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12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二)》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12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二)》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2 综合检测卷(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人用时钟观察时间,古人也有“时钟”:以天空为钟面,以日月为指针,月往日来,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的流动。《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先民造字,通过太阳的方位、月相的盈亏,转喻循环往复的时间。
时间字取象于日和月。一天之内的时间字,我们可以看到日月交错的印记。以“夙” 字为例来看,本义是“早”,甲骨文作(见图1),上边是月亮,下边是张开的双手,以残月未尽就开始劳作表示时间早。成语“夙兴夜寐”说的就是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图1       图2
一月之内的时间字,主要取象于“月”。“朔”是初一,月亮复苏;“朏”是初三,新月生辉;“望”是月圆之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月盈则亏,“望日”之后,月光渐次暗淡。到了最后一天,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叫“晦”。由“晦”而“朔”,就进入了下一个月缺月圆的循环,中间仅一日之隔,因此“晦”“朔”连用,表示时间短。《庄子》中“朝菌不知晦朔”,说的就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生命连一天都无法跨越。
一日之内,日升日落;一月之内,月圆月缺;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人们以日月的空间变化为参照,创造了一系列表示时间的字。
时间字取象于农事和物候。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农耕与时间协同的智慧结晶。先民为时间造字,也把农耕生活和物候变化封存在字形当中。
一年之内的时间字,主要是“春”“夏”“秋”“冬”和“年”。人们能将连续的时间划分出时节,来源于物候的变化和农时的节奏,因此,与时节有关的字取象于物候和农事。
以“年”字为例,甲骨文作(见图2),从“禾”从“人”,以人负载谷物表示收成。谷物一年收获一次,收获是一个农事周期节点,因此“年”由“收成”义引申指“一年时间”。尽管“年”不是为“一年时间”义造的专字,但也可从词义发展看出时间义与农业生产的关联。今天的“年”还有另外一个时间义,就是春节,中国人把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叫“过年”,也和农业社会庆祝谷物收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有关。
时间无形,所有时间字,都取象于有形的空间,在词义发展中,有大量时空关联,许多古文字形体,就是对时间空间化的具象化表现和中国式表达。
(摘编自齐元涛《汉字中的时空观念》)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而持续。这个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能够从未间断?从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汉字可以窥见一斑。汉字是以记录汉语为主并具有多种功能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表意文字体系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汉字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一直使用至今。
汉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地大物博,民族语言有很多种,统一的文字构筑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基础。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保证了政令的传达和思想文化的统一;秦朝之后,汉字又经历了漫长的字体演变,虽然朝代更替,但作为通用文字的传统再未动摇;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汉语确立为官方语言,要求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不是单纯的人种血缘的融合,而是文化认同的实体,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不论是罗马帝国还是查理曼帝国,一旦分裂为使用更小的表音文字系统的民族国家,就很难再统一为一个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则不同,在这片大地上,朝代有更迭、政权有更替,但是文字一致、文化相通,分久必合,永远是统一战胜分裂,这种特性与汉字的超语言功能密切相关。汉字不是通过直接表达语音的编码方式记录语言,而是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多种编码形式记录汉语,这样就使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可以准确记录语言,汉字可以记录各个时代的口语,可以形成书面语,使语言更加严谨;另一方面,汉字可以超越方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论读什么音,其意义不仅历史连续,而且社会共知。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依靠文字记录、典籍保存。比如,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祭祀、打猎、战役、农业、问病和天气等;金文记录了周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纵观世界文明史,在许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政权一旦由外族统治者取代,文字记录的语音语义大都发生彻底变化,当然不会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然而在中国,前朝灭亡,后朝仍然使用同一个文字系统,递传几朝依旧是同一个文字系统,前后识读没有障碍,因而数千年来文明历史记载从无间断,各种文献丰富多样、传承有序。
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很多汉字本身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透过这些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先人的生活乃至其时的心理状态。因此,中国人历来对文字怀有敬畏之情,一方面体现为汉字演变中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体现为后代对前代文献、书法的保存和传承。
汉字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我们读唐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只能是线性读出两句诗来,如果书写成: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另外一种非线性结构:门对窗、泊对含、东对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种对仗是非线性的视觉结构。诗不仅是读的,也是看的。汉字在一次次字体演变中不断焕发生机,成为所有古老的自源文字中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字系统,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汉字体系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摘编自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可以看出,先民注意到日月变化与时间的密切关联,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感知时间变化。
B.材料一中“朔”“朏”“望”“晦”等字,对应月相的不同阶段以及这些阶段所代表的时间意义,体现出月相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C.材料二中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等例子,论证了汉字在构筑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中的基础作用。
D.材料二中用诗句的不同排列方式,说明线性读出诗句能感受其韵律美,而非线性结构体现词性对应,更能彰显汉字的独特神韵。
答案 D
解析 “说明线性读出诗句能感受其韵律美”无中生有;“更能彰显”错,材料二列举不同排列方式没有比较之意,两种排列方式都说明汉字具有独特神韵。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物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汉字的词义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日月变化和农事物候展开。
B.许多古文字形体是对时间空间化的具象化表现,这得益于古人对事物变化的细致观察,体现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
C.材料二运用“定海神针”一词,有意强调汉字体系的稳定性,突出其在传承中华文化和维系中华文化根脉中的重要作用。
D.从图3“众”字的构形可以看出,“众”字由多个人和太阳构成,会意多人在烈日下劳作,由此产生许多人的含义。
答案 A
解析 “汉字的词义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日月变化和农事物候展开”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在词义发展中,有大量时空关联……”可知,汉字的词义发展较为宽泛,某些时间字的创造及词义与日月变化和农事物候有关联,但不是所有的词义都由此而来。
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甲骨文等古文字形体具体实例的展示,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古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和表达方式。
B.材料二将西方国家与中华文明在朝代更迭后文字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汉字具有表意且更在于表音的独特优势。
C.材料使用“中国式表达”“源远流长”“凝聚力”“传承有序”等大量词汇,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D.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结构,前者以古人观察时间切入,以时间字空间化表达的观点作结;后者以汉字延续性切入,以对汉字重要地位的评价作结。
答案 B
解析 “突出了汉字具有表意且更在于表音的独特优势”错。根据材料二“汉字不是通过直接表达语音的编码方式记录语言,而是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多种编码形式记录汉语”可知,此说法有误。
4.(4分)材料二中说“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请从材料一中找出相关依据,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时间字取象于日和月,如从“夙”字可以看出以残月未尽就开始劳作的生活状态。②时间字取象于农事和物候,先民为时间造字,也把农耕生活和物候变化封存在字形当中。如“年”字表示收成、收获,反映了人们庆祝谷物收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
解析 题目理解:材料二中说“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指的是“很多汉字本身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透过这些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先人的生活乃至其时的心理状态”。答案组织方法:造字路径+反映出的先人的生活乃至其时的心理状态。
5.(6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请结合材料,从汉字延续性的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具备这一特性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汉字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先民造字源远流长,取象于对生活的观察,体现着民众的智慧。②汉字具有表意性与稳定性。这种特性使得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和语音的障碍,能够准确记录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化和历史。③汉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石。汉字促进了政令的传达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工具。④汉字具有艺术性与审美价值。汉字独特的结构、笔画和布局构成了丰富的审美元素,使得汉字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焕发生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的自白
顾 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见,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地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地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表达了“处世需要机变”的主题。
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答案 C
解析 “也表达了‘处世需要机变’的主题”错。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但实质上表现了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也表达了‘处世需要机变’的主题”的说法,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了文章的创作意图。
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子路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本文所描绘的子路形象与此一致。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了双关手法。
C.在对待叶公的态度上,孔子和子路不一样,他欣赏叶公,是出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同情。
D.《论语·宪问》中,晨门曾经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评价孔子,这句话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篇小说中孔子的形象。
答案 D
解析 A项“本文所描绘的子路形象与此一致”错。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但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项“写法一样,都运用了双关手法”错。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不是双关。C项“他欣赏叶公”错。根据原文“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可知,孔子并不欣赏叶公,孔子只是能同情地理解叶公对真龙的恐惧。
8.(4分)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解析 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整合。
9.(6分)怎么理解“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孔子自况,表明自己为推行道,乐而忘忧、矢志不渝的品质。②孔子自勉,虽然处境艰难,日渐衰老,颠沛流离,仍然相信其道必然会推行,要勇往直前。③教育弟子。即使情况如此艰难,也要奉道直行,以道为乐,奋斗不息。(扣合前文孔子希望弟子完成自己的志业的情节)
解析 这是孔子对子路描述自己生活态度的一段话。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事业追求的执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这也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内容,即使情况如此艰难,也要奉道直行,以道为乐,奋斗不息。体现了孔子即使在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形象。这种精神状态不仅激励了他的弟子们,也成了后世儒家学者学习的典范。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中》)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兼爱》)
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
答案 CDF
解析 “劝其赏”“畏其罚”动宾结构对称,故分别在其后即C、D两处断开;“为”是谓语,“相率”是“为”的状语,第一个“贤者”是宾语,故在F处断开。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介词,相当于“于”,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相同。
B.党,偏袒、偏私,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党”意义不同。
C.焉,表反问,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意义相同。
D.恶,何、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意义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义相同”错。于是/表反问,哪里、怎么。B项偏袒、偏私/亲族。D项何、怎么/厌恶、讨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人尊贤而任能,对于选拔上来的贤人给予高官富贵,对于无能之人则免去其职位,由此,竞相为贤之风日起。
B.贤者治理城邑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
C.墨子在论证上追求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和结构清晰,表达观点时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D.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答案 D
解析 “材料二第二段从反面立意”错。材料二第二段是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都能兼相爱,那么各种乱象就不会出现,天下就会大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贤明的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诉讼案件,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安定而刑法严正。
(2)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偷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伤害别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解析 (1)“蚤”,同“早”;“晏”,晚、迟;“狱”,诉讼案件;“治”,安定、太平。(2)“视”,看待、对待;“贼”,伤害;“亡”,同“无”,没有。
14.(5分)墨子在《尚贤》中对“贤者”的行为作了具体阐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国:早朝晚退,察听案件,处理政务。
②治官: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充实官家府库。
③治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收聚豆粟。
解析 ①从“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来看,“蚤朝晏退”体现了贤者在治理国家时的勤勉态度,早早地开始上朝处理政务,很晚才退朝休息,而且认真履行“听狱治政”的职责,也就是用心去审理案件、打理政务,通过这样的行为使国家治理有序,这是贤者在治国层面的重要表现。
②“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描述了贤者作为长官时的作为。“夜寝夙兴”展现出其勤奋,他们不辞辛劳地晚睡早起,致力于征收关市、山林、川泽这些地方的税利,目的在于充实官府的财政,进而保障官府有充足的财物,凸显了贤者在管理官府事务方面的用心和尽责。
③“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体现了贤者治理邑里时的表现。“蚤出莫入”表明他们整日忙碌,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带领民众去耕种、种植,积极地积聚粮食,最终达成粮食充足的良好效果,反映出贤者在基层治理中对保障民生、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都希望永久保持太平而不混乱,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从何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回答说: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借此道理推及,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袒父兄,不偏护富贵的人,不宠爱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贤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贤的人少,这便叫进贤。之后圣明的君王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邑的,就让他治县邑。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府、邑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明的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诉讼案件,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安定而刑法严正。贤能的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能的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收聚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有治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
所以古代圣王以审慎的态度、以崇尚贤能任用贤才作为为政的原则,并且取法于天。即使是上天,也不区分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人就推举并崇尚他,不肖之人就抑制并废除他。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泛若耶溪[注]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 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全诗的主旨,写诗人跟随伴侣,去隐居之地,不与世事。
B.三、四句中“晚”字点明泛舟时间,“花”字切合题目中的“春”字,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舟行所至另一新境,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D.“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喧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答案 A
解析 “诗人跟随伴侣”错。“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中,“偶”即“遇”,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并非“跟随伴侣”之意。
16.(6分)有人说所写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惚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动势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静为动。“花路入溪口”,一个“入”字,写出了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②移步换景。诗人借风乘船,船行景变,入溪口,转西壑,隔山仰望南斗星。③反客为主。诗人以船为参照物,通过“林月低向后”的描绘,来突出船的移动,使诗句充满灵性,富含生活趣味。④比拟。“潭烟飞溶溶”中,一个“飞”字,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雾气升腾飘逸的景状。
解析 由题干可知,需要先找到写景的内容,然后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跳动的画面的。
①诗歌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诗人借风乘船,以春江、月夜、花路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是“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入”意为“荡入、进入”,行舟荡入溪口好似晚风有意相送,将晚风拟人化,同时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悠闲而适意。
②“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的意思是“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从“入溪口”到“转西壑”再到“隔山望”,“入”“转”与“望”移步换景,直接写出了行程的变化。
③“林月低向后”的意思是“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本是船在行驶,而此处却说“林月”“向后”,反客为主,以月之“向后”来展现船之“向前”,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产生了独具韵味的表达效果。
④“潭烟飞溶溶”的意思是“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飞”本是鸟类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潭中烟雾,这是比拟的修辞;“潭烟”指溪上的水雾,“溶溶”指夜月之下雾气升腾的景状,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描绘出水面水雾升腾的情景。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探问人类源起。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莫使金樽空对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熬夜、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更多人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进而做出调整,想着如何调理身体和防止生病,而向来以“治未病”见长的中医药满足了这一需求。
“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的支撑,(     )。“新中式养生”除了保留着中医药的专业性,还求新求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①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②增加了像水钻耳钉一样的装饰物。③这既提升了耳贴的美感,也有利于提升耳穴按压的效果。④还比如,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⑤引来不少人争相“打卡”。⑥在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⑦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做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真正做到____________,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18.(3分)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症下药 B.有的放矢
C.量体裁衣 D.因势利导
答案 D
解析 结合前文“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和后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可知,中医养生要针对个体差异具体对待。D项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侧重“顺应趋势”而非“针对个体差异”,不符合语境。A项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语境。B项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符合语境。C项量体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符合语境。
19.(3分)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离不开自身的与时俱进
B.也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与渠道
C.也离开不年轻人对传统养生接受度的提高
D.也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答案 A
解析 此处内容是谈“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的原因,结合后文“还求新求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中医养生在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等可知,原因还有其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努力,故选A。
2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治未病”,有人说可以使用,有人说不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可以使用。理由:①“治未病”是中医理念之一,有特定含义。②“治未病”指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示例二)不合逻辑。理由:“未病”指没有生病,既然没有生病,何须治疗?因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认同,可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21. (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改为: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⑥,修改为:中医养生在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
解析 ①句式杂糅,“基于……”和“在……的基础上”句式杂糅,应改为“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或“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⑥成分残缺,“在中医养生”语序不当,导致⑥⑦句缺少主语,应将“在”放到“中医养生”后面。
22.(5分)请根据文中第三段对“三伏天晒背”的相关介绍,简要概述“三伏天晒背”的原因。要求:表达简洁准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三伏天晒背是一种遵循了中医“顺四时”理念的养生方法,可补充体内阳气,可祛除陈年痼疾,可养出好体质。
(示例二)三伏天晒背是一种遵循了中医“顺四时”理念的养生方法:借助自然外力养出好体质,补充体内阳气,祛除陈年痼疾。
解析 概述“三伏天晒背”的原因,要分析其原理,阐述其具体效果。文中相关信息有“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遵循这样的理念……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明确“三伏天晒背”的原理:三伏天晒背是一种遵循了中医“顺四时”理念的养生方法。整合出效果:补充体内阳气、祛除陈年痼疾、养出好体质。
三、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居群中,你对“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个字。
写作指导 试题客观陈述了我们“身处群中”这一现实,然后启发考生对于“群”的思考。“群”,可以理解为通过人的汇聚形成的团体,它以一定的内在特性使其内部的个体之间产生联系,比如同学群、亲友群、摄影爱好群等,不仅有具体的群,还有虚拟的群。其中,生活化的“群”比较容易辨识,如同学会、驴友之家、足球俱乐部等;而值得深入辨析的是基于价值观、精神信仰下建立的“群”,这样的“群”往往具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和行动目标,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群”不仅聚合人,也会塑造人。所以在思考“群”的特征时,既要看到有的“群”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交流,增进情谊,培养归属感、认同感等,并且在“群”的扶持下,个体的需求、理想、价值更易于实现,也要看到有的“群”所存在的问题。“群”对个体思想的左右,导致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受限,且易于迷信、顺从、盲从于大多数人掌握的“群”内的声音和思维模式,“群”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排斥“异己”的过程中,使个体在“群”的茧房中降低了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逐渐屏蔽了“群”外的声音和法则,失去了人的个性和独立性。
此外,一个个体,可以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群”,那么可以不隶属于任何“群”吗?事实上,很难做到。无形的“群”,对人的影响才是真正根深蒂固的。至于如何择“群”而居,需要建立在写作时如何定位“群”的内涵和内在特征的基础上。
参考立意:①融入群,更要在群中保持独立思考;②群聚不笑异端;③入群需坚守自我;④让“群”更加包容;⑤居群之形而养超群之心。
参考例文
群中之我,我中之群
从古至今,人总是离不开“群”。人们身处各种“群”之中,“群”与人相互融合——在当下,“群”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是群居性动物,这就决定了“群”的产生是必然的。当然,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群”。“群”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抽象化表现,作用于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就其积极性而言,“群”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群”是人的整体,聚合了不同人的思想、技术,将它们连接为一个“1+1≥2”的整体,将分散的元素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合力,同时这股合力中各要素的差异互补,使原本处于“群”之外的每个个体拥有了凭自身无法或难以获得的经验、技术等,从而促进了每个个体的发展。在大的层面上,“群”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锻造了历史。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是个别精英,其知识基础也是建立在“群”的整体知识储备上的,不可能超越其限制。
但“群”作为一种有别于人自身的抽象体系,亦不可避免地生成一种不自然的外部逻辑。在群体无意识的动作下产生异化作用,使人从其自然本质中扭曲。从社会意义上说,“群”建构了一种服从乃至盲从的逻辑惯性,抑制了人的创造力;从政治上看,“群”的异化使人被抽象成一种符号,在现代民主体系里成为选票上的一种单纯的标签,在煽动之下则有“多数暴政”的隐患。总之,“群”在促进个人的同时,也遏制了个人,同时将其不断抽象、异化,使其从自身分离而加入到一种不自由的整合思想中。
由此,人对于“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宣扬“群”的功用,溶解于“群”之中;有人则极力避免“群”的介入,乃至选择归隐,特立独行地坚守“自然”。应当说这两者都是一种极端。对“群”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差异。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判“群”的,“群”是人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群”中又诞生了不同的人,这些人,就是人透过“群”按照需要构造出来的映像,公民、人民、草民、暴民无一不是一种映像,但在不同情境下人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种,可以是某几种,也可能都不是。
“群”是与个人相伴相生的,是社会的抽象产物,在人的基础上发展又制约着人。因此,看待“群”应当兼顾人,不能抽象地强调“群”,否则就会导致人本身意义的湮灭。历史上打着各种人民、公民旗号的悲剧,很多确实关注了人民,却忽视了最原始的“人”。另一方面,在融入“群”以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要警惕“群”的侵蚀、异化。即使是打着积极进步旗号之“群”,也暗藏着将人抽象为其他符号的深层企图。由此,人更应独立思考,在“群”的激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