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3 群文阅读:抗战精神
(时间:40分钟 分值:32分)
主题解说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辉煌灿烂,但历史的长河不会一直畅通无阻。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低谷灾难,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展现的勇敢坚毅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华民族迈过低谷,勇毅前行。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艺作品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讴歌革命志士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歌颂各阶层人民的不屈斗争,赞美中国人民的顽强坚毅,让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观照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神秘的地窖
韦如辉
要不是那场连绵的秋雨,也许我不会过早知道,父亲笨重的木床下,藏着爷爷挖的一个地窖。
六岁记忆中的那场秋雨,像父亲晚年没完没了的唠叨。①雨水从屋顶一片裂瓦开始,顺着墙角,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
睡梦中,父亲晃醒我,说,快,快起来,下地窖。
父亲点燃一根蜡烛,递到我手里,猫着腰,钻到床下。烛光随着父亲的行进而行进,在雨水滴滴答答的夜晚,父亲慢慢矮下去,只露出一颗荒芜的脑袋和一双慌乱的眼睛。我把水桶、水瓢和扫帚一一递到他手里,他嘱咐我,蜡烛要往地窖下伸。
直到无法再伸为止,我听到一声沉闷且清脆的回音。父亲落地了。
就着飘忽的光线,父亲装满水桶提上来,由我接过,倒在门外漆黑的夜里。
地窖里的水,终于清理完了。好奇的心,促使我央求父亲,让我下去看看。父亲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父亲之所以允许我下到那个神秘的地窖,极可能是对我那晚出色表现的奖励。以后的岁月里,结合父亲反常的反应,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一小间屋的地窖,放的东西并不多。一条扁担,装在鞘里的一把长刀和一个上了锁的竹编行李箱,仅此而已。扁担和长刀,我都见过。偶尔,在阳光好得不能再好的天气里,父亲把它们请到院子里。此时,他老人家坐在凳子上打盹。有雀儿飞过,他眯一只眼瞅着,见没什么异样,顺手从身边捞起一个粗碗,咕咚喝上一口水。
竹编的行李箱蒙上一层厚厚的泥灰,像一个邋遢的老人,奄奄一息地蹲守在自己的世界里。锁,锈迹斑斑,铜的?铁的?铝的?在昏黄的烛光里,无法辨认。我弯下腰,想靠近它。父亲拽着我的衣领,一把拎起来。②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他老人家说了,任何人不许动,尤其是自家人,要砍头的!父亲恶狠狠地说。
行李箱带着那把丑陋的锁,无数次走进我的梦里。梦里,它以这样那样的面孔,展现在我眼前。一次是白花花的银子,一次是金灿灿的金子,一次是一把手枪,一次是一副镣铐……还有一次,竟然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跟堂屋高挂着的爷爷的画像一个模样。
一次又一次的梦境,把我折磨得寝食难安。课间休息时,我不由得来到街角,在修锁老人的脚下,痴痴盯着他弯曲且神奇的手。趁他扭头翻找东西的时候,迅速把一根细小的铁棒,悄悄握在掌心里。
放学了,父亲还在田间劳作,我悄悄钻到地窖里。
父亲突然神兵天降,他用变了调的责骂,把我从地窖里拽出来,甩到院子里。在他临时安放的两块碎石上,勒令我跪正跪直了。在刺眼的阳光下,我昏倒在渐行渐近的黄昏里。
我跟父亲结下了梁子,直至他在唠唠叨叨的时光里死去,我都没有跟他说过几句话。
其间,不知是父亲威吓的缘故,还是出自内心的恐惧,我渐渐地打消了对行李箱的好奇。③好像它就是一颗沉睡的炸弹,不经意就会被世事无常打扰与惊醒。
老屋列入拆迁规划,不得不按要求进行搬迁。那时,父亲离世已过周年,我突然想起他和对他生前的憎恨,愧疚之情一股脑漫过心头。
不用费多大的气力,我轻易打开了爷爷的行李箱。竹编已经腐烂,常年的阴暗潮湿,让它不堪一击。
里面只有一张折叠工整的狗皮,虽然经过熟煮,依然散发着特有的腥臭。我捂着口鼻,一层层打开,惊现一幅红黑颜色勾勒的地图。黑色的线条曲曲弯弯,连接着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圆圈里写着张家庄的庄名。在所有的线条与圆圈的包围中,有一个更大的圆圈,④上面写着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经过甄别,红色为狗血,黑色为炭灰。
在市史志办,研究者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他们说,这是一张作战地图。根据图标,据点就是当年日本鬼子在苏北的驻地。史料记载,1939年深秋的夜晚,这个据点被新四军突袭,全歼敌人一百二十三人。
这张地图是我爷爷保存的。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我爷爷。
我爷爷是个劁匠[注]。确切地说,就是给猪牛羊乃至猫狗去势的。在我爷爷的手里,那些凶横的东西,一个个变得垂头丧气,直到没有雄性的尊严。所以,家族里觉得我爷爷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很少有人提起他。但就是这个不光彩的职业,也让人很少注意他。
地图几经辗转,送到北京的专家手里。他们一致肯定,就是这张地图,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十分特殊的作用。
问题又回到我爷爷那里。我爷爷是干什么的?这张重要的地图怎么会在他手里,并一代代传下来?
直到2019年的春天,一新四军研究总会发函至市史志办,寻找一个外号叫瘸子,大名叫张小根的人,说他是我党地下工作的一名优秀战士。
张小根,就是我爷爷。
其时,我爷爷已经被害七十五年。(有删改)
注 劁匠:专门对家禽、家畜进行阉割的人。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摇醒睡梦中的“我”,急切地下地窖清理积水,可见父亲对地窖里的物品极其重视,生怕它们被雨水淹没。
B.“我”对地窖里的行李箱念念不忘,总怀疑箱里装的是金银财宝,以至于无数次梦到它,并迫切希望打开它。
C.“拽”“甩”两个动词写出父亲对“我”偷偷溜进地窖行为的愤怒,突出父亲对保守爷爷秘密的执着和坚守。
D.“我”的爷爷只是个劁匠,虽然他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光彩,但这个职业给爷爷做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一次是白花花的银子,一次是金灿灿的金子,一次是一把手枪,一次是一副镣铐……还有一次,竟然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头”可知,“我”对行李箱的猜测不仅仅是怀疑箱里装有金银财宝,梦境中箱内还可能是手枪、镣铐,甚至还有一个像爷爷的老头。
2.(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爬”“钻”两个动作,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雨水顺着地势流入地窖的过程。
B.句子②中,父亲“恶狠狠”的警告不仅交代了箱子的来历,而且更激起“我”对箱里物品的好奇心。
C.句子③中“沉睡的炸弹”,运用比喻,写“我”对地窖里行李箱的好奇心一直藏在心底,随时都会爆发。
D.句子④中“两个更大的红字:据点”,道出爷爷行李箱的秘密,也使“我”心中多年的谜团得以解开。
答案 A
解析 “拟人的手法”错。根据原文“蚯蚓一样爬到父亲床下,一步步钻到地窖里”可知,“爬”“钻”是蚯蚓的动作,是拟物,不是拟人。
3.(4分)文章标题是《神秘的地窖》,请分析“神秘”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神秘”二字使标题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神秘”突出了父亲对爷爷遗物的珍爱和坚守。③“神秘”烘托了“我”对箱中物件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神秘”暗指爷爷是地下工作者,他的工作非常危险。
解析 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词语的含义、表达技巧和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神秘”作为标题,带来了悬念和吸引力,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行李箱不仅仅是一个物件,它象征着父亲对爷爷的感情和对革命历史的传承。行李箱中的物品被神秘地保护着,这种“神秘”凸显了父亲的守护与坚守精神。通过“神秘”这个核心线索,故事从“我”的疑问到最后的揭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叙事线。“我”一次次想要揭开行李箱的秘密,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终,读者了解到,爷爷是地下工作者,它不仅是关于行李箱物理上的未知,还象征着爷爷的秘密身份和危险工作。通过“神秘”这一词语,故事的情感与历史意义得以凸显。
4.(6分)很多革命先辈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信念而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不为人知。现今新四军研究总会将“爷爷的行李箱”评为革命历史文物。请你根据文本,以记者的身份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不少于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新四军研究总会决定将张家庄张小根的“行李箱”评为革命历史文物。张小根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将机密文件藏在家中地窖的行李箱里,坚守党的秘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行李箱里的机密文件终于回到党和人民的手中,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为国牺牲的战士!
解析 报道需要概括核心事件,即“行李箱”作为革命历史文物的认定过程,简要介绍“行李箱”中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需要注意报道的新闻性,语言上应简洁明了,同时结合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拓展,体现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与英勇事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材料一: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摘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张富清至今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的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搪瓷缸的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搪瓷缸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地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但是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人们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爱看《半月谈》。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2019年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的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应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的“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D.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的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透辟分析,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以‘有我’与‘无我’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的观点”错。材料三重点论述“无我”的表现以及倡导共产党人应该做一个具有“有我”姿态、“无我”境界的人,并没有重点论述将“有我”与“无我”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这个观点。
6.(3分)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
A.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B.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C.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面对突发的地震,无数消防人员开赴抗震前线,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答案 C
解析 “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不能体现“无我”,聂荣臻元帅的举动体现的是人道主义。
7.(4分)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长征途中的不畏艰难;②战争中的不怕牺牲;③和平年代的忠于祖国,甘于奉献;④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无我”之境。
8.(6分)《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你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材准确。选取张富清这一时代英雄人物,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②表现角度准确。再现战争真实场面,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展现张富清今天朴实的生活,尽显其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③细节描写具有感染力。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精当。“英雄无言”是对张富清战功显赫、深藏功名的高贵品质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