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11:14: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练习卷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 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通过巡访、书信、制定法令等各种形式向大学颁布新的章程,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1552年英国的都铎王朝制定了有关宗教的《四十二条信纲》,规定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这些改革举措旨在( )
A.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B. 推广因信称义的理念
C. 打击英国教会的学术权威 D. 强化英国国王的权威
2. 16世纪欧洲,一场“着装革命”迅速崛起。人们不再将衣服视为对家族的传承或对后代的投资,厚重耐用的传统羊毛服饰逐渐被淘汰,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扩展丰富精神生活 B. 商业革命深刻改变社会时尚
C. 工业革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审美观念
3. 如图是苏联1937年的一幅宣传画《我们学开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女性( )
A. 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 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C.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D. 积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4. 秦朝“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 职分细化,运转高效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 据史载:宋太宗年间,有个富民家中有个小女奴逃亡,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父母到州府诉讼。审讯官员与该富民本有纠纷,于是借此案报复富民。官员判决富民父子共同杀害了女奴,依照当时法律他们都应被处死。这反映出宋朝(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C. 地方官员权力缺乏监督 D. 法律判决不受儒学影响
6. 唐宋文献中描述广州外贸盛况,一般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聚”之类的字眼。而清代的文献中,广州外贸盛况则是“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转变( )
A. 源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B. 体现传统外贸由进口为主转向出口为主
C. 反映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D. 促使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7. 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政治局势的变动
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8. 下表所示是清末民营企业数量和资本统计情况。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
年均创办企业数量 年均总投资额
1895—1903年 23家以下 414万两白银
1904—1911年 74家以上 1600万银圆
A. 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维护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C. 采用了官督商办的方式 D. 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9.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 B.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10. 下图是古代某一时期亚欧大陆交通路线示意图(局部)。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
A. 代表性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为汉赋和乐府诗
B. 大书法家王羲之因诸体兼精被称为“书圣”
C. 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D. 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等商人群体
11. 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拥有绝对优势,并实施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信贷机构以政府为后盾,发挥着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 B. 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得到强化
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变化 D. 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
12.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这表明周代的宗法制( )
A. 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一致
13.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
A. 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 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 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 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14. 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 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 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 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15. 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如果拉美国家由于政治和财政原因而引起国内混乱并可能招致欧洲国家干涉时,美国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由此推知,该理论的推行( )
A. 维护了拉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C.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 D. 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
1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对苏东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东国家的出口有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欧经济实力增强 B. 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C. 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D.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正德元年(1506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的是由官府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正德、嘉靖年间(16世纪前中期)为第二阶段,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按比例征收进口税,如正德三年(1508年)为十抽五、次年又改为十抽三、正德十二年(1517年)降为十抽二、即征收20%的实物税。自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为第三阶段,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
材料二 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即位后马上宣布准许在福建漳州有限地开放“海禁”,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海关税制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时期调整海关税制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关。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铎时期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爆发过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英国也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由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率先形成了新的国家模式——民族国家。从此,英国以一个强势的姿态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引领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它国家提供了新的范式。
——摘编自郁巧灵:《都铎时期伦敦的发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二
人物 言论
耆英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耆英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节选自《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梁启超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节选自《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孙中山略。……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节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人言论中的“民族意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史料二 《茶经》记载:“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史料三 下图为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注: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正式公布此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
材料二 茶与咖啡,看起来很普通的两样东西,却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息息相关。茶起源于巴蜀一带,与禅宗结合在一起而盛行起来。从东、西、南、北各条路线,茶的饮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该过程中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然后经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
而茶与咖啡都是在16世纪的时候传到欧洲的,但全世界在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下,茶的普及要比咖啡早。17、18世纪的欧洲人还觉得中国很神秘,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风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茶和茶具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而咖啡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但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如18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们常在一间老咖啡馆聚会,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也时常在这里和他的同党们密商;甚至后来的证券交易所这个概念也是华尔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馆中想出的
——摘编自张信刚《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指出三则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 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通过巡访、书信、制定法令等各种形式向大学颁布新的章程,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1552年英国的都铎王朝制定了有关宗教的《四十二条信纲》,规定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这些改革举措旨在( )
A.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B. 推广因信称义的理念
C. 打击英国教会的学术权威 D. 强化英国国王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47至1552年的英国。根据材料“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推行的宗教改革要求摆脱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控制,强化英国国王的世俗王权,意在树立英国国王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英国强化王权,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因信称义是指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救赎灵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英国王室推行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强化王权,而不是打击本国教会的学术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2. 16世纪的欧洲,一场“着装革命”迅速崛起。人们不再将衣服视为对家族的传承或对后代的投资,厚重耐用的传统羊毛服饰逐渐被淘汰,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扩展丰富精神生活 B. 商业革命深刻改变社会时尚
C. 工业革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审美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时期强调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这种思潮也反映在着装方面。在16世纪,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种着装风格的改变体现了对个性和美的新追求,与文艺复兴倡导的思想相符,D项正确;服饰变化直接反映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指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由欧洲开始,进而遍及世界的商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表现为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材料未强调新服饰的材料和风格与商业贸易有关,无法体现商业革命影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中的 16 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如图是苏联1937年的一幅宣传画《我们学开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女性( )
A. 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 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C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D. 积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苏联)。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该时期正值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由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学开车”及图片中的“我们”指的是女性可知,该时期,苏联女性参与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宣传画中主要体现的是苏联女性在学习开车这一技能,没有直接涉及政治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发生于1941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37年”,排除B项;题干中的“车”不一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排除D项。故选C项。
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 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据史载:宋太宗年间,有个富民家中有个小女奴逃亡,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父母到州府诉讼。审讯的官员与该富民本有纠纷,于是借此案报复富民。官员判决富民父子共同杀害了女奴,依照当时法律他们都应被处死。这反映出宋朝(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C. 地方官员权力缺乏监督 D. 法律判决不受儒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宋代(中国)。材料表明家中女奴被主人杀害(材料中的事实与否虽并不确定,但不影响法律规定),要判死刑,这表明奴婢与主人的法律身份是平等的,A项正确;案例中没有涉及商业或经济交易的内容,和商品经济关系不大,排除B项;审讯、判决本就是该地方官的权力,且宋朝对地方官员监督严格,排除C项;据所学,宋代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而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排除D项。故选A项。
6. 唐宋文献中描述广州外贸盛况,一般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聚”之类字眼。而清代的文献中,广州外贸盛况则是“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转变( )
A. 源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B. 体现传统外贸由进口为主转向出口为主
C. 反映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D. 促使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到清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外贸盛况是外国的香药珍宝、外国香货,这些都是外国货品,表明是进口多。而清代广州外贸盛况则是丝缎、白银等,这是外国以白银换中国丝织品,表明是出口多,B项正确;这一转变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A项;广州在唐宋时期就是对外贸易中心,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政治局势的变动
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60年前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与清军作战,商人到上海集中寻求庇护,带来上海金融和商业的畸形发展,B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外贸中心确实发生了转移,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当时正值战乱,交通条件并未得到改善,排除C项;此时小农经济刚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所示是清末民营企业数量和资本统计情况。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
年均创办企业数量 年均总投资额
1895—1903年 23家以下 414万两白银
1904—1911年 74家以上 1600万银圆
A. 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维护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C. 采用了官督商办的方式 D. 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04-1911年与1895-1903年相比,清末民营企业年均创办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年均总投资额也显著增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外国资本竞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D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始终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是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排除A项;虽然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政府税收,增强经济实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营企业多是商办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变革 D.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了君主应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的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主张体现了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C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排除A项;孔孟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且“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是古代某一时期亚欧大陆交通路线示意图(局部)。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
A. 代表性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为汉赋和乐府诗
B. 大书法家王羲之因诸体兼精被称为“书圣”
C. 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D. 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等商人群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长安”“吐蕃”“高昌”“西域”等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僧一行是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C项正确;A项出现于汉朝,B项出现于东晋,D项出现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拥有绝对优势,并实施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信贷机构以政府为后盾,发挥着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 B. 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得到强化
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 D. 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后欧洲国有化企业“拥有绝对优势”“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些变化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A项正确;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材料没有涉及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排除B项;加强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二战削弱了欧洲的实力,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这表明周代的宗法制( )
A. 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实行严格等级制度 D. 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该学者认为周代的宗法制淡化血缘宗族关系,将公共性事务置于重要地位,说明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A项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是宗法制的特点之一,但材料强调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排除A项;宗法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严格了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宗法等级是大宗、小宗的关系,政治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
A. 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 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 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 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法、美等国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如保皇、共和等,但启蒙思想家对民主、理性等的追求是其共性,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A项正确;法国启蒙运动要早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因此社会理想并未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启蒙思想家之间的争论,看不出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很多都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 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 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 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920年(法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修建铁路是为了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同时,传教士通过开设学校强制非洲儿童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进行文化侵略,以消除非洲本土文化,培养对法国文化认同的人,便于更好地实施殖民统治。经济侵略为文化侵略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营造有利环境,两者相互配合,体现了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C项正确;法国在非洲修建铁路和开设学校的行为,表面上看带来了交通的改善和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这些举措是为了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法国的殖民侵略行为,没有直接涉及非洲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内容,排除B项;D选项只强调了破坏性,没有体现出经济侵略与文化侵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解读不够全面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如果拉美国家由于政治和财政原因而引起国内混乱并可能招致欧洲国家干涉时,美国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由此推知,该理论的推行( )
A. 维护了拉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C.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 D. 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被称为“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延伸。该理论的推行是美国加强对拉美控制的表现,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拉美,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造成拉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D项正确;美国对拉美的控制行为影响了拉美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为全球扩张与称霸,排除B项;一战的主要矛盾是英国和德国的矛盾,矛盾的地点在欧洲大陆,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对苏东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东国家的出口有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欧经济实力增强 B. 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C. 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D.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西欧。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与苏联经贸往来密切,这是独立自主的表现,主要原因是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分裂是该现象的实质,而非原因,排除B项;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现象并非因为西欧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排除D项。故选A项。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正德元年(1506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的是由官府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正德、嘉靖年间(16世纪前中期)为第二阶段,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按比例征收进口税,如正德三年(1508年)为十抽五、次年又改为十抽三、正德十二年(1517年)降为十抽二、即征收20%的实物税。自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为第三阶段,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
材料二 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即位后马上宣布准许在福建漳州有限地开放“海禁”,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海关税制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时期调整海关税制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关。
【答案】(1)变化趋势:海关税种设置日趋合理、完善;海关税率由无明确规定到高税率再到降至相对合理的水平;对私商和外商管理日趋严格;税收形式从实物走向货币化。(答出两点即可)意图:减轻财政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政务运行对白银的需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积极作用:打破了此前过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有利于维护沿海地区社会安定(缓解倭患)有利于福建等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拓宽了政府财源;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国内的白银货币化进程;完善了海关税制,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消极作用:仅为倭患平息后的权宜之计,闭关自守的政策倾向未发生根本改变;有限开关,仍对民间海外贸易加以限制;对西方殖民扩张(明末西班牙、荷兰入侵台湾)警惕和防范不足。(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是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抽分’制”“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海关税率由无明确规定到高税率再到降至相对合理的水平;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海关税种设置日趋合理、完善;根据材料一“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可知,对私商和外商管理日趋严格;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可知,税收形式从实物走向货币化。(答出两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评价: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可知,打破了此前过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根据材料二“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可知,有利于维护沿海地区社会安定(缓解倭患)有利于福建等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可知,有利于民生改善;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拓宽了政府财源;结合所学海外贸易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可知,加速了国内的白银货币化进程;结合所学隆庆开关也是西方新航路开辟的时代,隆庆开关完善了海关税制,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极作用:结合所学隆庆开关只是暂时性的,没有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仍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对西方殖民扩张警惕和防范不足的角度分析可知,仅为倭患平息后的权宜之计,闭关自守的政策倾向未发生根本改变;有限开关,仍对民间海外贸易加以限制;对西方殖民扩张(明末西班牙、荷兰入侵台湾)警惕和防范不足。(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铎时期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爆发过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英国也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由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率先形成了新的国家模式——民族国家。从此,英国以一个强势的姿态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引领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它国家提供了新的范式。
——摘编自郁巧灵:《都铎时期伦敦的发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二
人物 言论
耆英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耆英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节选自《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梁启超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节选自《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孙中山略。……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节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人言论中的“民族意识”。
【答案】(1)①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
②战争的刺激;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商品经济发展);
④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强化世俗权力,启蒙运动传播民族思想);(回答3点)
(2)面对鸦片战争中国不断失利的局面,耆英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不顾民族大义,主张接受英国的侵略要求,以保全大局。这反映出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推崇西方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与西方列强平等的交往,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它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受挫,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思想,明确反帝反军阀要求,强调国内民族平等,主张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近代民族意识方进一步觉醒,并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伴随西方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走向成功。
(本题需要分别评述三人思想,并进行总结升华。评述过程包含三人阶级立场、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等内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背景:据材料“都铎时期是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英国建立了专制王权国家;据材料“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即战争刺激;据材料“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宗教改革中,英国国教“圣公会”成立,强化世俗权力,启蒙运动强调“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思想,有利于民族思想的传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析:据材料“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耆英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思想愚昧保守,没有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只是认为其就是单方面的通商要求,因此不顾民族大义,主张接受英国的侵略要求,以保全大局。这说明了耆英作为封建官僚的代表,尚未具备近代民族意识。
梁启超:据材料“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推崇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加之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孙中山:据材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提出三民主义,并把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强调国内民族平等,主张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20世纪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这说明20世纪20年代,近代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并与民族民主革命紧密联系。
最后总结,伴随西方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走向成功。(本题需要分别评述三人思想,并进行总结升华。评述过程包含三人的阶级立场、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等内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史料二 《茶经》记载:“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史料三 下图为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注: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正式公布此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
材料二 茶与咖啡,看起来很普通的两样东西,却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息息相关。茶起源于巴蜀一带,与禅宗结合在一起而盛行起来。从东、西、南、北各条路线,茶的饮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该过程中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然后经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
而茶与咖啡都是在16世纪的时候传到欧洲的,但全世界在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下,茶的普及要比咖啡早。17、18世纪的欧洲人还觉得中国很神秘,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风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茶和茶具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而咖啡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但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如18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们常在一间老咖啡馆聚会,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也时常在这里和他的同党们密商;甚至后来的证券交易所这个概念也是华尔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馆中想出的.
——摘编自张信刚《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指出三则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类型:史料一和史料二均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史料一描述了茶的起源和饮茶的功效,表明了茶的药用价值,通过“恐解药也”,还可以推断此时已形成“服药不饮茶”的理论。史料二描述了古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等情形,表明当时人们已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推断出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史料三中的发现将我国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了战国早期,成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说明:史料类型要求按照史料表现形式来分类即可,也可分别作答。史料价值只需写清可说明和研究的问题即可给分)
(2)示例:标题:茶与咖啡在交汇中历久弥香阐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的交流中,茶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等。咖啡原产于非洲,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风靡欧美。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工作之余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重要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总之,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深入,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茶的清香还是咖啡的醇厚,二者芬芳交汇,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类型。
(其他论题也可,如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日常饮料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等;需对茶叶和咖啡都进行阐述,结论有升华)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指出三则史料的类型,据材料一《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茶经》可知,史料一和史料二均是文献史料;据材料一“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可知史料三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指出三则史料的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料一《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一书中描述了茶的起源和饮茶的功效,表明了茶的药用价值,通过“恐解药也”,还可以推断此时已形成“服药不饮茶”的理论;史料二《茶经》一书中描述了古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等情形,表明当时人们已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推断出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史料三中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的考古发现,将我国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了战国早期,成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近代的中国与世界。根据材料设问信息,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可拟定标题为:茶与咖啡在交汇中历久弥香。接下来展开历史叙述,首先表明在中国,饮茶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交流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可以列举实例来证明中国和西方在茶文化交往方面的情况,例如,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或者列举荷兰)。其次,可以点明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可以列举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等。然后可以以另一重要的交流物品咖啡来进行论证,咖啡原产于非洲,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风靡欧美。咖啡的传入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工作之余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重要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深入,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茶的清香还是咖啡的醇厚,二者芬芳交汇,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类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练习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 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通过巡访、书信、制定法令等各种形式向大学颁布新的章程,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1552年英国的都铎王朝制定了有关宗教的《四十二条信纲》,规定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这些改革举措旨在( )
A.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B. 推广因信称义的理念
C. 打击英国教会的学术权威 D. 强化英国国王的权威
2. 16世纪欧洲,一场“着装革命”迅速崛起。人们不再将衣服视为对家族的传承或对后代的投资,厚重耐用的传统羊毛服饰逐渐被淘汰,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扩展丰富精神生活 B. 商业革命深刻改变社会时尚
C. 工业革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审美观念
3. 如图是苏联1937年的一幅宣传画《我们学开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女性( )
A. 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 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C.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D. 积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4. 秦朝“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 职分细化,运转高效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 据史载:宋太宗年间,有个富民家中有个小女奴逃亡,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父母到州府诉讼。审讯官员与该富民本有纠纷,于是借此案报复富民。官员判决富民父子共同杀害了女奴,依照当时法律他们都应被处死。这反映出宋朝(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C. 地方官员权力缺乏监督 D. 法律判决不受儒学影响
6. 唐宋文献中描述广州外贸盛况,一般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聚”之类的字眼。而清代的文献中,广州外贸盛况则是“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转变( )
A. 源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B. 体现传统外贸由进口为主转向出口为主
C. 反映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D. 促使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7. 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政治局势的变动
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8. 下表所示是清末民营企业数量和资本统计情况。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
年均创办企业数量 年均总投资额
1895—1903年 23家以下 414万两白银
1904—1911年 74家以上 1600万银圆
A. 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维护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C. 采用了官督商办的方式 D. 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9.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 B.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 D.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10. 下图是古代某一时期亚欧大陆交通路线示意图(局部)。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
A. 代表性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为汉赋和乐府诗
B. 大书法家王羲之因诸体兼精被称为“书圣”
C. 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D. 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等商人群体
11. 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拥有绝对优势,并实施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信贷机构以政府为后盾,发挥着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 B. 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得到强化
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变化 D. 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
12.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这表明周代的宗法制( )
A. 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一致
13.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
A. 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 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 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 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14. 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 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 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 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15. 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如果拉美国家由于政治和财政原因而引起国内混乱并可能招致欧洲国家干涉时,美国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由此推知,该理论的推行( )
A. 维护了拉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C.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 D. 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
1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对苏东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东国家的出口有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欧经济实力增强 B. 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C. 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D.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正德元年(1506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的是由官府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正德、嘉靖年间(16世纪前中期)为第二阶段,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按比例征收进口税,如正德三年(1508年)为十抽五、次年又改为十抽三、正德十二年(1517年)降为十抽二、即征收20%的实物税。自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为第三阶段,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
材料二 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即位后马上宣布准许在福建漳州有限地开放“海禁”,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海关税制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时期调整海关税制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关。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铎时期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爆发过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英国也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由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率先形成了新的国家模式——民族国家。从此,英国以一个强势的姿态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引领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它国家提供了新的范式。
——摘编自郁巧灵:《都铎时期伦敦的发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二
人物 言论
耆英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耆英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节选自《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梁启超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节选自《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孙中山略。……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节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人言论中的“民族意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史料二 《茶经》记载:“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史料三 下图为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注: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正式公布此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
材料二 茶与咖啡,看起来很普通的两样东西,却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息息相关。茶起源于巴蜀一带,与禅宗结合在一起而盛行起来。从东、西、南、北各条路线,茶的饮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该过程中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然后经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
而茶与咖啡都是在16世纪的时候传到欧洲的,但全世界在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下,茶的普及要比咖啡早。17、18世纪的欧洲人还觉得中国很神秘,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风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茶和茶具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而咖啡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但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如18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们常在一间老咖啡馆聚会,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也时常在这里和他的同党们密商;甚至后来的证券交易所这个概念也是华尔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馆中想出的
——摘编自张信刚《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指出三则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 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通过巡访、书信、制定法令等各种形式向大学颁布新的章程,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1552年英国的都铎王朝制定了有关宗教的《四十二条信纲》,规定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这些改革举措旨在( )
A.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B. 推广因信称义的理念
C. 打击英国教会的学术权威 D. 强化英国国王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47至1552年的英国。根据材料“要求大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章程,承认皇室章程”“如果不对《四十二条信纲》宣誓,则不能被授予学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推行的宗教改革要求摆脱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控制,强化英国国王的世俗王权,意在树立英国国王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英国强化王权,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因信称义是指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救赎灵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英国王室推行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强化王权,而不是打击本国教会的学术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2. 16世纪的欧洲,一场“着装革命”迅速崛起。人们不再将衣服视为对家族的传承或对后代的投资,厚重耐用的传统羊毛服饰逐渐被淘汰,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扩展丰富精神生活 B. 商业革命深刻改变社会时尚
C. 工业革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审美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时期强调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这种思潮也反映在着装方面。在16世纪,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轻便优雅且易于更换的时尚新服饰成为新宠,这种着装风格的改变体现了对个性和美的新追求,与文艺复兴倡导的思想相符,D项正确;服饰变化直接反映物质生活而非精神生活,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指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由欧洲开始,进而遍及世界的商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表现为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材料未强调新服饰的材料和风格与商业贸易有关,无法体现商业革命影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中的 16 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如图是苏联1937年的一幅宣传画《我们学开车》。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女性( )
A. 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 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
C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D. 积极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苏联)。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该时期正值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由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学开车”及图片中的“我们”指的是女性可知,该时期,苏联女性参与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宣传画中主要体现的是苏联女性在学习开车这一技能,没有直接涉及政治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发生于1941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37年”,排除B项;题干中的“车”不一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排除D项。故选C项。
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A. 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据史载:宋太宗年间,有个富民家中有个小女奴逃亡,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父母到州府诉讼。审讯的官员与该富民本有纠纷,于是借此案报复富民。官员判决富民父子共同杀害了女奴,依照当时法律他们都应被处死。这反映出宋朝(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C. 地方官员权力缺乏监督 D. 法律判决不受儒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宋代(中国)。材料表明家中女奴被主人杀害(材料中的事实与否虽并不确定,但不影响法律规定),要判死刑,这表明奴婢与主人的法律身份是平等的,A项正确;案例中没有涉及商业或经济交易的内容,和商品经济关系不大,排除B项;审讯、判决本就是该地方官的权力,且宋朝对地方官员监督严格,排除C项;据所学,宋代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而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排除D项。故选A项。
6. 唐宋文献中描述广州外贸盛况,一般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聚”之类字眼。而清代的文献中,广州外贸盛况则是“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转变( )
A. 源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B. 体现传统外贸由进口为主转向出口为主
C. 反映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D. 促使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到清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外贸盛况是外国的香药珍宝、外国香货,这些都是外国货品,表明是进口多。而清代广州外贸盛况则是丝缎、白银等,这是外国以白银换中国丝织品,表明是出口多,B项正确;这一转变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A项;广州在唐宋时期就是对外贸易中心,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政治局势的变动
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60年前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与清军作战,商人到上海集中寻求庇护,带来上海金融和商业的畸形发展,B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外贸中心确实发生了转移,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当时正值战乱,交通条件并未得到改善,排除C项;此时小农经济刚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表所示是清末民营企业数量和资本统计情况。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
年均创办企业数量 年均总投资额
1895—1903年 23家以下 414万两白银
1904—1911年 74家以上 1600万银圆
A. 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维护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C. 采用了官督商办的方式 D. 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904-1911年与1895-1903年相比,清末民营企业年均创办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年均总投资额也显著增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外国资本竞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D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始终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是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排除A项;虽然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政府税收,增强经济实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营企业多是商办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 B. 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 社会亟需政治秩序变革 D. 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主张,都强调了君主应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的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主张体现了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C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 ,排除A项;孔孟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大一统”的相关信息,且“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是古代某一时期亚欧大陆交通路线示意图(局部)。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
A. 代表性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为汉赋和乐府诗
B. 大书法家王羲之因诸体兼精被称为“书圣”
C. 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D. 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等商人群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长安”“吐蕃”“高昌”“西域”等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王朝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僧一行是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C项正确;A项出现于汉朝,B项出现于东晋,D项出现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拥有绝对优势,并实施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信贷机构以政府为后盾,发挥着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 B. 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得到强化
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 D. 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后欧洲国有化企业“拥有绝对优势”“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这些变化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A项正确;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材料没有涉及发达国家政治影响力,排除B项;加强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二战削弱了欧洲的实力,欧洲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这表明周代的宗法制( )
A. 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实行严格等级制度 D. 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该学者认为周代的宗法制淡化血缘宗族关系,将公共性事务置于重要地位,说明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B项正确;A项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是宗法制的特点之一,但材料强调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排除A项;宗法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严格了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宗法等级是大宗、小宗的关系,政治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法国启蒙运动分化成以伏尔泰为首的保皇主义者、以孟德斯鸠为首的议会主义者和以卢梭为首的共和主义者三个阵营。美国启蒙运动中,杰弗逊的激进主义、麦迪逊的温和论与汉密尔顿的美国式托利主义都有各自坚定的拥趸。英格兰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启蒙思想家( )
A. 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 B. 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C. 内部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D. 尚未构建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法、美等国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如保皇、共和等,但启蒙思想家对民主、理性等的追求是其共性,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殊途而同归,A项正确;法国启蒙运动要早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因此社会理想并未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启蒙思想家之间的争论,看不出他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很多都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 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 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 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920年(法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修建铁路是为了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同时,传教士通过开设学校强制非洲儿童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进行文化侵略,以消除非洲本土文化,培养对法国文化认同的人,便于更好地实施殖民统治。经济侵略为文化侵略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营造有利环境,两者相互配合,体现了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C项正确;法国在非洲修建铁路和开设学校的行为,表面上看带来了交通的改善和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这些举措是为了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法国的殖民侵略行为,没有直接涉及非洲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内容,排除B项;D选项只强调了破坏性,没有体现出经济侵略与文化侵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解读不够全面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如果拉美国家由于政治和财政原因而引起国内混乱并可能招致欧洲国家干涉时,美国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由此推知,该理论的推行( )
A. 维护了拉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了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
C.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来 D. 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被称为“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延伸。该理论的推行是美国加强对拉美控制的表现,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拉美,加剧了拉美社会结构的分化,造成拉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D项正确;美国对拉美的控制行为影响了拉美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转变为全球扩张与称霸,排除B项;一战的主要矛盾是英国和德国的矛盾,矛盾的地点在欧洲大陆,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对苏东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东国家的出口有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欧经济实力增强 B. 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C. 美苏关系趋向缓和 D. 经济对外依存度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西欧。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与苏联经贸往来密切,这是独立自主的表现,主要原因是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分裂是该现象的实质,而非原因,排除B项;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现象并非因为西欧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排除D项。故选A项。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正德元年(1506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的是由官府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正德、嘉靖年间(16世纪前中期)为第二阶段,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按比例征收进口税,如正德三年(1508年)为十抽五、次年又改为十抽三、正德十二年(1517年)降为十抽二、即征收20%的实物税。自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后为第三阶段,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
材料二 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即位后马上宣布准许在福建漳州有限地开放“海禁”,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海关税制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时期调整海关税制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关。
【答案】(1)变化趋势:海关税种设置日趋合理、完善;海关税率由无明确规定到高税率再到降至相对合理的水平;对私商和外商管理日趋严格;税收形式从实物走向货币化。(答出两点即可)意图:减轻财政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政务运行对白银的需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积极作用:打破了此前过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有利于维护沿海地区社会安定(缓解倭患)有利于福建等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拓宽了政府财源;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国内的白银货币化进程;完善了海关税制,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消极作用:仅为倭患平息后的权宜之计,闭关自守的政策倾向未发生根本改变;有限开关,仍对民间海外贸易加以限制;对西方殖民扩张(明末西班牙、荷兰入侵台湾)警惕和防范不足。(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是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海关无任何税收”“实行‘抽分’制”“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海关税率由无明确规定到高税率再到降至相对合理的水平;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海关税种设置日趋合理、完善;根据材料一“为防止外商不如实报货,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明海关启用‘丈抽’的办法,即在丈量船只大小之后,按照船只的大小(吨位)抽税”可知,对私商和外商管理日趋严格;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可知,税收形式从实物走向货币化。(答出两点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评价: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恪守了约200年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可知,打破了此前过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根据材料二“隆庆皇帝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观点”可知,有利于维护沿海地区社会安定(缓解倭患)有利于福建等地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可知,有利于民生改善;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此外还增加了出口税”可知,拓宽了政府财源;结合所学海外贸易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由抽实物税改为收货币税(抽银)”可知,加速了国内的白银货币化进程;结合所学隆庆开关也是西方新航路开辟的时代,隆庆开关完善了海关税制,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极作用:结合所学隆庆开关只是暂时性的,没有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仍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对西方殖民扩张警惕和防范不足的角度分析可知,仅为倭患平息后的权宜之计,闭关自守的政策倾向未发生根本改变;有限开关,仍对民间海外贸易加以限制;对西方殖民扩张(明末西班牙、荷兰入侵台湾)警惕和防范不足。(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铎时期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爆发过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英国也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由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率先形成了新的国家模式——民族国家。从此,英国以一个强势的姿态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引领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它国家提供了新的范式。
——摘编自郁巧灵:《都铎时期伦敦的发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二
人物 言论
耆英 老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耆英止,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节选自《耆英等又奏形势万分危急已允通商割地赔款折》(1842年7月)
梁启超 今日欧洲之世界,一草一石,何莫非食民族主义之赐。读十九世纪史,而知发明此思想者,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梁启超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使能率由此主义,各明其界限以及于未来永劫,岂非天地间一大快事!——节选自《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
孙中山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孙中山略。……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节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人言论中的“民族意识”。
【答案】(1)①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
②战争的刺激;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商品经济发展);
④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强化世俗权力,启蒙运动传播民族思想);(回答3点)
(2)面对鸦片战争中国不断失利的局面,耆英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不顾民族大义,主张接受英国的侵略要求,以保全大局。这反映出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推崇西方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与西方列强平等的交往,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它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受挫,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思想,明确反帝反军阀要求,强调国内民族平等,主张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近代民族意识方进一步觉醒,并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伴随西方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走向成功。
(本题需要分别评述三人思想,并进行总结升华。评述过程包含三人阶级立场、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等内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背景:据材料“都铎时期是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英国建立了专制王权国家;据材料“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和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觉醒,即战争刺激;据材料“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由神权与王权的二元权力格局向王权至上的一元权力格局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宗教改革中,英国国教“圣公会”成立,强化世俗权力,启蒙运动强调“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思想,有利于民族思想的传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析:据材料“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耆英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思想愚昧保守,没有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只是认为其就是单方面的通商要求,因此不顾民族大义,主张接受英国的侵略要求,以保全大局。这说明了耆英作为封建官僚的代表,尚未具备近代民族意识。
梁启超:据材料“功不在禹下也”“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推崇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加之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孙中山:据材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提出三民主义,并把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强调国内民族平等,主张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20世纪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这说明20世纪20年代,近代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并与民族民主革命紧密联系。
最后总结,伴随西方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走向成功。(本题需要分别评述三人思想,并进行总结升华。评述过程包含三人的阶级立场、时代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等内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史料二 《茶经》记载:“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史料三 下图为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
(注: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正式公布此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
材料二 茶与咖啡,看起来很普通的两样东西,却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息息相关。茶起源于巴蜀一带,与禅宗结合在一起而盛行起来。从东、西、南、北各条路线,茶的饮用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该过程中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然后经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中东、欧洲等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
而茶与咖啡都是在16世纪的时候传到欧洲的,但全世界在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下,茶的普及要比咖啡早。17、18世纪的欧洲人还觉得中国很神秘,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风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茶和茶具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而咖啡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但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如18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们常在一间老咖啡馆聚会,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也时常在这里和他的同党们密商;甚至后来的证券交易所这个概念也是华尔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馆中想出的.
——摘编自张信刚《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指出三则史料类型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类型:史料一和史料二均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史料一描述了茶的起源和饮茶的功效,表明了茶的药用价值,通过“恐解药也”,还可以推断此时已形成“服药不饮茶”的理论。史料二描述了古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等情形,表明当时人们已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推断出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史料三中的发现将我国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了战国早期,成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说明:史料类型要求按照史料表现形式来分类即可,也可分别作答。史料价值只需写清可说明和研究的问题即可给分)
(2)示例:标题:茶与咖啡在交汇中历久弥香阐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的交流中,茶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等。咖啡原产于非洲,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风靡欧美。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工作之余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重要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总之,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深入,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茶的清香还是咖啡的醇厚,二者芬芳交汇,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类型。
(其他论题也可,如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日常饮料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等;需对茶叶和咖啡都进行阐述,结论有升华)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指出三则史料的类型,据材料一《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茶经》可知,史料一和史料二均是文献史料;据材料一“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出土的瓷碗和里面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可知史料三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指出三则史料的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料一《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一书中描述了茶的起源和饮茶的功效,表明了茶的药用价值,通过“恐解药也”,还可以推断此时已形成“服药不饮茶”的理论;史料二《茶经》一书中描述了古代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等情形,表明当时人们已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推断出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史料三中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的考古发现,将我国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了战国早期,成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茶叶遗存。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近代的中国与世界。根据材料设问信息,围绕“茶与咖啡”这一主题,可拟定标题为:茶与咖啡在交汇中历久弥香。接下来展开历史叙述,首先表明在中国,饮茶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交流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可以列举实例来证明中国和西方在茶文化交往方面的情况,例如,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或者列举荷兰)。其次,可以点明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可以列举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等。然后可以以另一重要的交流物品咖啡来进行论证,咖啡原产于非洲,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逐渐风靡欧美。咖啡的传入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可以列举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工作之余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重要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深入,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是茶的清香还是咖啡的醇厚,二者芬芳交汇,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类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