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8第三单元《练透一点:叙事视角》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8第三单元《练透一点:叙事视角》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8 练透一点:叙事视角
(时间:40分钟 分值:35分)
练前微语 叙事视角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就是叙事者是站在怎样的位置上给观众讲故事。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故事面貌,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常见的叙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交叉视角以及特殊视角(如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和动物视角)。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但是,许多作者,甚至那些已有作品出版的作家,面对视角问题也经常一头雾水,一知半解。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是小说成功最需要的东西。
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在第一人称的下面还有两个选项:现在时和过去时。在第三人称的下面也有两个选项: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或许会想:“怎么把第二人称给落下了呢?”是的,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那么请记住这条建议:
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这似乎是你拓展自己文学风格的好办法。你知道这会减少你的作品出版的机会,而且大多数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但是,你还是决心要把它统统弄明白,然后再用它创作,看看效果如何。你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
全知型视角又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知道一切,全知全能,所以也被称为“万能视角”。叙事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或者叙事者可以腾空而起,然后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
这种全知的口吻可以评论世间百态,比如他可以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感慨;或者,作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超然物外。既然这个视野是万能视角,作者便可以灵活自如地把主观看法强加于人物,其主观程度可高可低。
如今,全知型叙事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对于某些风格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史诗性小说来说,这个视角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允许作者向读者灌输大篇幅的背景信息。但是,如果你不知节制地运用这个视角,那么你的小说就会变得拖沓冗长。对于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说,作者未必非得使用全知型视角。
有时候你在一个章节的开端也可以使用全知型视角,等写到后面再恢复原来的视角。我说的是下面的意思:
村民们早就知道舍伍德的密林是一个有点儿阴森恐怖的地方。里面可能躲藏着强盗,他们在那儿等待着没有警惕性的马车夫。从马厩到酒馆,这样的故事流传很广。小心,别被坏人抢劫了,说来说去,故事的主题就是让人们防患未然。
罗宾·洛士利站在那棵远近闻名的大橡树下,长弓在手。这种感觉很好,而且显得很强大。他心里想,我要把信送给约翰王子。
第一段给读者呈现出广阔的视野,随后又回到了视角人物身上。此后就一直停留在人物身上了。
注意,全知口吻的运用不能剑走偏锋,就是说你不能极端到画外音的程度,使用19世纪的那种风格。谁会在乎一个作者对于时代有什么看法?把视角交给人物就行了。
你可以把视角当作一架摄像机,它能够捕获观众可以看到的场景。下面这个片段摘自达希尔·哈米特的《马耳他之鹰》:
斯佩德一屁股坐进了转椅中,转了小半圈,对着她礼貌地微笑着。他笑不露齿,这让脸上的皱纹都拉长了。
埃菲·佩雷恩在打字机上轻敲键盘的啪啪声和换行的铃声从关着的门背后隐约传来,偶尔还能听到隔壁办公室里一台电动机器枯燥的震动声。在斯佩德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满是烟蒂的黄铜烟灰缸,里面一个被捻扁的烟屁股还在冒烟。
这是摄像机的视野。假如我们是在斯佩德的脑子里,那么他就不能看到自己脸上的皱纹拉长的情形。我们也无法捕捉到斯佩德的所思所想。注意,这里还描述了斯佩德办公桌上的香烟,仿佛镜头在逐渐移近被拍摄的对象。
最后一点,在有些文学类型——比如推理小说中,作者越是公然使用自己的声音,效果或许越好。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作者的声音就一览无遗。正如作者在这个五部曲之四《再见,谢谢所有鱼》的前言中所说:
在银河系西侧旋臂那个并不漂亮的末端,有一片未曾标明的漩涡星系,在其深处悬挂着一颗不被人注意的小小的黄色恒星。
距离这颗星球大约9 800万英里之外,有一颗更加无足轻重的蓝绿色行星围绕它旋转。在这个小行星上面,猿猴后裔的生命形态神奇而原始,他们仍然认为数字手表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
同样,乔·霍尔德曼的短篇科幻推理小说《海明威骗局》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对读者作了这样的开场白:
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佛罗里达最南端旅游区基维斯特的一家破败失修的酒吧,距今也没有多少年。这个酒吧并非海明威喝过酒的那个酒吧,也不是自称海明威曾在此喝酒的那家酒吧,因为那两家酒吧不仅非常奢华,而且游人如织。这家酒吧位于小镇上更加有趣的地方,是一个颇具古巴特色的所在。它既算不上窗明几净,也谈不上灯火辉煌,不过,这里却有冰镇啤酒和上佳的古巴咖啡。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低廉的价格和下里巴人的特色,这让学者与百无聊赖的游客走到了一起。
(摘编自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王著定译)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冲突与悬念的决定因素,因此,创作小说选择一个合理视角是至关重要的,不能等闲视之。
B.文章在前四段中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但这些第二人称与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你”不同,这些指读者,小说中指角色。
C.“万能视角”这一说法,意味着作者在小说中处于全知全能的位置,长篇史诗性小说应禁用这种视角。
D.把视角交给人物,这样会增强叙述的客观性;减少作者的主观评论,这样就会使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主题不够鲜明。
答案 D
解析 A项“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冲突与悬念的决定因素”错。根据原文“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可知,“决策之一”和“密切”是说“叙述视角”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很大,很重要,但不能说是“决定因素”。B项“这些指读者”错。根据原文“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可知,“你”指创作者,选项混淆对象。C项“长篇史诗性小说应禁用这种视角”错。根据原文“对于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说,作者未必非得使用全知型视角”可知,不是“禁用”而是“未必非得用”,选项曲解文意。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不建议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写小说,因为跟风的行为会导致小说出版机会减少。
B.一部小说作品所采用的视角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叙述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C.在小说中,作者如果大量使用画外音的叙述方法,就是运用全知视角的极端做法。
D.《海明威骗局》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与作者在其中“公然使用自己的声音”有关。
答案 A
解析 “因为跟风的行为会导致小说出版机会减少”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是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写小说会减少出版机会,而不是“跟风”行为导致出版机会减少。
3.(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对小说叙述视角进行简单分类之后,对全知型视角展开了细致的阐释论述。
B.文章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全知型视角进行分析,指出了其运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C.文章以《马耳他之鹰》中的片段为例,论证了全知型视角具有摄像机一样的功能。
D.文章多处引用不同小说中的片段,突出作用是充实了文章内容和增强了真实感。
答案 D
解析 “突出作用是……增强了真实感”错。引用小说片段,是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4.(4分)请结合文中的实例,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段给读者呈现出广阔的视野”,第一段描写密林的环境、人物、地点,以全知视角交代故事背景,给读者呈现出广阔的视野。
②“随后又回到了视角人物身上”,第二段从第一段的全知视角回到了视角人物罗宾·洛士利身上,转换了不同的叙述视角。
解析 画线句子“第一段给读者呈现出广阔的视野,随后又回到了视角人物身上”意思是视角发生了变化:小说第一段写“密林是一个有点儿阴森恐怖的地方。里面可能躲藏着强盗,他们在那儿等待着没有警惕性的马车夫。从马厩到酒馆,这样的故事流传很广”,以全知视角写环境、人物、地点,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交代故事背景,给读者呈现出广阔的视野;然后写“罗宾·洛士利站在那棵远近闻名的大橡树下,长弓在手。这种感觉很好,而且显得很强大。他心里想,我要把信送给约翰王子”,第二段从第一段的全知视角回到了视角人物身上,变成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5.(6分)请结合文本,对下面三则事例中的人称视角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①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②他就想得很多,而且还继续琢磨罪过这个问题。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海明威《老人与海》
③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段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来叙述自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比较真实可信。
②本段属于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者“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描写老人的各种想法,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自由灵活地展现人物。
③本段采用有限的人物视角,这个视角像一架摄像机,“那种人”“他们”“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能够捕获观众可以看到的场景;而且“她”的想法其实是公然使用作者的声音,效果更好。
解析 文本把视角分为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分为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①“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以“我”的口吻来写心理感受,属于第一人称视角。②本段几乎写的都是“他”的内心独白,所以属于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者“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描写老人的各种想法;中间“他”与自己对话,称自己为“你”也是“他”的心理描写,随心所欲,自由灵活。③本段既写自己的想法,又写他人,是把视角交给人物,摄像机的视野能够捕获观众可以看到的场景;同时以“她”的想法公然使用作者自己的声音,表达对“他们”的评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中蕴含了丰富的含意,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了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C.作品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 A
解析 B项“并对未来充满信心”错,此处体现的是老人对家乡的喜爱。 C项“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错,应该是“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危担忧”。 D项“冷漠旁观的‘我’”错。小说并未表现“我”的冷漠旁观,相反,“我”对老人的遭遇持同情的态度。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能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木然”“不再是对着我讲了”等语言意蕴丰富,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或许是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听天由命不再逃亡。
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答案 D
解析 “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而是通过人们撤退的场景来侧面反映战争。
8.(4分)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②“我”是老人故事的见证者,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展现了老人的形象,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我”一边与老人交流,一边密切关注敌军的推进情况,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与老人对家中动物的关心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主旨。
解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的就是次要人物“我”的重要作用。一般可从结构、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主旨及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全文来看,文中写的一切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我”贯穿了始终,因此“我”是线索,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虽是次要人物,但“我”是老人故事的见证者,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来展现老人的命运,这种限知视角也让故事显得更真实可信。从人物关系来看,“我”与老人形成对比,“我”关注敌军的推进情况,而老人关心的是家中的动物,这样的对比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主旨。
9.(6分)海明威小说中巧妙使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把丰富重要的信息隐藏在简洁的语言里。请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尘土”这一意象隐藏了哪些丰富而重要的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尘土隐喻着漂泊:战争中的人们如飞扬的尘土,居无定所、漂泊无定。②尘土隐喻着地位:战争中如老人一般的逃难者命若微尘,被践踏。③尘土隐喻着死亡:战争中“老人”们归于尘土的不幸与死亡的宿命。
解析 首先,尘土的本义是细小的灰土,“尘土”是居无定所的,故它在文中隐喻着漂泊,像文中的“老人”这一类人的生活在战争中是得不到保障的,战争中的人们如飞扬的尘土,居无定所、漂泊无定。其次,“尘土”也可以理解成很卑微的人物,他们地位卑微,根据文中“衣服上尽是尘土”“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等可知,战争中如“老人”一般的逃难者的生命犹如尘土,时时刻刻都在被践踏。最后,因为“尘土”具有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特点,故“尘土”在文中也隐喻着死亡,“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暗示战争中“老人”们最终将会归于尘土的不幸与死亡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