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
光合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空气污染与保护
教案
教学内容
1、概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2、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3、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主要途径4、说明温室效应的成因,关注温室效应的利弊5、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列举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知道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1、上次课后作业习题讲评。2、谈谈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谈谈对光合作用的认识。3、谈谈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一、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1)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分析:在相同的条件下,取两片相同的叶子做实验,现象很明显。得出如下结论:整个过程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用遮光和不遮光的叶片进行比较,能清楚地得出结论,即被阳光照射到的叶片中产生了淀粉,而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叶片没有产生淀粉。所以,光合作用需要阳光,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2)水生绿色植物的实验分析:在晴朗的天气中将植物释放的气体收集起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取两片相同的叶子做实验,也用对比的方法,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叶片能产生淀粉;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叶片不能产生淀粉,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还需要水。所以,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条件是阳光,场所是叶绿体。2、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3、实质: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物质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能量方面,把光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4、意义:(1)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的来源。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场所叶绿体所有活的细胞条件需要光有光无光都进行过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结果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联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又是呼吸作用所释放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于验证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光。隔水加热酒精的目的是避免危险。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部分为见光部分。该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是淀粉。2)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例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变成蓝色的那部分叶片切下一细条,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
)
A
.上、下表皮
B.
导管
C.
叶肉
D.叶脉答案:C例2、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储存在叶肉细胞中。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A例3、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A.溶解叶片中的淀粉,避免将叶片烫死 B.将淀粉煮熟,避免将叶片烫死 C.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避免酒精过度挥发 D.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酒精燃烧起来 答案:D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的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
,水光照强度:一定范围内,光强越大,光合作用速率越快,当光强到一定值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温度:光合作用是由酶催化的,所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大则光合作用速率也增大,一般在25--30摄氏度时最适宜,35摄氏度以上则开始下降,40--45摄氏度则会停止水分:光合作用的原料,缺乏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影响效果和光照强度一样氧气浓度:浓度越高,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例4、某研究人员曾经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作过以下研究。实验一:将某绿色植物放在黑暗装置中,分别测定在不同温度下植物对氧气的吸收量,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10℃和20℃时植物吸收氧气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实验二: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黄豆种子呼吸作用和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实验。
请分析回答:
(1)分析实验一可知,温度越高植物吸收氧气越
。
’(2)由实验一结果可推知:在实验二中,当广口瓶内黄豆种子温度适当
时.就会促进玻璃罩内番茄植株的光合作用。(3)联系本实验,试分析吐鲁番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答案:(1)快(答“多”不给分)(2)升高(提高)(3)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分解少(合理均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区别项
目光
合
作
用呼
吸
作
用部位叶绿体线粒体与光的关系必须在光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气体变化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物质变化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能量变化贮存能量释放能量联系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是通过光和作用制造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也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光和作用的原料。光和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例5、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夜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
A
.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停止
B.
光合作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夜间进行
C.
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D.白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答案:D植物的呼吸与光合作用实验题例6、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所示),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 运走耗尽。(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
色,非绿色部分变为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答案:(1)淀粉
(2)蓝
淀粉
叶绿体(素)
(3)二氧化碳
(4)叶绿素例7、下图表示在某晴天的上午,将一盆植物的部分枝叶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并置于阳光下。请回答: (1)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植物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带有火星的卫生香伸人袋内,观察到卫生香复燃,说明袋内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气体),该气体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的。(3)傍晚换上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罩上,扎紧袋口。第二天打开,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棒,结果火柴棒迅速熄灭。若将该袋内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时袋内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气体),该气体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的。答案:(1)蒸腾、(2)氧气、光合、(3)二氧化碳、呼吸二、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①氧循环: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恒定。②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物质燃烧、生物呼吸等产生氧气的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2、保护臭氧层①臭氧:分子式是O3,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它是一种较不稳定的、活泼的气体;通常状况下,是一种具有天蓝色和刺激性腥臭味的气体;具有氧化性,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在距离地面20~35公里的高空,形成了包围地球外层空间的臭氧层,这厚厚的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②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a.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氟氯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b.
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氯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碳水化合物(糖类),在植物呼吸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②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糖类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呼吸释放回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③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态系统和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之中。4、温室效应①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像玻璃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散逸到外层空间,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②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③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温室效应的危害: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带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例8、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小时测定,下图曲线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间,纵坐标为CO2浓度)
(
)答案:C三、空气污染与保护1、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主要有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①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有CO,NOx,SO2,固体颗粒和臭氧等。CO的危害:当吸入人体后,极易跟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NOx的危害:它进入人体后,开始是刺激呼吸器官,然后逐渐侵入肺部,与细胞中的水分结合成亚硝酸和硝酸,产生强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②固体颗粒的危害:被人吸入后,会沉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2、酸雨①酸雨的形成原因:降水在其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形成了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酸雨中的有害物质是硫酸和硝酸。②酸雨的危害:酸雨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业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等。3、保护空气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
控制污染源
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
④
植树造林。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①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能看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知道污染指数(API)越高,空气质量越差。API小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50~100为良好。②绿化造林,净化空气。绿化造林是治理大气污染、净化空气最有效而且经济的措施。植物是氧和二氧化碳的调节器。植物能够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例9、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
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
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C.
提高污水处理率
D.
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答案:A1、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不包括(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臭氧答案:B2、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A.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B.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C.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D.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答案:C3、某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中,得出酸雨的pH大小与小麦减产幅度关系的一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酸雨的pH越大,小麦减产幅度越大B.
酸雨的pH越小,小麦减产幅度越小C.
酸雨的酸性越强,小麦减产幅度越小D.
酸雨的酸性越弱,小麦减产幅度越小答案:D4、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选叶遮光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碘酒显色
⑤清水漂洗
⑥观察变化A、①③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5、如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答案:C
6、植物在白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在夜间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A、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停止B、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在夜间进行,光合作用在夜间停止D、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答案:B
7、在金鱼缸中放养适量的金鱼藻等水草,金鱼将生活得更好,其主要原因是(
)A、增加了金鱼所需的食物
B、美化了环境C、增加了水中氧气的含量
D、增加了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答案:C
8、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1)玉米中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玉米种子的
中。(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3)若小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要探究的问题是
。要验证这一问题,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4)若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腾作用,该装置需改变的是
。答案:(1)胚乳
(2)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清水(蒸馏水)
(4)移走小烧杯
9、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①实验前应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_________
。(2)叶片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___________
。(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叶片乙
蓝色。乙和丙两叶片形成对照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叶片丙经过上述①②步处理,其叶片颜色将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根据叶片甲实验可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有机物
(2)光照
(3)
不变
二氧化碳
变蓝
(4)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10、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装置图A
装置图B(1)设计图A实验装置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以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其主要是由于水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向外散失凝聚而成的;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避免植物因进行_______作用而影响实验效果。(2)装置图B中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的一个有名的实验。据此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请你大胆地推测普利斯特利随后可能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变浑浊
气孔
光合作用
(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如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
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教师点评。1.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2
.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3.下图是探究呼吸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1)A瓶内NaOH溶液的作用是
。(2)D瓶内石灰水的作用是
。(3)若将萌发的种子换成大豆幼苗,应对C装置进行
处理,目的是
。4.右图为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
实验示意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燃烧情况。
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
。5.既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又相当于呼吸作用的原料的一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有机物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6.将盆栽扶桑枝条上一叶片的主脉切断(见右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取下该叶片脱色,加碘液处理,叶片的上半部呈棕黄色,下半部呈蓝黑色。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需要 ( )
A.水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7.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8.
某同学在光下的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叶子,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漂洗后用碘液染色,叶呈蓝色,他应该得出的结论是
(
)
A.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
B.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C.叶中含有淀粉
D.缺乏对照组,什么结论也得不出9.右图是某实验过程的装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B.小烧杯中酒精的作用是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C.煮沸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酒精会变成绿色D.煮沸一段时间后,叶片会变成蓝色10.下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
11.根据下面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
被柳树吸收。(2)柳树吸收的水中,一部分进行
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
作用散失到空气中。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对植物本身的意义之一是: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的
。12.甲乙两地出产同一品种葡萄,甲地的葡萄比乙地的含糖量高。经调查,在葡萄的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见下表:甲地平均温度(℃)乙地平均温度(℃)白天3333夜里1225根据上述资料分析推理,因为甲地昼夜温差
(大/小),白天光合作用
(强/弱),夜间呼吸作用
(强/弱),分解有机物少,积累有机物
,瓜果甜。所以甲地的葡萄比乙地的含糖量高。13.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按图示装置好后,光照2~3小时。取下叶片A和B,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碘液分别检验。
(1)该实验设计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作原料。(2)实验中,A组对B组起
作用。
(3)25℅的氢氧化钠溶液具有
的作用。
(4)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
,生命它没有进行光合作用。14.生物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作出了如下设计方案。[提出问题]
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作出假设]
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实施方案]甲
组乙
组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⑴请你在表格中完善实验方案中乙组的环境条件和实验材料。⑵预期实验结果:
。⑶归纳结论:
。15.根据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回答。(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
实验前,要将一盆天竺葵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3)将暗处理过的天竺葵的一片叶部分遮光后,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30min。然后摘下这片叶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其目的是
。(4)此实验的变量是
。右图示步骤(3)中用酒精处理的叶片,A是遮光部分,B是见光部分。用清水冲洗叶片后,在上面滴加碘液,其中变蓝色的是
。此实验说明了绿叶只能在光下产生
1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其他生物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2)右图为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某种蔬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度)的影响曲线。①a或b曲线都可以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②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3)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已经总结出许多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如
、
等。(4)菜农不宜在蔬菜大棚内过夜,原因是
.答案:D
2、B3、(1)吸收空气中的CO2
(2)检验呼吸作用产生CO2(3)遮光(放在暗室中)
防止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吸收CO24:甲
吸收(消耗)氧气
5---10
B
A
B
C
C
D11.无机盐
光合作用
蒸腾
温度
12.大
强
弱
多13.二氧化碳
对照
吸收二氧化碳
A14甲
组乙
组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充足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甲组小麦叶片颜色为黄白色,
乙组小麦叶片颜色为绿色没有光时,小麦叶片不形成叶绿素;有光时,小麦叶片能够形成叶绿素。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15
(1)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吗?
(2)
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3)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或答脱色)
(4)光
(5)B部分
淀粉16.(1)叶绿体
有机物
氧气(2)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的浓度(3)合理密植
间作套种(4)大棚蔬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合理即可)
第2题图
小烧杯
酒
精
沸
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