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周测1 基础巩固:成语、病句专练+语言文字运用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成语专练(16分)
1.(4分)判断下列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妈妈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勇斗歹徒,身负重伤。她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永垂不朽。(  )
(2)国足虽然战胜了对手,但在比赛的过程以及赛后的评论中,一些归化球员遭到球迷批评,认为他们名副其实。(  )
(3)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介绍了印巴冲突的来龙去脉及中方对解决此次事件所持立场。(  )
(4)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
答案 (1)×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一般用于去世的人身上。此处用错对象。
(2)×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此处不合语境。
(3)√ 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4)× 滔滔不绝: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了。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没了。此处用错对象。
2.(4分)判断下列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
(2)随着市场回归理性,演员回归初心,电视剧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这让众多从业人员拍手称快。(  )
(3)两个本来很要好的朋友,最近却因为一件小事而兵戎相见,最终分道扬镳了。(  )
(4)一些网络短视频平台急需加强监管,因为一些虚假宣传、“出位”表演的不良风气正蔚然成风。(  )
答案 (1)√ 不屈不挠:在压力或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
(2)×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此处望文生义。
(3)× 兵戎相见:武装冲突的婉辞。此处不合语境。
(4)×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此处用错对象。
3.(4分)判断下列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熙熙攘攘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当务之急。(  )
(2)作为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在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
(3)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
(4)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他讲述了一个叫查理斯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突然辞职离家出走,放弃安稳的工作和家庭,风餐露宿、背井离乡只为画画的故事。(  )
答案 (1)×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此处不合语境。
(2)√ 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3)×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此处不合语境。
(4)× 背井离乡: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与前面“离家出走”有重复之处。
4.(4分)判断下列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面对极端天气多发的考验,全国人民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每一分收获,都汇聚着广大农民播种耕作、浇灌收割的汗水和艰辛。(  )
(2)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
(3)侵略军进城后,大肆屠杀无辜百姓,连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手段惨无人道,场面触目惊心。(  )
(4)我们要弘扬抗战精神,众志成城,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
答案 (1)×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语境为全国人民依靠坚韧刻苦的努力,强调精神,不合语境。
(2)×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合语境。
(3)√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4)√ 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二、病句专练(12分)
5.(3分)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①云锦的图案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组成。②更重要的是,织锦上的纹样皆有寓意,③如牡丹象征“富贵”、鱼象征“富足”等。④图案设计者需对各种纹样进行组合排布,⑤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
⑥如今,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的云锦正在悄然融入现代生活。⑦当代设计师们将云锦制作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⑧如在礼服设计中应用云锦,⑨可为穿着者提高尊贵、典雅的气质,⑩赢得那些热爱中国古风的消费者的赞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改为:云锦的图案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或:云锦的图案大致由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组成)。⑤,修改为: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寓意。⑨,修改为:可为穿着者提升尊贵、典雅的气质。
解析 ①句式杂糅,可删去“组成”,或改为“大致由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组成”。⑤成分残缺,可改为: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寓意。⑨“提高……气质”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提升”。
6.(3分)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大部分戏曲院团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生存,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在B站跨年晚会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⑤,“过分苛求”中,删掉“过分”。⑧,“首当其冲”改为“精彩亮相”。
解析 ①语序不当,应将“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⑤语义重复,“苛求”指过严地要求。“过分苛求”语义重复,应删掉“过分”。⑧成语使用错误,“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应改为“精彩亮相”。
7.(3分)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①无线充电模式可以节省充电等待时间、减低里程焦虑。②从技术原理上讲,无线充电的方式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电场耦合式和无线电波式组成。 ③其中,电磁感应式具有结构简单、传输功率大、短距离传输效率高等优点,④目前应用较广泛。 ⑤它可以通过交流电在能量发射端线圈上产生变化的磁场,⑥作用于能量拾取端线圈,⑦产生感应电动势,继而通过整流等形式对电池进行充电。⑧静态无线充电系统与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相比,⑨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改为:无线充电模式可以节省充电等待时间、减少里程焦虑。②,修改为:从技术原理上讲,无线充电的方式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电场耦合式和无线电波式。⑧,修改为: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相比。
解析 ①“减低里程焦虑”搭配不当,应改为“减少里程焦虑”。 ②“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可删掉“组成”,或将“包括”改为“由”。 ⑧“静态无线充电系统与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相比”不合逻辑,后文陈述的是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相关内容,根据上下文可知应当是“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相比”。
8.(3分)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每年4月至7月,在北京前门、天安门等地,常见一群群燕子在古建筑间飞舞。①这种燕子被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为“楼燕”,②学名北京雨燕。③北京雨燕作为以“北京”命名的迁徙鸟类,④是北京的标志性物种,⑤深受北京市民所喜欢。⑥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⑦也是首个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数字形象。⑧《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中国宣传片中也有它矫健的身影。⑨北京雨燕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个大放异彩的文化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⑤,修改为:深受北京市民喜欢(或:深为北京市民所喜欢)。⑦,修改为: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⑨,修改为:北京雨燕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个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
解析 ⑤句式杂糅,“深受……所……”将“深受……”和“深为……所……”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应改为“深受北京市民喜欢”或“深为北京市民所喜欢”。⑦语序不当,此处强调的应是雨燕是首个数字形象,应将“首个”放到“申遗的”后面。⑨用词不当,“大放异彩”多作谓语而不作定语,可将“大放异彩”改为“熠熠生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2分)
事实上,革命文化本身具有充分的艺术空间和题材吸引力,革命文化与通俗文化并非具有截然对立的界线,在文艺史上它们常常相互结合,并成为一种深厚传统。“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话剧的引入与推广,都旨在将启蒙的精神和大众化的形式相结合。
革命主题早已被精典化,①新的传播就面临着“影响的焦虑”,②作为历史后来人的接受者们多具有旁观隔阂感,③甚至于挑剔、逆反、冷漠,④而沉浸式体验的代入感、历史的现场感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⑤其“沉浸”的核心要义在于,⑥感受作为局外人、后来人的观众变成剧中人、变成革命当事人。⑦参与者通过场景沉浸,⑧不仅从当代都市生活、安逸生活逐步进入到八九十年前的革命时代、血与火时代,⑨反而实现从情感淡漠到逐步复苏,⑩从看客的挑剔到当事人的主体“复活”或建立。
革命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融合唤发出新活力,既是艺术创新创造的成功,又获得了市场和社会资本的青睐。既然化通俗入大义是一条有效路径, 那就可以推动革命主题沉浸式戏剧更进一步发展。当然,应避免过度通俗化,应增加革命语境中严肃体验感,应强化由游戏进入实景实情的真情共震,继而达到真正的身份认同,实现革命情感的新时代迁移。
9.(3分)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界线”改成“界限”;“精典”改成“经典”;“唤发”改成“焕发”;“共震”改成“共振”。
10.(3分)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B.汉语的谐音,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则需要智慧和体悟的参与。
C.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之所以如此傲娇,是因为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等步入社会,棱角自然会被磨平。
D.一些“短视”的商家,趁节假日从旅客身上大捞一笔,做一锤子买卖,实则是断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后路。
答案 A
解析 A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均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强调。
11.(6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③句,“挑剔、逆反、冷漠”可改为“挑剔、冷漠、逆反”;第⑥句,可在“变成革命当事人”后加上“的过程”;第⑨句,“不仅……反而……”应改为“不仅……而且……”。
解析 第③句,语序不当,并列短语的排列顺序应按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顺序,“逆反”是最具排斥性的心理、态度,根据前面的“甚至”可知,情感是由“挑剔”的不满,到“冷漠”的无感,再到最严重的“逆反”的排斥。第⑥句,成分残缺,“感受”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根据定语“……变成……”,可补充“的过程”。第⑨句,“不仅……反而……”搭配不当,语境是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仅……而且……”;“反而”一般与“不但”搭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7分)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它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里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晚上你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12.(4分)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③“我”“你”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我”“你”之间的对话感,真实再现了访谈的场景,富有现场感。
解析 根据“我见到你”“我脑际本装着”“我心里一顿”等内容可知,运用了第一人称,仿佛作者正在直接与读者分享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增强了场景的现实感和紧迫感。根据“你敲门进来”“你已50岁”“你对我笑笑”等内容可知,运用了第二人称,将读者直接放在了场景之中,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空间,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第一、二人称交替使用,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具有现场感的采访场景,这种写作手法在新闻通讯中非常有效,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感。
13.(3分)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整句,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冲出沟壑。
解析 题干要求把画线句改写成与前后句形成整句的句式。根据前后句“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可知,改句的形式应为“春天,……的……将你……的……”,根据原句式内容,可改写为: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冲出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