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南堡
何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通过“联系实际,谈本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最早国家、标志、发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联系实际,谈本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辩论:“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充分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议一议:两次科技革命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认识科技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诞生。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电力的许多优点,很快取代蒸汽力,成为工厂机器生产的主要动力。第二,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汽车和飞机都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发明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加强了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由于教材仅从少数事例入手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提供的素材十分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材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教法上,学习本课新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相关旧知识。然后指出,这节课要学的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至今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教学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情景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引出课题(2分钟):
1.教师出示“瓦特和蒸汽机”的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板书本课课题。
二、目标出示明方向(1分钟):
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①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③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决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2、教师强调,学生识记目标中的关键词。
三、自主学习填一填(10分钟):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阅读教材P124-128内容,思考投影上的导读题,教师巡查指导;
2、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导读题中的关键词(重要的时间、人物、发明成果等),组长检查,教师引导学生展示,针对学生自学反馈出的问题,组间纠正点评,教师讲解。
3、学生归纳整理“我的问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师生交流。
四、问题探究议一议(17分钟):
探究一:请联系实际,谈一谈本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小提示:从通讯工具、电器产品、交通工具等方面谈对经济、生活质量、生产或生活方式、活动范围、交往方式、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等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谈二点或三点即可)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教师在各组间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
3、教师点评。
探究二:
辩一辩
甲: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应当积极的发展汽车工业。
乙: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问题,应当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谁说得有道理?
究竟应当怎么办?说明了什么道理?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教师在各组间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组代表在班上辩论展示;
3、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5分钟):
议一议:两次科技革命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提示:1、科技与经济、社会
2、科技、教育、人才
3、科学家与科技精神。任选一个角度谈也可。)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教师在各组间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组代表在班上展示;
3、教师点评。
六、课堂巩固,练一练(10分钟):
1、小结,比一比:教师出示归纳梳理的知识点,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分组比赛识记。
2、教师出示双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换检查,教师点评。
附教学素材:
回顾旧知识:
1、图中的人物是谁?
2、他的重大发明是什么?
3、这一重大发明把人类带入到什么时代?
4、以上发明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
事件中?
学生自主学习导读提纲:
第
1、开始的时间:
最早的国家:
二
2、主要标志:
次
3、这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时代。
工
4、重大科技成就:①与“电”有关的产品和交通工具:
业
②与“内燃机”有关的交通工具:
革
5、杰出的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
命
6、这次科技革命给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拓展延伸:议一议:
两次科技革命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提示:1、科技与经济、社会
2、科技、教育、人才
3、科学家与科技精神)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2、我们要重视科技、教育、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
称
蒸汽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
电力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首先发生国家
英国
美国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科技成就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轮船
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电灯等电车、汽车、飞机
双基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
)时代。
A蒸汽
B电气
C原子能
D计算机
2、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得到广泛应用的能源(
)
A石油
B电力
C煤炭
D水力
3、“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是(
)的名言。
A牛顿
B爱迪生
C西门子
D爱因斯坦
4、下列当今社会生活中与第二次科技革命无关的是
A电话拜年
B乘公交车上班
C电脑办公
D坐飞机旅游
5、第二次科技革命最显著的特征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C化学工业的建立
D信息手段的发明
6、分析题:
材料一: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汽船在河内试航成功。史蒂芬孙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因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被
称为“火车”。
材料二:1885年,本茨制成了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地上重要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回答:
1、汽船和火车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是以什么为动力?
2、汽车和飞机又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动力机械是什么?
3、从生产力角度讲,上述机械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