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含解析)高中生物学(鲁黑吉辽湘)--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部分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含解析)高中生物学(鲁黑吉辽湘)--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16:30:33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2小题,共36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5·湖南开学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在西北荒漠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时,可选种沙棘
弗兰克氏菌能将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属于生产者
弗兰克氏菌与沙棘之间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在荒漠草原上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2024·河南安阳模拟)田螺通常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悬浮有机碎屑及幼嫩水生植物等,也会摄食底泥中的腐殖质和细菌。冬季水温降至9 ℃或夏季水温升至30 ℃时,田螺会钻入泥层中越冬或避暑;春季水温升至15 ℃时,田螺会从孔穴中出来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水生植物、田螺和细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影响田螺环境容纳量的外界环境因素只有温度
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田螺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
3.(2025·辽宁名校联考)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具有六个营养级
蛇在该食物网中共占据3个营养级,蛇与鹰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植物是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图中所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025·河北邢台开学考)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其主要分布在水稻上部,以水稻幼叶、茎秆纤维等为食,青蛙是卷叶螟常见的天敌。研究人员对某稻田中卷叶螟和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106kJ)。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种群 摄入的 能量 粪便中 的能量 同化的 能量 呼吸散失 的能量 X
卷叶螟 2 000 1 525 m 385 90
青蛙 42 30 12 n 4
卷叶螟10%~20%的能量被青蛙同化
表中的X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表中m和n的值因缺乏相关数据而无法得出
卷叶螟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均来自其自身的遗体残骸
5.(2025 ·广东揭阳名校联考)土壤微生物碳泵(MCP) 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获得有机碳,并以微生物残体及有机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并稳定续埋在土壤中的过程。MCP 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之一。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可利用大气中的CO2进行MCP,土壤中的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参与CO2的固定
可利用植物进行MCP,植物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碳被同化后全部转化成微生物的有机碳储存起来
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来源和去向
相较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残体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更低
6.(2024·福建漳州模拟)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一候萍始生”中浮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二候鸣鸠拂其羽”中布谷鸟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三候戴胜降于桑”中的食物链为细菌→桑→虫→戴胜鸟
以上现象说明环境因素变化会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7.(2024·四川一模)某生态学家在2006年~2012年间调查了某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情况,结果如表,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时间/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人均生态足 迹/(hm2· 人-1) 4.536 3 4.355 0 4.517 2 4.755 3 4.799 4 4.445 4 4.006 8
人均生态承载 力/(hm2· 人-1) 0.509 0 0.545 1 0.542 7 0.543 0 0.536 4 0.537 7 0.548 3
在7年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表现为下降—回升—下降
在7年间,该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在7年间,该市生态盈余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人口环境压力较小
创立生态农业和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有利于降低该市的生态赤字
8.(2025 ·湖北武汉名校联考 )美国白蛾危害多种林木和果树。科学家将美国白蛾幼虫置于不同光周期下饲养,直至蛹的滞育被诱导,测得其滞育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光照和美国白蛾之间形成信息流,其中美国白蛾作为信息源
10~16 h/d范围内,较长时间光照利于美国白蛾的正常发育
该实验中相较全光条件,全暗条件下美国白蛾的发育率较低
该实验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9.(2025 ·安徽亳州开学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抗生素、微塑料、DDT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新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使其在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自然界中某些生物能够降解新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抗生素在环境中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提高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
微塑料污染区与未污染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0.(2025·安徽亳州期末)如图是某地构建的耐盐牧草-肉羊-鲜食玉米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其中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羊粪、青贮饲料中的有机物需经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生物利用
蕴含在羊粪中的能量包含在生产者的同化量中,其可用于玉米的呼吸作用
该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牧草、玉米、羊等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参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11.(2025·广东名校联考)土壤节肢动物种类繁多,食性可分为4种类型,其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容易受土壤环境变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牧草利用率相同的前提下设置无放牧对照组、单独放牧适量藏羊组和单独放牧适量牦牛组3个组别来探究藏羊、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不同的土壤节肢动物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研究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时,常用的采集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放牧适量藏羊和牦牛可能是影响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单独放牧适量藏羊和单独放牧适量牦牛均有利于提高杂食性和腐食性功能群的节肢动物类群数
12.(2024·湖北三模)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性。虫黄藻能够促进造礁珊瑚从环境中吸收碳酸钙并分泌形成沉淀,加快造礁。鹿角珊瑚在藻类过度繁殖时,会释放特殊气味物质,聚集共栖鱼类来吃掉这些海藻。苏眉鱼捕食海星,大量捕捞苏眉鱼会导致海星数量爆发而大量啃食珊瑚,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会改变珊瑚礁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造礁珊瑚既能从海洋环境中获取无机物又能参与非生物成分的形成
鹿角珊瑚能够通过信息传递参与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苏眉鱼大量繁殖会将海星捕食完,同样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4小题,共16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3.(2024·吉林一模)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三种藻类为种间竞争关系,且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甲藻单独培养时K值约为10×107个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在L玻璃缸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螺的捕食
14.(2024·黑龙江绥化模拟)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中“ ”的能量为13.5×105 J·m-2·a-1
图中x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有70.5×105 J·m-2·a-1来自其粪便
15.(2024·江苏无锡一模)行为观察及捕鼠工具诱捕结果表明,动情雌鼠的尿液气味对雄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实验小组探究了辅加动情雌鼠尿液对毒饵灭鼠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对照组应使用不添加雌鼠尿液的有毒饵料
该实例中雌鼠尿液作为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辅加雌鼠尿液能提高鼠死亡率,并降低其出生率
在第4天时两组实验的灭鼠效果差异最显著
16.(2024·江苏南京模拟)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养模式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把田间杂草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家禽,可提高家禽的同化量与摄入饲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
该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48分。
17.(10分)(2024·山西晋城模拟)为了获得不使用农药化肥的绿色有机米,科研人员设计了稻-蟹综合养殖模式,在稻田中养殖中华绒螯蟹时除饵料外,同时投入少量的虾苗、小杂鱼等。下图是该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中中华绒螯蟹属于第    营养级,青虾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2)(5分)稻—蟹综合养殖模式中加入中华绒螯蟹可以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有                    。在稻田中投入少量的虾苗、小杂鱼的主要目的是                                                
                。
(3)(3分)为了研究上述模式的可行性,科技工作者设置了3个平行对照田,3个平行实验田。实验田蟹苗的投放密度为800只/亩,相关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对该模式可行性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生物量(相对值)
对照组 实验组
中华绒鳌蟹 0.00 49.98
水稻 2 798 2 737
18.(14分)(2024·河南漯河模拟)亚洲野猫也称“草原斑猫”,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亚洲内陆干旱地区。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可能是存在亚洲野猫稳定种群的核心区域,科研团队前往当地开展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布设红外相机和对野外捡到的粪便进行DNA物种鉴定的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两种方法调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优点是                                               
                          (答出1点即可)。
(2)(6分)亚洲野猫常出现于长有灌木和草丛的沙漠和荒漠地带,以塔里木兔、环颈雉等动物为食。在所调查地区人工种植的胡萝卜、红柳等田地里,也有亚洲野猫出现。灌木、草丛和农田可为亚洲野猫提供        ,荒漠与农田生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根据题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
(3)(6分)亚洲野猫、赤狐、野猪等野生动物均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红外相机于不同时间段拍摄到亚洲野猫与赤狐先后在同一区域活动,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为        ,其活动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从群落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亚洲野猫作为荒漠顶级捕食者存在的生态学意义为                                               
                                               
                (答出2点即可)。
19.(12分)(2024·四川一模)河西绿洲是西部大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发展如图所示的“草—牧—沼—肥—农产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其中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c分别表示奶牛和鸡摄入的能量。
(1)(6分)河西绿洲因地形的变化、                    (至少写出1点)等因素,导致山地草原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若要调查盐渍化草甸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            ;不同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的意义是                                                
                                               
                。
(2)(4分)图中所示奶牛的同化量为        ,奶牛同化量的去向是经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未利用、                。
(3)(2分)与传统焚烧牧草秸秆后进行草木灰回填的方式相比,将农作物做成牧草饲料饲养奶牛,奶牛粪便经发酵或养殖蝇蛆,其优越性在于                                               
                (答出1点即可)。
20.(12分)(2024·湖北一模)一般的森林火灾在产生火源后,均会经历火灾扩散、火灾熄灭等过程,综合以上过程产生的生态异质性斑块为林火迹地。火烧虽然是林火迹地形成的最直接原因,但其间接影响下造成的地表裸露而使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林火迹地的灾害程度则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因素。不同程度的火烧干扰,使得迹地内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植物恢复更新能力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火灾干扰程度 迹地情况 生态恢复情况
轻度地带 林冠存活,土壤有机质基本未受干扰,主要是草本层有所改变 生态恢复能力强
中度地带 林冠层被严重破坏,林下地被层中草本层基本被烧尽 生态恢复能力一般
重度地带 植被大部分死亡,土壤有机质几乎全部被烧掉 生态恢复能力差
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4分)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研究发现,重度火灾过后的森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4分)轻度地带的森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      现象。在对火灾过后的重度地带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生态工程,应用该工程需要遵循        (答出两点)的生态学基本原理。
(3)(4分)森林火灾会对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碳循环过程中的碳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研究发现,随着火灾干扰程度的增大,在演替恢复早期草本植物的固碳量会显著增大,出现这种结果主要的外界环境原因是                                                
                (答两点)。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
1.B [由题可知,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生产者是能自养的生物,弗兰克氏菌能固氮但不能自养,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沙棘又能为弗兰克氏菌提供营养物质,两者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在荒漠草原上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防止放牧过度,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
2.D [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影响田螺环境容纳量的外界环境因素有温度、食物、空间等,B错误;田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C错误;田螺通常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悬浮有机碎屑及幼嫩水生植物等,也会摄食底泥中的腐殖质和细菌,因此田螺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D正确。]
3.B [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具有六个营养级,A错误;蛇在该食物网中共占据3个营养级,如植物→老鼠→蛇→鹰食物链中蛇属于第三营养级,植物→植物性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蛇属于第四营养级,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蛇属于第五营养级;蛇与鹰可以共同捕食老鼠食虫鸟,鹰还可以捕食蛇,可见蛇与鹰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植物不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错误。]
4.B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物种之间同化量的比值,A错误;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题表中X=m-385,可见表中的X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m=4.75×108kJ/a;n=(12-4)×106=8×106kJ/a,可见题表中m和n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出,C错误;卷叶螟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来自其自身的遗体残骸和青蛙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
5.B [MCP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获得有机碳,并以微生物残体及有机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并稳定续埋在土壤中的过程,土壤中的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参与CO2的固定,该过程属于MCP过程,A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利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进行MCP,植物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碳被同化并不是全部转化成微生物的有机碳储存起来,因为微生物还需要进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同化的有机物,B错误;为了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来源和去向,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追踪,C正确;相较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残体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更低,因为冻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活动微弱,D正确。]
6.C [浮萍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声音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细菌一般是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C错误;以上现象说明环境因素变化会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7.C [据表中数据可知,在7年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表现为下降—回升—下降,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在7年间,该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B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在7年间,该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口环境压力较大,C错误;创立生态农业可提高该市的生态承载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可降低该市的生态足迹,两者均有利于降低该市的生态赤字,D正确。]
8.B [光照作为信息源,美国白蛾作为信息受体,A错误;据图可知,10~16 h/d范围内,较长时间光照如14~16 h/d美国白蛾的滞育率较低,即发育率较高,因此有利于美国白蛾的正常发育,B正确;由图可知,该实验中相较全光条件(24 h/d),全暗条件(0 h/d)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率较低,即发育率较高,C错误;该实验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9.C [新污染物如DDT难以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A正确;自然界中某些生物能够降解新污染物,是调节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抗生素在环境中对细菌变异起到选择作用,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改变,不是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C错误;微塑料污染区与未污染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0.D [羊粪、青贮饲料中的有机物需经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在不分解情况下可被非微生物的分解者利用,A错误;蕴含在羊粪中的能量包含在生产者的同化量中,其可用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B错误;生态农业通过多级利用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牧草、玉米、羊等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调节了种间关系,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D正确。]
11.D [土壤节肢动物种类繁多,有植食性、捕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不同的土壤节肢动物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土壤节肢动物个体较小,但是活动能力较强,常用的采集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放牧适量藏羊和牦牛可能是影响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放牧适量藏羊和单独放牧适量牦牛的杂食性群落多样性降低,腐食性群落多样性升高,故单独放牧适量藏羊和单独放牧适量牦牛不利于提高杂食性功能群的节肢动物类群数,而利于提高腐食性功能群的节肢动物类群数,D错误。]
12.D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变化,A正确;造礁珊瑚从环境中吸收碳酸钙并分泌形成沉淀,即能从海洋环境中获取无机物,造礁珊瑚分泌碳酸钙形成沉淀加快造礁,即参与非生物成分的形成,B正确;鹿角珊瑚在藻类过度繁殖时,会释放特殊气味物质,即传递化学信息,聚集共栖鱼类来吃掉这些海藻减少藻类数量,使得藻类数量相对稳定,C正确;苏眉鱼大量繁殖不会将海星捕食完,D错误。]
13.BC [三种藻类竞争资源和空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种藻的竞争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放螺且三种藻类共同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10×107个,甲藻单独培养的K值在题中无法获得,B错误;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甲、乙、丙藻和螺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在L玻璃缸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D正确。]
14.BCD [图中“ ”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13.5×105J·m-2·a-1,A正确;图中x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B错误;图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分解利用、散失,D错误。]
15.AC [由题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辅加动情雌鼠尿液对毒饵灭鼠效果的影响,其自变量为是否辅加动情雌鼠尿液,所以,实验组为辅加动情雌鼠尿液的有毒饵料,对照组应为不添加雌鼠尿液的有毒饵料,A正确;依据题干信息,该实例中雌鼠尿液作为化学信息,没有体现出对种间关系的影响,属于种群水平上的影响,B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动情雌鼠的尿液气味对雄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辅加雌鼠尿液能提高鼠死亡率,并降低其出生率,C正确;两组实验的灭鼠效果的差异应观察两组灭鼠效果的差值,故第2天时最显著,D错误。]
16.ACD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A正确;“上粮下藕”是指鱼塘种藕,在鱼塘旁边的台田种植作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盐碱地挖鱼塘养鱼,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物与环境为整体,能提高经济效益,B错误;把田间杂草加工成易消化的精饲料喂家禽,可提高家禽的同化量与摄入饲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C正确;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故该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17.(1)二、三 捕食和种间竞争 (2)蟹可以松土,捕食杂草、害虫,排泄物肥田等 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可行,既获得了绿色有机米、蟹,又减小环境污染
解析 (1)在水稻→中华绒螯蟹食物链中,中华绒螯蟹属于第二营养级,在水稻→害虫→中华绒螯蟹食物链中,中华绒螯蟹属于第三营养级,因此图中中华绒螯蟹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青虾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前者捕食后者,二者均可以以浮游植物为食。(2)稻—蟹综合养殖模式中加入中华绒螯蟹可以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有:蟹可以松土,捕食杂草、害虫,排泄物肥田等。在稻田中投入少量的虾苗、小杂鱼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组蟹和水稻的产量都比较高,既获得了绿色有机米、蟹,又减小环境污染,因此该模式可行。
18.(1)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干扰相对较小(或不伤害野生动物) (2)食物和栖息空间 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 草(或胡萝卜或红柳)→塔里木兔(或环颈雉)→亚洲野猫 (3)种间竞争 亚洲野猫与赤狐的生态位相似,在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活动可以减弱种间竞争 ①亚洲野猫作为荒漠顶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②亚洲野猫作为顶级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③亚洲野猫往往捕食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可以促进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④亚洲野猫作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解析 (1)相对于标记重捕法,布设红外相机和对野外捡到的粪便进行DNA物种鉴定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干扰相对较小(或不伤害野生动物),且可在较长时间内进行调查,监控的范围也比较广。(2)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荒漠与农田生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由题可知,亚洲野猫以塔里木兔、环颈雉等动物为食,塔里木兔、环颈雉等动物以胡萝卜、红柳等为食,食物链关系为草(或胡萝卜或红柳)→塔里木兔(或环颈雉)→亚洲野猫。(3)红外相机于不同时间段拍摄到亚洲野猫与赤狐先后在同一区域活动,说明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相互竞争生存空间,其活动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亚洲野猫与赤狐的生态位相似,在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活动可以减弱种间竞争。亚洲野猫作为荒漠顶级捕食者存在的生态学意义有:①亚洲野猫作为荒漠顶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②亚洲野猫作为顶级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③亚洲野猫往往捕食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可以促进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④亚洲野猫作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19.(1)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 记名计算法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b-e-g 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3)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减少空气污染和CO2的排放
解析 (1)河西绿洲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的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较大个体、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所以要调查盐渍化草甸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常采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不同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的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由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奶牛摄入的能量为b,其粪便中的能量为e+g,则奶牛的同化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b-(e+g)=b-e-g。奶牛同化量的去向是经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未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3)传统焚烧秸秆后进行草木灰回填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灰烬,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将农作物剩余物作为饲料饲养奶牛,奶牛粪便经发酵或养殖蝇蛆可产生沼肥回填农田并可提供清洁能源,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减少空气污染和CO2的排放,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次生 重度火灾过后的森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因此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2)分层 自生、整体 (3)CO2 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解析 (1)火灾过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自然林相比,重度火灾过后的森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因此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2)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若要借助生态工程对火灾过后的重度地带进行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生、协调、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如兼顾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情况下,可引入一些适宜在该地生长且有助于增加其生物多样性的物种。(3)碳循环过程中的碳主要是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随着火灾干扰程度的增大,乔木、灌木的优势不再,草本植物可获得足够的阳光和空间,火灾干扰还能烧掉部分植被和凋落物,使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无机盐增多,而且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生长快,故草本植物的固碳量会显著增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