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10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10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周测10 逻辑的力量
(时间:40分钟 分值:3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逻辑原理的应用是超越时间和国界的。因此,逻辑学是最有用的学问之一。好的推理具有A(      )的价值,并为各个研究领域所推崇。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是有一些已为人知的标准的。
但有观点认为,逻辑学有时被认为是失于抽象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她的手必须触碰现实生活,处理社会和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而逻辑学研究的原理并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因此逻辑学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无关的、B(      )的智力游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逻辑学家确实不解决科学或道德领域的具体问题。抽象性是逻辑原理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结果。处理具体问题时,得到满意方案所用到的论证必须是好的和逻辑上可靠的论证。逻辑学确实是抽象的,因为它研究的是脱离于具体事物对象的推理标准。逻辑学必须是抽象的,因为只有高度抽象的逻辑原理才能保有我们所崇尚和珍视的普遍性。说逻辑学是抽象的,并不意味着逻辑学不涉及任何实际问题。逻辑学确实是抽象的,因为它处理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这也正是逻辑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1.(2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A不可估量 B无足轻重
解析 A处,结合语境“最有用的学问之一”“为各个研究领域所推崇”可知,逻辑学有很大的价值,可填“不可估量”。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通常用来强调某个事物的价值、影响、后果等非常巨大,超出了一般的预测和评估范围。B处,语境中“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与日常生活无关”“游戏”这三个属性说明逻辑学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故可填“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地位、作用、价值等比较微小,对整体局势、结果等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2.(3分)文中第二段用“她的手”将“逻辑学”拟人化,请以“逻辑学”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逻辑学如一盏明灯,在思维的迷雾中为人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3.(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如果一门学问是有用的 ②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解析 第①处,结合语境“那么……”可知,此处表假设,可以用“如果”引出语句;再结合“她的手必须触碰现实生活,处理社会和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可推知,此处谈论关于作用的问题,可填“如果一门学问是有用的”。第②处,上一段主要讲的是有些人持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学具有抽象性特点,无法直接接触、解决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并认为其于人类社会无益;而第三段中“得到满意方案所用到的论证必须是好的和逻辑上可靠的论证”“并不意味着逻辑学不涉及任何实际问题”意在强调逻辑学的抽象性原则于人类社会是有极大作用的,可见第三段内容是对第二段观点的反驳;此处位于段首,可总述观点,即“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4. (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失于抽象”,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失于抽象”在这个语境中符合逻辑。①从语言习惯上说,逻辑学的抽象性是其特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显得不够紧密,这种表述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感受和思维逻辑。②从文章内容的连贯性来看,“失于抽象”的表述引出了对逻辑学被误解为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误观点的反驳,起到了引发讨论和推动论述的作用。为后文阐述逻辑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做了铺垫。
解析 “失于抽象”在这个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和表达价值。一方面,从语言习惯上说,“失于”可理解为在某方面存在不足或欠缺之处。逻辑学的抽象性本身是其特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显得不够紧密,从而认为其“失于”不够具体、实用等,这种表述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感受和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从文章内容的连贯性来看,“失于抽象”表达了一种对逻辑学特性的负面评价倾向,该论述引出后文内容“逻辑学研究的原理并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起到了引发讨论和推动论述的作用。后文“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它处理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这也正是逻辑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强调了逻辑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以该词语为后文做了铺垫。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4分)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5.(4分)归纳法是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请简要说明本文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并分析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等具体的事例,归纳出认识的两个过程。这种归纳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
解析 第一段用了战争领导者的经验积累的例子,第二段用了一些同志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的例子,归纳出认识的两个过程:“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效果:这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利于发现事物规律,使人容易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讓”,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中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记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暴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都引自《周礼》,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
7.(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答案 A
解析 “积极意义”以偏概全。根据“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可知,第三段清代的例证说明揖拜之礼不乏消极意义。
8.(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答案 D
解析 第五段观点: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A项诗句说明揖让之礼的民俗化有助于社会稳定。B项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C项行为体现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D项由“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可知,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的观点。
9.(3分)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虚拟 论敌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A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祗揖”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
B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
C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握手礼存在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具有显著优势
D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B.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D.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答案 B
解析 B项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封建’的写照”。
10.(6分)请运用本文观点并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
[示例]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1)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2)2024年2月2日小年之际,庆云县邀请外国留学生体验庆云过大年活动。留学生体验穿汉服、乘马车等活动,感受浓浓年味和当地节日文化特色。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
(2)外国留学生身着汉服,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解析 分析例句“阐释”,先明确对象“李白”,再写出诗句中的礼节“揖清芬”,最后阐释出揖礼的意义,即“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1)“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说明叉手礼成了当时社交的常用礼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依据例句结构进行阐释即可。
(2)结合原文“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可知,“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