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5 群文阅读:儒家的立身之道
(时间:40分钟 分值:58分)
主题解说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传承至今,它对于中华儿女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文化”,也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用来管理百姓、巩固自己权位的“规矩代表”。儒家思想内含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素养”,里面有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核,也有无数先辈为维系社会稳定、为实现“天下大同”而付出的努力。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道德伦理、家庭伦理、政治伦理、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价值观和指导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材料一: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居环堵之内,席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读《诗》《书》,治《礼》不休。子路进谏曰:“凡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今先生积德行,为善久矣。意者尚有遗行乎?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来!汝不知,坐,吾语汝。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以谏者为必听耶伍子胥何为抉目于吴东门?子以廉者为必用乎?伯夷、叔齐何为饿死于首阳山之下?子以忠者为必用乎?故夫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舜耕历山而陶于河畔,立为天子则其遇尧也。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伍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益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芝兰生深林,非为无人而不香。故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也,忧而志不衰也,此知祸福之始而心不惑也,圣人之深念独知独见。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唯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刑戮固可也,又何官得治乎?故君子疾学,修身端行,以须其时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二:
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着皂衣,高冠,大叱,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耶?”便提子贡而挟之。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引之,没手仆于地,乃是大鳀鱼也,长九尺余。孔子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弦歌不辍。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兴。明日,遂行。(节选自干宝《搜神记》)
1.(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剖心而死以谏者为必听耶伍子胥何为抉目于吴东门?
答案 BEG
解析 句意:你认为聪明的人就是无所不知的吗?那王子比干为何会被剖心而死?你认为劝谏别人就一定会听吗?那伍子胥为何会被挖去眼睛挂在吴国东城门上?“乎”是句末语气词,应在B处断开;“以谏者为必听耶”与“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结构相似,故“以谏者为必听耶”单独成句,其前后即E、G两处应断开。
2.(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意思是在,与《〈论语〉十二章》中“勿施于人”的“于”词义相同。
B.鼎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这里指炊具。与《鸿门宴》中“人为刀俎”的“俎”词义不同。
C.疾学,指努力学习,“疾”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词义不同。
D.属,指类别,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词义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词义相同”错。在/给。B项炊具/砧板。C项努力/劲疾。D项类别/劝请。
3.(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处境艰难,子路认为肯定是因为孔子行善积德做得还不够,孔子趁机对子路作了一番解说。
B.材料一中,关于“时”,孔子认为光有才能还不够,还必须遇到明主,才能施展抱负,成就功业。对于这一点的论述,孔子举了舜、伊尹、比干、伍子胥等例子。
C.材料二中,子贡、子路忙着与黑衣人打斗的时候,孔子冷静观察,看出了黑衣人的武功破绽,《搜神记》中这则故事里的孔子颇有高手风范,多了一分江湖漂泊的潇洒。
D.材料二中,五酉是指龟、蛇、草、木等动植物老了后被神秘的东西附着,成了妖怪,又因对应着五行的方向,故称之。
答案 B
解析 “对于这一点的论述,孔子举了舜、伊尹、比干、伍子胥等例子”错。“比干”一例是论证“知者为无不知乎”这一观点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才学但没有遇到好时机,即使有才能也不能被任用。如果遇到好时机,施展才华有什么困难呢?
(2)或许,老天不想让文明传承丧失,所以用这东西来维持我的生命吧?否则,为什么它会到这里来呢?
解析 (1)第二个“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用”,被任用;“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难”。(2)“丧”,使动用法,使(让)……丧失;“斯文”,文明;“系”,维持;“何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
5.(3分)《说苑》与《搜神记》都记录了孔子被困陈、蔡的故事,虽然内容、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借孔子之口告诉人们:面对人生逆境甚至在旁人认为非常倒霉的时候要乐观,要积极而为。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概括孔子的具体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中,孔子即使身处逆境,仍能从历代名人事迹中总结规律,明白生不逢时是常态,激励自己坚守大道,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端正品行,等待适当的时机。②材料二中,孔子面对怪物入侵仍能沉着冷静,指挥门徒与妖怪作战,一招制敌,一身浩然正气,迎难而上,有超人的胆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陈、蔡两国遭遇困厄,住在四面土墙的陋室里,睡在经典铺成的席子上,七天没有进食,藜菜羹里都没有米,弟子们都面带饥容,但孔子依旧没有停止读《诗》《书》,研习《礼》。子路劝谏说:“但凡人做了善事,上天会以福运回报他;做了恶事,上天会以殃祸回报他。如今先生积德行善很久了,或许品行上还有缺失吧?为什么还会这么穷困呢?”孔子说:“仲由,过来!你不了解,坐下,我来告诉你。你认为聪明的人就是无所不知的吗?那王子比干为何会被剖心而死?你认为劝谏别人就一定会听吗?那伍子胥为何会被挖去眼睛挂在吴国东城门上?你认为廉洁的人一定会得到重用吗?那伯夷、叔齐为何会饿死在首阳山下?你认为忠心的人一定会得到重用吗?所以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机的人有很多,怎会只有我孔丘呢?贤或不肖,在于德才;做或不做,在于人为;遇或遇不到机会,在于时机;死或生,在于命运。有才学但没有遇到好时机,即使有才能也不能被任用。如果遇到好时机,施展才华有什么困难呢?舜曾在历山耕种,在河边制作陶器,后来成为天子,那是因为遇到了尧。伊尹原是有莘氏陪嫁的臣仆,背着炊具,调和味道,后来辅佐天子,那是因为遇到了成汤。伍子胥起初立下许多功劳,后来遭到杀害,不是他的智慧日益衰退,而是因为先遇到了阖闾,后遇到了夫差。芝兰长在深林里,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没有芳香。所以读书人不是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贫穷时不会困顿,在忧患时志向不会衰退,预知祸福的开端而内心就不会迷惑,圣人的深思熟虑,会有独到的见解。舜也是圣贤,可以面向南边治理天下,只因他遇到了尧;假如舜生活在桀纣的时代,能够自保免于被杀害就不错了,又怎会治理天下呢?所以君子努力学习,修身正行,等待时机的到来。”
材料二: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遭遇困厄,在旅馆里弹琴唱歌。半夜,忽然有一个人出现,他身高九尺多,穿着黑衣服,戴着高帽子,大声喧哗,声音惊动了孔子身边的人。子贡上前问:“你是什么人?”这人就提起子贡,把他挟在腋下。子路把他引出房间,和他在院子里厮打。好一会儿,还不分胜负。孔子仔细观察,看见他的铠甲和下巴之间不时会裂开,出现手掌大小的裂口。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把手伸进他的铠甲和下巴之间,抓他的脖子,再奋力蹬他?”子路就出手攻击,刚把手伸进去,那人就倒在地上,竟然是一条大鳀鱼,长九尺多。孔子说:“这是妖怪,为什么来呢?我听说,事物老了,各种妖精就会依附,等人衰弱了才来欺负。这鳀鱼精前来,难道不是因为我遭遇困厄已经绝粮,跟随我的人生病了吗?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畜,以及龟、蛇、鱼、鳖、草、树之类生物,年老了都会被神秘的东西依附,能变成妖怪,所以被叫作五酉。五酉,对应五行,在五个方向、属性都有对应的妖怪。酉,就是老。事物老了就会变成妖怪,把它杀掉就完结了,有什么好担心的?或许,老天不想让文明传承丧失,所以用这东西来维持我的生命吧?否则,为什么它会到这里来呢?”孔子继续弹唱个不停。子路把鳀鱼煮熟了,它的味道很好,病人吃了都有了精神。第二天,大家就出发上路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河间献王曰:“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独思,若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年,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休;人将卧,吾不敢卧。”十五岁学,而周威公师之。夫矢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②,终身不嫁。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③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 ①檠(qínɡ):矫正弓弩的器具。②私婿:丈夫死后,再非正式招夫婚配,称受招者为私婿。③苍梧:复姓。
6.(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慎其初
答案 DFH
解析 “欲”的宾语为“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所以应在D处断开;“用非为是”和“用是为非”对仗,应在F处断开;“不慎其初”与后句意思衔接紧密,应在H处断开。
7.(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称学圣王之道者”与“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B.鄙人,文中指居住在郊野的人,现在则指知识浅陋的人或用作自谦之辞。
C.“莫如学”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莫”字含义相同。
D.诸夏,指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而言。
答案 C
解析 C项“含义相同”错。没有什么/没有人。A项道义/道德学问。
8.(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越因耕作太劳苦,就向朋友询问免除劳苦生活的方法,朋友的答案是苦学三十年;宁越说,他只需十五年,他连别人休息、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学习。
B.河间献王借用商汤的观点,认为圣王之道像太阳光那样明亮,个人独自思考像火把光般微弱。因此,要把独自思考明白的道理与圣王之道结合起来。
C.孔子劝子路要加强学习,子路以南山的竹子为例,说竹子可以直接做成箭,用不着学习;孔子说若在箭尾装上羽毛,将箭头磨锋利,箭的威力更大。
D.子路问可否不管古代学问而按自己心意行事?孔子以东夷女子再招私婿、苍梧男子把自己漂亮的妻子让给哥哥这些不符合礼制的例子来加以否定。
答案 B
解析 “因此,要把独自思考明白的道理与圣王之道结合起来”错。由原文“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可知,河间献王认为只有学问可以扩大、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及智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夫矢者之速也,而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不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只能看见小的方面,而不能得到大的智慧。只有学问可以扩大、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及智慧。
(2)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
解析 (1)“小”,小的方面;“知”,同“智”,智慧;“广明”,扩大、增加。(2)“速”,快;“过”,超过;“迟”,慢。
10.(3分)孔子认为学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习能够让人更加顺利地成功,避免触犯刑律。②学习能够让人辨别是非,能知礼。
解析 ①由原文“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可知,孔子认为学习能够让人更加顺利地成功,避免触犯刑律。
②由原文“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不慎其初,虽欲悔之,难哉”可知,孔子认为学习能够让人辨别是非,能知礼。
参考译文
河间献王说:“商汤称道学圣王之道的人,就如太阳;离群索居、独立思考的人,就像火把。那些舍弃圣王之道的人,就像舍弃太阳的光芒,何况独自思考,就像火把的光亮呢?这样只能看见小的方面,而不能得到大的智慧。只有学问可以扩大、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及智慧。”
宁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苦于耕作的辛劳,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劳苦呢?”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宁越说:“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射程却不超过二里,因为它飞一段就停了下来;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如果凭宁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正应该吗?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真的有用吗?”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进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正在狂奔的马不能放下马鞭,已经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匡正。木料用墨绳来矫正就能笔直,人接受劝谏就能成为圣人。接受知识,重视学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读书人,必定会触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说来,哪用学习呢?”孔子说:“在箭的尾端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子路问孔子:“我请求放弃古代的治理之道而施行我的主张,可以吗?”孔子说:“不可以。从前东方少数民族的一个人羡慕华夏的礼仪,他有个女儿死了丈夫,他想为女儿再招个女婿,女儿终身不嫁。可以改嫁而不改嫁,这并非表现了贞洁。苍梧的弟弟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让给了他的哥哥。让是让了,然而是不符合礼仪的让。现在你要舍弃古代的治理之道来施行你的主张,怎知你的主张不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呢?最初不谨慎,事后想要悔改,也难啊!”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答案 A
解析 “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错。本诗主要写的是下雪之后的情景。
12.(6分)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推己及人。《〈论语〉十二章》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锦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行走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③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解析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光着脚在雪上行走吗?①从儒家思想角度分析,诗人设身处地为贫苦人民着想。②诗人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还光着脚行走时,用一句“休言冷”,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可以说是心生怜悯。③诗人写普通百姓的贫困,对他们表现出同情、怜悯,是儒家亲民思想的体现。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答洛阳主人
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
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 ①赤松:赤松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②中州: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
13.(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
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
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
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
答案 A
解析 强加因果,诗歌的三、四句是一个倒叙句,写自己在东都洛阳从官,为不能在家奉养双亲而感到遗憾,体现了忠孝两难全。
14.(6分)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头写早有“白云志”、追随“赤松子”漫游,结尾“鸥鹭忘机”的典故,鲜明地反映出归隐山林、访仙求道的道家思想。
②中间写因不能奉养双亲而憾恨、要为天子献良策是典型的儒家忠孝思想。接着写的建功立业、进官封侯的渴望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
③结尾处“不然”一语勾连前后,明确表达了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就归隐江湖、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