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6第二单元《群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原典——先秦诸子》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6第二单元《群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原典——先秦诸子》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6 群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原典——先秦诸子
(时间:40分钟 分值:37分)
主题解说 先秦时代战乱频仍,每一家的学说都是战乱中的一种尝试,尝试解释这个世界出现的问题,尝试开出自己的药方。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更大。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为中国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形成与生存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1.(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答案 CEG
解析 “凡天下祸篡怨恨”是句子的主语,因其比较长,其后可断开,即C处断开;“者”放在上句末尾,表判断,其后应断开,即E处断开;“也”表判断,其后应断开,即G处断开。
2.(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不相贼”的“贼”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的“因”与成语“因利乘便”的“因”意思相同。
C.“吾固愿见”的“固”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相同。
D.赤子,文中指初生的婴儿,后可指纯洁、善良的人,也喻指热爱祖国的人。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通过、经由/凭借、依靠。A项都是“残害、伤害”的意思。C项都是“本来”的意思。
3.(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B.墨子认为,应该用兼爱去改变当时社会,做到爱别人的国、家和人民就像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一样。
C.墨子认为,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施于政、士人不用它践于行罢了。
D.夷子第一次来见,因孟子生病没有见到,后来孟子以夷子的言行不一来表明他不赞同墨家的主张。
答案 C
解析 “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说法有误。材料一中的意思是“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以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
(2)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是一样的吗?
解析 (1)“执”,控制;“劫”,强迫;“敖”,同“傲”,傲视。(2)“信”,真;“亲”,爱;“赤子”,婴儿。
5.(3分)墨家和儒家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墨家认为要兼爱(爱无差等),儒家认为兼爱难以做到(爱有差等);②墨家主张薄葬,儒家认为墨家言行不一。
解析 ①结合材料一“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和材料二“之则以为爱无差等”“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可概括出:墨家认为要兼爱,爱无差等,儒家认为兼爱难以做到(爱有差等)。②结合材料二“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可概括出:墨家主张薄葬,儒家认为墨家言行不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若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墨子说:“是因为不相爱产生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缘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以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
材料二:
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会认为薄葬不对而认为薄葬不高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
徐子把这话转告给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便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是一样的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7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形成“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如今,面对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一些阻碍发展进程的势力提供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自由,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答案 B
解析 “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材料一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选项中“最”说法太过绝对。
7.(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B.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C.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答案 D
解析 “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材料一的表述是“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选项无中生有。
8.(3分)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C.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D.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答案 C
解析 先确定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C项“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支撑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不能支撑第一个分论点。
9.(4分)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例论证,举例《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②引用论证,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③比喻论证,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
10.(4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②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③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④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①结合材料二“首先是孝悌之道”可知,我们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②结合材料二“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③结合材料二“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分析可知,要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④结合材料二“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