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9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9第三单元《群文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9 群文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时间:40分钟 分值:32分)
主题解说 魔幻现实小说是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现实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径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战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后文情节展开更合理。
B.小孩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照应了前文他“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滑稽的画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
答案 C
解析 “这幅滑稽的画面……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错。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并没有“讽刺”。
2.(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仅采用了排比一种修辞,就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
C.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
D.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例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情节虽然细致入微,但对于后文故事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C
解析 A项“仅采用了排比一种修辞”说法有误。“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等还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理解有误。本文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先后从马可瓦多、小米开尔和阿斯托弗等人的视角展开。D项“但对于后文故事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说法有误。正是因为阿斯托弗没戴眼镜,才有了后面他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可见这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是至关重要的。
3.(4分)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后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一家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解析 从“寒冷”对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4.(6分)卡尔维诺说“童话既有现实的力量,又能把它完全释放于幻想世界”,《高速公路上的森林》这篇“童话小说”是如何体现“荒诞中蕴藏着真实”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荒诞: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作森林,而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招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这些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一个连树和广告招牌都分不清的小孩,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2)真实: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招牌当成森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后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埋下伏笔。③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文本一: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扎西达娃
现在很少能听见那首唱得很迟钝、纯朴的秘鲁民歌《山鹰》。我在自己的录音带里保存了下来。每次播放出来,我眼前便看见高原的山谷,乱石缝里窜出的羊群,山脚下被分割成小块的田地,稀疏的庄稼,溪头边的水磨房,石头砌成的低矮的农舍,负重的山民,系在牛颈上的铜铃,寂寞的小旋风,耀眼的阳光。
不管现代的物质文明怎样①迫使人们从传统的观念意识中解放出来,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自身总还残留着某种古老的表达方式: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村长与我交谈时,嘴里不时抽着冷气,用舌头弹出“罗罗”的谦卑的应声。人们有事相求时,照样竖起拇指摇晃着,一连吐出七八个“咕叽咕叽”的哀求。一些老人们对待远方的城里人,仍旧脱下帽子捧在怀中站至一旁表示真诚的敬意。虽然多年前国家早已统一了计量法,这里的人们表示长度时还是伸直一条胳膊,另一只手掌横砍在胳膊的手腕、小臂、肘部直到肩膀上。
扎妥·桑杰达普躺在床上,他进入幻觉状态,跟眼前看不见的什么人在说话:“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他说。
扎妥·桑杰达普闭上眼,断断续续回忆起当前那两个年轻人来到帕布乃冈山区的事,他讲起那两个人告诉他一路上的经历。我听出扎妥是在背诵我虚构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我给谁都没有看过,写完锁进了箱里。他几乎是在逐字逐句地背诵,地点是一路上直到帕布乃冈一个叫甲的村庄,时间是1984年,人物一男一女。这篇小说没给别人看的原因就是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主人公要去什么地方。
最后,其他人进屋来围在他身边,他眼睛半睁,渐渐进入了失去知觉和思想的状态。
有人开始准备后事了。扎妥将被火葬,我知道有人想拾到他的舍利作为永久的收藏和纪念。
我决定回到帕布乃冈,翻过喀隆雪山,去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我的主人公。
等我从一个黎明醒来,发现自己睡在一块高大无比的红色巨石下面。我是在一个呈放射型向前延伸的数不清沟壑的汇聚点上。我急忙攀上眼前一面乱石突出的沟壁,探头一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我已经到了掌纹地。数不清的黑沟像魔爪一样四处伸展,沟壑像是干旱千百年所形成的无法弥合的龟裂地缝,有的沟深不见底。竟然找不到一棵树,一根草。一片蛮荒。
不一会儿,一两公里外的前面出现了一个黑点。等我看清时,惊讶得站住了:“是婛!这是我万万没预料到的。”
“塔贝要死了。”她哭哭啼啼走过来说。
婛把我带到她身边的沟底下。塔贝躺在地上,他脸色苍白,憔悴,沉重地呼吸着。
“他腰上的伤很严重,需要不停地喝水。”婛在我耳边低语。
“他一直想知道那是什么。”婛指着我身后,我回过头,从沟底往回望去,这是一条笔直的深沟,一直可见到头,前面那座红色巨石正是我昨晚过夜的地方。现在才看清,红色的心脏上刻着一个雪白的“弓”。站在红石下仰起头是无法看见的。据我所知,要么,就是此地是神灵鬼怪出没的地方,要么,这里曾埋葬过一位伟人的英灵。
我俯在塔贝耳边,轻声细语地用各种他似乎能理解的道理说服他,使他相信他要寻找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就像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
晚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让他放弃多少年形成的信仰是不可能了。他翻了个身,将脑袋贴在地面,耳朵贴紧冰凉潮湿的地面。“你听!听!”
好半天,我只听见自己心律跳动中出现的一点微弱的杂音。
“扶我上去!我要到上面去!”塔贝坐起身,挥舞着手喊道。
我只得扶起他。婛先爬到沟上面,我在下面托住塔贝,他身体居然很沉。我扛着他,一手小心护着他的腰,另一只手扭住锋利突出的岩石块,一点点把他往上托。②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升起,东边辉映着一派耀眼的光芒。他贪婪地吸了一口早晨的空气,眼睛警觉地四处搜寻,想要发现什么。
“它说的是什么,我听不懂,快告诉我,你一定听懂了,求求你。”他转过身匍匐在我脚下。
我耳朵里接收的信号比我早几分钟,随后我和婛都听见了一种从天上传来的非常真实的声音。
“是寺庙屋顶的铜铃声。”婛喊道。
“是教堂的钟声。”我纠正道。
“山崩了,好吓人。”婛说。
“不,这是气势庞大的鼓号乐和千万人的合唱。”我再次纠正道。婛困惑地看我一眼。
“神开始说话了。”塔贝严肃地说。
这次我没敢纠正。是一个男人用英语从扩音器里传来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告诉他,这是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电视和广播正通过太空向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报送着这一盛会的实况。我终于获得了时间感。③手表上的指针和日历全停止了,整个显出的数字告诉我:现在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七月北京时间二十九日上午七时三十分。
“这不是神的启示,是人向世界挑战的钟声、号声,还有合唱声,我的孩子。”我只能对他这样讲。
不知他听见没有,或者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好像很冷似的蜷缩起身子,闭上眼,跟睡着了一样。
我放下塔贝,跪在他身边,为他整理着破烂的衣衫,将他的身体摆成一个弓形,这使我感到很内疚。是我害了他,也许,这以前我曾不止一次地将我其他的主人公引向死亡的路。是该好好内省一番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婛可怜巴巴地说。
“你不会死。婛,你已经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我会慢慢地把你塑造成一个新人的。”我仰面望着她说,我从她纯真的神情中看见了她的希望。
她腰间的皮绳在我鼻子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地往下数:“五……八……二十五……五十七……九十六……”
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吻合。
这时候,太阳以它气度雍容的仪态冉冉升起,把天空和大地辉映得黄金一般灿烂。
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
文本二:
百年孤独(节选)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这发现本出于偶然。他属于第一批病人,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一天他在寻找用来捶打金属箔片的小铁砧时,却想不起它的名称。父亲告诉他:“砧子。”奥雷里亚诺把名称写在纸上,用树胶贴在小铁砧底部:砧子。这样,他相信今后就不会再忘记。当时他还没想到这便是失忆开始的症状,因为那东西的名称本不好记。没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器物都叫不出名来。于是他依次注明,这样只需看一下标签就可以辨认。当父亲不安地告诉他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都已消失时,奥雷里亚诺向他传授了这一方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随着对失忆各种可能症状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意识到终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即使能通过标签认出每样事物,仍会记不起它的功用。于是他又逐一详加解释。奶牛颈后所挂的名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5.(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依然说着古老的话语、用着古老的计量方式,说明他们依然还生活在封闭的原始社会,意在表现他们蒙昧未脱的生活方式。
B.扎妥·桑杰达普临终前还在背诵“我”的作品,特别是“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这表现了得道高僧对于作品有独到的理解。
C.“我”、婛和塔贝对于声音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是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虚拟空间与现实巧妙结合的体现,以具体的奥运会开幕式表现了外来文化对于原始封闭思想的冲击。
D.奥雷里亚诺想不起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时,发明了“注明”的方法,这很好地解决了“遗忘”的问题,是实用的,具有长效性。
答案 D
解析 “奥雷里亚诺”“这很好地解决了‘遗忘’的问题,是实用的,具有长效性”说法有误。首先回忆不起自己童年最深刻记忆的是奥雷里亚诺的父亲,而不是他自己;其次根据文本二“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可知,这个方法并不具有长效性。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文字、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的“迫使”,说明了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对现代思想的抗拒,他们拒绝一切新的元素,维持这古老的生活方式,哪怕有农业博士当村长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B.②句的景物描写,暗示“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不能放下信仰的塔贝即将死去,同时又表现了“我”即将带着婛找到新的出路。
C.文本一有多处前后呼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说主题,如③句“时间停止”与文末的“时间又从头算起”,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让“我”能够在现实与魔幻中自由穿梭,能更好地表现“我”的主张。
答案 A
解析 “说明了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对现代思想的抗拒,他们拒绝一切新的元素……哪怕有农业博士当村长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说法有误。文本一只是表现出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原始的环境中,并不能体现他们对现代思想的抗拒,文本一也没有说明农业博士的村长能不能改变现实的问题。
7.(4分)文本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听见秘鲁民歌《山鹰》后想象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故事氛围,奠定基调:开头描写作者想象中的原始、自然、优美的高原景象,渲染了静谧、悠远、古老、神秘的氛围,为故事奠定基调。
(2)引出下文:秘鲁与西藏一样同为原始高原山地,以秘鲁民歌《山鹰》及其引发的自然环境想象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入对下文帕布乃冈山区的描写,引出下文的故事。
解析 (1)播放秘鲁民歌《山鹰》时,“我眼前便看见高原的山谷,乱石缝里窜出的羊群,山脚下被分割成小块的田地,稀疏的庄稼,溪头边的水磨房,石头砌成的低矮的农舍,负重的山民,系在牛颈上的铜铃,寂寞的小旋风,耀眼的阳光”,这是“我”听歌时脑海里想象出来的高原神秘、原始、古朴的风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为全文奠定了静谧、悠远、神秘的基调。
(2)秘鲁民歌《山鹰》所描述的意境应该和下文帕布乃冈山区的地形、地貌非常相似,利于作者把故事架构在自己熟悉的西藏高原山区,即文本一开头作者描绘听见秘鲁民歌《山鹰》后所想象的意境,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主体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中去。
8.(6分)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扎西达娃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请从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入手,简单分析两则文本的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都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扎妥和塔贝的死象征了封闭的乌托邦世界的幻灭,结尾时间感和距离感的获得则象征对开放的、现实的世界的追寻,“我”承诺给予婛“新生”则象征人的灵魂从封闭的迷宫走向新生;马尔克斯则用“失眠”与“失忆”象征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遗忘。
(2)都将幻想与现实相互糅合:文本一写到扎妥临终精神恍惚时说的故事与“我”从未给人阅读的小说内容不谋而合以及“我”真的在“掌纹地”找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文本二则将“失忆症”渗透到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用夸张手法扩大“失忆症”的症状影响,产生一种超现实的阅读体验。
(3)两则文本都表达了作者对古老民族历史的追念与寻找,透露出不同民族文化相遇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入侵”所产生的复杂体验:文本一第二段对帕布乃冈山区生活场景的描写、结尾三人听见的不同声音以及文本二在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中镇上的“失忆症”逐步加重都可以体现。
解析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手法方面主要是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及神秘色彩,梦幻与现实的交织。情感表达或主旨方面主要是传统文化(宗教民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表现手法方面:象征手法的运用。文本一中,扎妥·桑杰达普充满巫术、宗教色彩的死和“我”作品中的人物塔贝的死,象征了封闭的乌托邦世界最终走向灭亡,不复存在。“你不会死。婛,你已经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我会慢慢地把你塑造成一个新人的”则象征着摆脱封闭的境地,走向开放自由,获取新生。文本二中,马尔克斯则通过马孔多居民的失眠与失忆隐喻民族对历史的遗忘。
除了象征手法外,文本一中扎妥·桑杰达普弥留之际的念词与“我”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高度契合,充满着梦幻与现实的色彩。文本二中,马孔多居民的集体失忆是虚拟的,但是“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等极具日常生活的气息,又是现实。正是这种梦幻与现实的结合,给读者一种似真似幻、新奇的阅读体验。
情感表达方面: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表现了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的矛盾心态。既希望保留、保持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风物、文化遗产,又渴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文明的气息。文本一中,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村长与“我”交谈时,嘴里不时抽着冷气,用舌头弹出“罗罗”的谦卑的应声,就是这一矛盾心理的典型表现。他既是现代文明下的高学历者,但又只是高原山区的一个村长,说话还自带地方特色。文本二中,马孔多居民用标明法与失忆斗争,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永久有效的,“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等语句流露出对传统的逐渐消失的感伤情绪。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