得出黑陶文化就是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中间可能存在复杂的演变和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据题干“第二层为岳石文化层,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可得出其与夏王朝的时间相当,但不能证明夏王朝的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明朝初年,日本使者嗐哩嘛哈在明太祖朱元璋询问日本风俗时,写了一首诗《答大明高皇帝问日本风俗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该诗可印证日本( )
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B. 全盘接受唐代制度
C. 被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 D. 传承中国上古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日本)。根据材料可知,衣冠、礼乐是文化的象征,日本自称传承了汉唐的礼乐衣冠,可见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A项正确;日本并非全盘接受唐代制度,材料所说是他的衣冠传承了唐代,且材料中的唐制度、汉君臣是个修辞手法,并非全盘接受唐代制度,且日本在大化改新时采纳了唐代制度,但明朝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代,这套制度已经逐渐瓦解,排除B项;日本人派使节来中国,不等于成为明朝藩属,而且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汉唐文化影响,也不等于他是明朝藩属,排除C项;材料中所说上古人,是借用中国古代的一个修辞,即上古民风淳朴,夸耀日本民风淳朴,不是指日本传承中国上古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史载,早期鲜卑族有“披发左衽”的传统。下图是出土于北魏平城的一组女乐俑,这体现了( )
A. 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B. 不同民族交融的趋势
C. 鲜卑族服饰完全汉化 D. 少数民族封建化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出土的女乐诵可知,她们都不是披发,帽子也是比较典型的汉帽,故体现了汉与鲜卑之间民族交融的趋势,B项正确;这是平城时期,孝文帝改服饰是迁都洛阳后,谈不上成效显著,排除AC项;这只是服饰的变化,并不等同于封建化,封建化在古代中国一般指经济上实行农耕生产和租赋纳税,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等,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形势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 )
A. 民族交融巅峰期 B. 南北军事形势逆转期
C. 中央集权开创期 D. 都城地点变迁转折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中国)。根据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据图可知是五代时期,五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在西部;五代以后都城主要在东部。所以,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地点由西部转移至东部转折时期,D项正确;五代时期民族关系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交往交融,“巅峰”表述程度失当,排除A项;五代之前与之后,总体上都是北方军事占优,排除B项;秦朝就已经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是南宋时期两位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他们的观点( )
人物 地区 思想主张
陈亮 今浙江永康 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陈傅良 今浙江温州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A. 崇尚实际功利的价值 B. 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
C. 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 扩大了心学的影响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南宋(中国)。陈亮主张“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及日常生活的实际价值;而陈傅良则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认为通过实际行动和成就来体现道德和道理。这两位思想家都重视实际事务、成效以及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实用价值的关注,A项正确;尽管他们的观点中确实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但这不是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可能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思想界,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两人的思想直接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心学主张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与题目中的两位人物更倾向于实践行动的观点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 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
A. 塑造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B.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 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念 D. 应对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发明“晷度”概念,运用南北里差、东西里差等元素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这反映出统治者意在通过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塑造其正统性地位,进而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C项正确;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强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平等、自主等概念,而“晷度”概念更多是清朝内部对于自身疆域的一种界定和书写方式,与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塑造关联不大,排除A项;“晷度”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国家的疆域范围,并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特殊举措,排除B项;“晷度”概念的侧重点是疆域的界定,而非应对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所示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分类整理(部分)。二里头遗址一至三期遗存特征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时段 居住区 手工制作区 铜礼器 其他铜器
一期(公元前1750—前1680年) — 骨器加工作坊位于工业区一角 无 刀
二期(公元前1680—前1610年) 有主干道网,人们分区而居、居葬合一 存在铸铜、绿松石作坊 无 铜铃
三期(公元前1610—前1560年) 宫城居中,显贵居住区拱卫在侧 — 爵 铜铃、兽面牌饰
A. 礼乐制度的形成 B. 手工业的独立发展
C. 青铜文化的繁荣 D.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三期(公元前1610—前1560年)宫城居中,显贵居住区拱卫在侧、爵、铜铃、兽面牌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二里头遗址一期和二期,三期的居住区和礼器的出现都呈现明显的等级秩序,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化,D项正确;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手工业的独立发展是指手工业脱离官府的控制,早期国家时期手工业受到官府的控制,并且材料的变化反映的是等级秩序的出现,排除B项;青铜文化的繁荣是指文化方面,而材料是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美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有利的条件,D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垄断组织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 1853年初,太平天国军队攻陷武汉后,“不但不掳乡民,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 流言,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乡民德之,以致贼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 对劳苦民众疾苦的关注 B. 积极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 D. 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年(中国)。据材料“太平天国军队攻陷武汉后,‘不但不掳乡民,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 流言,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乡民德之,以致贼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可知,太平天国军队关心百姓疾苦,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材料讲述的是太平天国军队在攻陷武汉后的行为,此时尚未定都天京,也未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太平天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排除C项;太平天国并未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其斗争主要局限在农民阶级内部,且后期还出现了封建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同一时段内,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C项正确;地理气候影响文明发展,但“决定性因素”说法绝对,排除A项;早期人类各文明体并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农业文明与文化引导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20世纪90年代,统一战线提出了崭新的统战政策和话语,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成为统战工作新领域,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这些政策和话语的提出( )
A.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 B. 说明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
C.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D. 壮大社会主义领导阶级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阶层崛起,材料中崭新统战政策和话语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A项正确;当时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并非统战工作,排除B项;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即被打破,90年代政策是对已有经济成分的整合确认而非结构突破,排除C项;社会主义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材料中的新阶层不属于工人阶级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12. 金雀花王朝君主的加冕仪式包括认证、宣誓、涂圣油、被授予王权象征物、登基等,其中涂抹圣油被视为其中最神圣的环节,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君主手上、胸部和头上。据此可以推断金雀花王朝属于( )
A. 古巴比伦B. 古代希腊 C. 中古英国D. 笈多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加冕仪式包括认证、宣誓、涂圣油、被授予王权象征物、登基等,其中涂抹圣油被视为其中最神圣的环节,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君主手上、胸部和头上”和所学可知,基督教大主教涂油礼为主的加冕仪式作为新王获得神圣权力的象征,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符合中世纪的英国,C项正确;古巴比伦未有基督教,排除A项;古代希腊也未有基督教,排除B项;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6、17世纪,德意志部分地区地主强迫农奴在土地上劳动,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农奴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大部分自由被剥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版农奴制”。下面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历史倒退现象的是( )
A. 专制王权加强阻碍社会进步 B. 价格革命促使粮食价格猛涨
C. 三十年战争加剧了人地矛盾 D. 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德意志)。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粮食价格上涨使地主为逐利强迫农奴生产更多粮食,与“再版农奴制”的经济动因直接对应,逻辑成立,B项正确;题干现象是地主行为,未体现“专制王权”的直接关联,逻辑不成立,排除A项;三十年战争(1618-1648)时间范围与题干“16、17世纪”部分重叠,但“人地矛盾”与地主主动强迫农奴劳动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且战争更多是破坏型影响,非直接推动“再版农奴制”的核心因素,逻辑不成立,排除C项;自由主义思想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16-17世纪无此思想潮流,时间与史实不符,逻辑不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25年以后,俄国政府先后向社会编纂出版《俄罗斯帝国法律全书》和《俄罗斯帝国法律汇编》,并在学校大力宣传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合理性。这些事例可用于( )
A. 说明俄国宗教改革失败的原因 B. 解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C. 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影响 D. 理解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俄国。据材料可知,1825年以后,俄国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学校教育中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控制,这反映出十二月党人起义带来俄国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起义的作用,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A项;1917年俄国才发生十月革命,排除B项;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俄国民众思想进一步解放,沙皇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更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可以用于认识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反映了( )
A. 牛耕技术的推广 B. 礼乐制度的完善 C. 中原文化的浸润 D. 成熟文字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尊与湖南衡阳出土的商代牛尊造型相似,说明湖南地区可能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由此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浸润,C项正确;仅根据牛尊无法说明牛已经被用于耕田,而牛耕技术的推广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排除A项;仅根据两地的牛尊并不足以说明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两地的牛尊并不能体现成熟文字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王崇伦是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先后8次改进工具,并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内完成了四年多工作量,产品全部是一级产品。1954年1月,重工业部发出《关于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的通报》,2月8日,《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对王崇伦的首创精神进行了赞扬。王崇伦的首创精神( )
A. 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根本保证 B.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干劲
C. 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需要 D. 促进“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崇伦的首创精神体现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赞扬他的这种首创精神就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干劲,B项正确;王崇伦的首创精神促进了一五计划的完成,“根本保证”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他的首创精神是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而非革命斗争,排除C项;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编撰。宋神宗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重大意义,赐书名《资治通鉴》。全书历时19年,共294卷,记载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书的过程中吸取纪传体的优点,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对后来史学界影响很大。
《资治通鉴》修书时根据的材料,除正史外,杂史多至322种,往往一事用三四种资料纂成,史料的真实性胜过许多正史。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资治通鉴》的编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①采取编年体通史体例;
②取材丰富,兼采多种史料;
③考证详密,注重历史的真实性;
④侧重于政治史,对经济史和文化史关注少;
⑤服务于政治统治。 (2)【示例答案】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施政方针,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推动“文景之治”出现。政治上延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错误地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缺乏诸侯国保护,在地方推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又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北宋初期的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知州,并设通判牵制,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并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的稳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开明统治者往往善于从前代王朝的兴亡得失中吸取治国经验和教训,调整相关统治策略,推动经济发展,维系政权稳定。但为巩固统治进行的调整,也可能带来新的隐患和问题。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可知体例是编年体通史;据材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得出目的是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据材料“除正史外,杂史多至322种”可知取材丰富,兼采多种史料;据材料“一事用三四种资料纂成,史料的真实性胜过许多正史”可得出考证详密,注重历史的真实性;据材料“记述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可得内容侧重于政治史,对经济史和文化史关注少。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卢作孚在民生实业公司初创之时,连续好几个月为公司日夜操劳不息。公司第一次招股,只募集到额定资本的20%,他想尽一切办法,凑够3万元;为了及早向江南造船厂订造船只,他自筹旅费700余元;“民生”轮船投入运营之初,卢作孚白天充当顾客的服务员,晚上才是公司的总经理……在卢作孚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经营下,民生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由一个仅有一艘70吨小轮船、资本仅3万元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航运公司,在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指挥“宜昌大撤退”,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到1947年,民生公司拥有各种轮船153艘,总吨位58000余吨,职工8900余人,资产总值2160多万元,航线不仅遍及长江各口,而且在台湾、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
——改编自熊秋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敬业精神》等
材料二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普遍采用高度保护民族工业的进口代替战略加强国家资本,优先发展使用本国原料、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工业,用大量的本国消费品取代原需进口的商品,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却因工业化需求而加大了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政府大量投资开办公共工程和国营企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赤字日益庞大,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效率不高,此外,进口替代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传统农业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40年代影响卢作孚民生实业公司发展的因素及该公司对近代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各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及其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1)影响因素:卢作孚本人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经营管理才能;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政策支持;抗战时的特殊历史背景。
积极作用:增强民族工业实力,抵制外国垄断;促进长江航运发展,提高运输能力;助力抗战物资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培养大批工业人才。
(2)弊端:过分依赖贸易保护,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偏低;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过度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启示:保持开放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确保经济结构平衡;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通货膨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因素:根据材料“1925年,卢作孚在民生实业公司初创之时,连续好几个月为公司日夜操劳不息。”“在卢作孚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经营下”得出卢作孚本人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经营管理才能;根据材料“在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得出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政策支持;抗战时的特殊历史背景。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促进企业、助力抗战等角度回答,如增强民族工业实力,抵制外国垄断;促进长江航运发展,提高运输能力;助力抗战物资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培养大批工业人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拉美地区。弊端:根据材料“但却因工业化需求而加大了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政府大量投资开办公共工程和国营企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赤字日益庞大,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效率不高,此外,进口替代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传统农业国变为粮食进口国。”得出过分依赖贸易保护,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偏低;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过度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启示:根据材料,从拉美地区发展弊端以及进度中国企业发展角度总结经验,如保持开放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确保经济结构平衡;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通货膨胀。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0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
——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是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连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到1956年,新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摘编自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古代钢铁冶炼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答案】(1)特点:出现相对较晚;发展迅速;质量较高,冶炼技术领先世界;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及生产生活;封建王朝直接控制。(任答三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军备发展;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引入西方机器生产和技术手段;产品主要服务于军事工业;管理经营方式趋于近代化;布局不甚合理;钢铁产量较低。
(3)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苏关系的友好;艰苦奋斗的社会风貌。(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比西亚赫梯人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得出出现相对较晚;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得出发展迅速;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及生产生活;根据材料“‘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出质量较高,冶炼技术领先世界;根据所学得出封建王朝直接控制。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特点,从经济、军事、生活、加强集权,扩大中国文明影响等角度回答。如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军备发展;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不同:根据材料“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得出引入西方机器生产和技术手段;根据洋务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产品主要服务于军事工业;根据所学可知,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管理经营方式趋于近代化;根据所学这些企业基本集中于沿海及长江沿岸,得出布局不甚合理;根据材料“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得出钢铁产量较低。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得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根据材料“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得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得出“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苏关系的友好;艰苦奋斗的社会风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常德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练习卷
历史
一、单选题(共48分)
1. 据考古发掘,山东城子崖遗址自下而上呈现出三层叠压。最下层是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黑陶文化层”,其出土的陶器、卜骨与殷墟出土相近;第二层为岳石文化层,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第三层为周文化城址,出土较多的铜器。据此,可推知( )
A. 该遗址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B. 黑陶文化是商周文化的直接来源
C. 该遗址有力证明了夏王朝的存在
D. 该遗址印证了远古文明演进历程
2. 明朝初年,日本使者嗐哩嘛哈在明太祖朱元璋询问日本风俗时,写了一首诗《答大明高皇帝问日本风俗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该诗可印证日本( )
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B. 全盘接受唐代制度
C. 被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 D. 传承中国上古文化
3. 据史载,早期鲜卑族有“披发左衽”的传统。下图是出土于北魏平城的一组女乐俑,这体现了( )
A. 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B. 不同民族交融的趋势
C. 鲜卑族服饰完全汉化 D. 少数民族封建化艰难
4.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形势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 )
A. 民族交融巅峰期 B. 南北军事形势逆转期
C. 中央集权开创期 D. 都城地点变迁转折期
5. 下表是南宋时期两位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他们的观点( )
人物 地区 思想主张
陈亮 今浙江永康 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陈傅良 今浙江温州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A. 崇尚实际功利的价值 B. 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
C. 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 扩大了心学的影响力
6. 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
A. 塑造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B.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 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念 D. 应对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7. 下表所示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分类整理(部分)。二里头遗址一至三期遗存特征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时段 居住区 手工制作区 铜礼器 其他铜器
一期(公元前1750—前1680年) — 骨器加工作坊位于工业区一角 无 刀
二期(公元前1680—前1610年) 有主干道网,人们分区而居、居葬合一 存在铸铜、绿松石作坊 无 铜铃
三期(公元前1610—前1560年) 宫城居中,显贵居住区拱卫在侧 — 爵 铜铃、兽面牌饰
A. 礼乐制度的形成 B. 手工业的独立发展
C. 青铜文化的繁荣 D.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8.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A. 推动工厂制度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9. 1853年初,太平天国军队攻陷武汉后,“不但不掳乡民,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 流言,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乡民德之,以致贼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 对劳苦民众疾苦的关注 B. 积极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 D. 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10.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D.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11. 20世纪90年代,统一战线提出了崭新的统战政策和话语,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成为统战工作新领域,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这些政策和话语的提出( )
A. 反映了改革开放社会变化 B. 说明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
C.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D. 壮大社会主义领导阶级的力量
12. 金雀花王朝君主的加冕仪式包括认证、宣誓、涂圣油、被授予王权象征物、登基等,其中涂抹圣油被视为其中最神圣的环节,大主教将圣油涂抹在君主手上、胸部和头上。据此可以推断金雀花王朝属于( )
A. 古巴比伦B. 古代希腊 C. 中古英国D. 笈多帝国
13. 16、17世纪,德意志部分地区地主强迫农奴在土地上劳动,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农奴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大部分自由被剥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版农奴制”。下面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历史倒退现象的是( )
A 专制王权加强阻碍社会进步 B. 价格革命促使粮食价格猛涨
C 三十年战争加剧了人地矛盾 D. 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经济政策
14. 1825年以后,俄国政府先后向社会编纂出版《俄罗斯帝国法律全书》和《俄罗斯帝国法律汇编》,并在学校大力宣传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合理性。这些事例可用于( )
A. 说明俄国宗教改革失败的原因 B. 解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C. 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影响 D. 理解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作用
15. 下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反映了( )
A. 牛耕技术的推广 B. 礼乐制度的完善 C. 中原文化的浸润 D. 成熟文字的出现
16. 王崇伦是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先后8次改进工具,并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内完成了四年多工作量,产品全部是一级产品。1954年1月,重工业部发出《关于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的通报》,2月8日,《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对王崇伦的首创精神进行了赞扬。王崇伦的首创精神( )
A. 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根本保证 B.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干劲
C 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需要 D. 促进“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编撰。宋神宗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重大意义,赐书名《资治通鉴》。全书历时19年,共294卷,记载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书的过程中吸取纪传体的优点,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对后来史学界影响很大。
《资治通鉴》修书时根据的材料,除正史外,杂史多至322种,往往一事用三四种资料纂成,史料的真实性胜过许多正史。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则很少记载。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资治通鉴》的编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卢作孚在民生实业公司初创之时,连续好几个月为公司日夜操劳不息。公司第一次招股,只募集到额定资本的20%,他想尽一切办法,凑够3万元;为了及早向江南造船厂订造船只,他自筹旅费700余元;“民生”轮船投入运营之初,卢作孚白天充当顾客的服务员,晚上才是公司的总经理……在卢作孚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经营下,民生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由一个仅有一艘70吨小轮船、资本仅3万元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航运公司,在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指挥“宜昌大撤退”,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到1947年,民生公司拥有各种轮船153艘,总吨位58000余吨,职工8900余人,资产总值2160多万元,航线不仅遍及长江各口,而且在台湾、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
——改编自熊秋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敬业精神》等
材料二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普遍采用高度保护民族工业的进口代替战略加强国家资本,优先发展使用本国原料、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工业,用大量的本国消费品取代原需进口的商品,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却因工业化需求而加大了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政府大量投资开办公共工程和国营企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赤字日益庞大,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效率不高,此外,进口替代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传统农业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40年代影响卢作孚民生实业公司发展的因素及该公司对近代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各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及其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0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
——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是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连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到1956年,新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摘编自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古代钢铁冶炼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