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周测4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时间:60分钟 分值:68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34分)
1.(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史:虚饰,浮夸。B项贼:伤害。C项保:安定。
2.(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拙:不善于。B项当:在(某处、某时)。C项复:弥补,补救。
3.(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B项当:同“尝”,尝试。C项劝:鼓励。D项亡:同“无”。
4.(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是接近、靠近,与《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含义不同。
B.《论语·颜渊》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是称赞、称许,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含义相同。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是求取,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含义不同。
D.《论语·阳货》中“小子何莫学夫《诗》”的“小子”,与现在所说的“这小子真坏”的“小子”含义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含义相同”错。“自牧归荑”中的“归”同“馈”,意为“赠送”,二者含义不同。A项“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的“就”意为“成就”。C项“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同“邀”,意为“邀请”。D项“小子何莫学夫《诗》”中的“小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所说的“小子”指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圣人”含义相同。
B.“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兼爱》)与“先齐其家”(《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家”含义相同。
C.“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兼爱》)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大夫”含义相同。
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兼爱》)与“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两句中的“弟子”含义不同。
答案 B
解析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指“卿大夫的封地”,“先齐其家”中的“家”指“家族中的各种关系”,二者含义不同。
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A项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项副词,表猜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D项代词,此、这/连词,则、就。
7.(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譬如平地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择善而从之 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⑦朝闻道,夕死可矣 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①/②⑤/③⑥/④⑦/⑧
B.①/②⑧/③⑥/④/⑤⑦
C.①/②⑧/③⑥/④⑦/⑤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答案 C
解析 ①“君子”,名词作动词,成为君子;②“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③“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④“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⑤“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品德、行为;⑥“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⑦“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⑧“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8.(3分)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则所用之异也 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⑤自知者明 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⑦非不呺然大也 ⑧克己复礼为仁
A.①④/②③⑦⑧/⑤/⑥
B.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⑦/③④⑧/⑤/⑥
D.①②④/③⑦⑧/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九层之台,于累土起”。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③判断句,“……也”表判断。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夫子固于用大拙矣”。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知自者明”。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⑦判断句,“非……也”表判断。⑧判断句,“为”表判断。①②④状语后置句/③⑦⑧判断句/⑤宾语前置句/⑥定语后置句。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并充实它们,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2)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3)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从哪里兴起,于是才能去治理。
二、名篇名句默写(18分)
10.(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说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11.(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令人警醒,而《〈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3)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2)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12.(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对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2)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无论是儒家学说和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介入的原因,早已层层笼罩上迷雾,后人对孔子思想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曲解。也许读完《论语》,你会有这么一个印象,孔子就是这么一个询询善诱的师长。他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子路性子急燥,他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反之,冉有性情和缓,他就教他“闻义而行”,不要犹豫,这就叫因才施教。他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他就是这么一个言笑宴宴的老者,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时光的流逝让他伤感,高兴起来还会跟学生开开玩笑。他就是这么一个达权知变的智者。后人抨击孔子最多的是他的礼教,孔子讲“克己复礼”,那不错,但孔子的“礼”绝不是那么不近情理。古人行成人礼要戴“麻冕”,但做这种帽子比较费时费工,人们遂多用丝布来做礼帽。孔子说:“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可见孔子绝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绝没有拘泥固执、____________的毛病。
13.(3分)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夜郎自大 B.自以为是
C.师心自用 D.刚愎自用
答案 A
解析 文中说孔子并非拘泥固执之人,横线处需填与“拘泥固执”语义相近的贬义成语。A项夜郎自大:妄自尊大。侧重傲慢自负,与“拘泥固执(固守成规、不知变通)”的语义核心不匹配,文段并未批判孔子“傲慢”,而是强调其“灵活变通”,故A项不恰当。B项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C项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D项刚愎自用:倔强固执,自以为是。B、C、D三项均侧重“固执己见、不接受意见”,能与“拘泥固执”并列体现“不僵化”的反面特质,符合语境。
14.(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无论……和……”关联词逻辑不当,可将“和”改为“还是”;二是“由于……的原因”语义重复,可将“由于统治意识介入的原因”改为“由于统治意识的介入”;三是“层层笼罩上迷雾”语序不当,“层层”应修饰“迷雾”。
15.(2分)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询询善诱”改成“循循善诱”;“急燥”改成“急躁”;“因才施教”改成“因材施教”;“言笑宴宴”改成“言笑晏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8分)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的事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经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①__________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对“统一秩序”②__________认同的。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③__________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16.(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答案 (示例)①即便 ②也是 ③只是
解析 第①处,前文列举儒家、法家、墨家对“统一秩序”的强调,此处转向主张“极端自由”的道家,也不例外。“即便”用于突出道家作为例外情况,却仍符合“共同的目标”的逻辑,衔接“强调极端自由”与“认同统一秩序”的让步转折关系。第②处,“也是”与“即便”搭配,构成“即便……也是……”的让步复句,强化肯定语气。在此确认道家对“统一秩序”的认同,与前文“诸子百家…… 共同的目标”形成呼应,说明道家虽哲学体系特殊,但在“建立统一秩序”上与其他学派一致,消除“极端自由”可能带来的误解。第③处,“只是”表限制,强调“小国”的本质是过渡性单元,而非最终目的。前文指出“小国寡民”常被误解为“分治”,“只是”转折后澄清:“小国”仅仅是(不过是)政治过渡阶段,真正的最终秩序是“天下”。“只是”在此限定“小国”的性质,呼应后文“‘邦国’之后还有‘天下’”的解释,纠正前文误解。
17.(5分)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2)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和力度,突出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观点。
解析 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看,“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是一组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整齐一致;“‘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也是一组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整齐一致。从内容看,两组排比句都强调诸子百家思想上的融合。从表达效果看,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和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