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2第一单元《练透一点:作品的新闻性》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语文同步周测2第一单元《练透一点:作品的新闻性》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2 练透一点:作品的新闻性
(时间:40分钟 分值:35分)
练前微语 新闻与文学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叙述的艺术,新闻的叙述是以客观、简洁呈现事实为目的;文学的叙述拥有虚构、想象等特性,它使得真理与情感得以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其与文学的互涉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的张力关系,为文学提供新的方向,带来不同以往的表现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接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帮凶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有删改)
1.(3分)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描写日本签字投降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投降典礼”持续到傍晚,另一方面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D.《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走向强盛的自豪之情。
答案 C
解析 “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的“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表明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
2.(3分)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
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揭示了全文的脉络,也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指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失败。
答案 C
解析 “这个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并无对比,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指出“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记录和辩护书。白皮书和司徒雷登本质上都代表的是美国对华的侵略,毛泽东对白皮书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3.(3分)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答案 B
解析 “百万将士痛击日寇”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4.(4分)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举例论证:如举出具体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用论证: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解析 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方面入手作答。
5.(6分)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了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的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 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 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 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_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淳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20世纪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千米,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们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节选自报告文学《守护荣光》,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答案 C
解析 “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中“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答案 A
解析 “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分析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8.(4分)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解析 ①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 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②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6分)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坚忍顽强的形象,富有文学性。③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
解析 ①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 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 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②“‘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③“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 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 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 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 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达,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