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生物同步周测3《月考复习(一)》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生物同步周测3《月考复习(一)》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1(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3 月考复习(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B.心肌细胞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
C.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 D
解析 大部分细胞(如心肌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心肌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其进行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B正确;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故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组成成分相对稳定)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C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内环境,D错误。
2.(2025·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末)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乙、丙、丁
B.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麦芽糖
C.甲与乙的最主要区别是乙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甲的渗透压下降
答案 D
解析 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最终汇入血浆,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甲和淋巴液丙,但细胞内液丁中不会存在淋巴细胞,A错误;甲是血浆,血浆是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中含有抗体、激素等,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B错误;甲(血浆)与乙(组织液)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甲渗透压降低,D正确。
3.(2025·荆门高二期末)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使血浆pH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昏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pH大于7就会引起机体碱中毒
B.人体参与血浆pH调节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
C.肺过度换气可致碱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肺过度换气出现呼吸困难时,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
答案 A
解析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由于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血浆pH大于7不一定会引起机体碱中毒,A错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等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作稳态。维持内环境pH稳态需要依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B正确。肺过度换气使血浆pH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由于焦虑或极度悲伤等原因引发的肺过度换气,排出过多CO2,导致血浆中H2CO3浓度下降,使血浆pH升高,从而引发机体碱中毒,故吸入一定量的CO2有助于缓解症状,D正确。
4.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②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③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④大脑可以随意支配胃肠的蠕动
⑤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⑥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髓,①错误;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②正确;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③⑤正确;胃肠的蠕动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大脑不能随意支配其蠕动,④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⑥错误。
5.(2025·太原高二期末)小鼠在受到电击时心率、呼吸频率均会升高,有典型的躲避、逃逸行为。这一过程伴随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消化功能减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的这些行为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
B.小鼠逃逸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抑制胃肠蠕动
C.呼吸、心跳、唾液分泌、消化等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
D.鼠的躲避行为需要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答案 C
解析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叫作反射。小鼠在受到电击时,电击是一种外界刺激,作出躲避、逃逸行为就是规律性的应答,因此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A正确;小鼠逃逸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正确;呼吸、心跳、唾液分泌、消化等不受意识支配,但又不完全自主,比如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呼吸频率,C错误;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据此可推测小鼠的躲避行为需要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的共同调控,D正确。
6.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放入冰水中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大鼠再次被放入冰水中时表现出惊恐,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 D
解析 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经反射弧单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A错误;大鼠刚放入冰水中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的发生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在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的过程中,兴奋只是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大鼠再次被放入冰水中时表现出惊恐的现象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D正确。
7.(2025·江苏部分学校高二月考)研究人员从蟾蜍胸腔中剥离了带有神经的胃,置于人工配制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刺激A点,胃产生蠕动,同时刺激A、B两点,胃的蠕动明显减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X是传入神经,属于交感神经
B.神经纤维Y是传出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
C.神经纤维X与Y支配胃肠蠕动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D.刺激A点,胃产生蠕动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 C
解析 刺激A点,胃产生蠕动,说明神经纤维X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是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同时刺激A、B两点,胃的蠕动明显减慢,说明神经纤维Y抑制胃肠蠕动,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C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A点,胃产生蠕动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错误。
8.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这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如图所示的反射弧中具有“沉默突触”,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其末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中有5个突触结构
B.如果神经元内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上缺乏相应受体,可能形成“沉默突触”
C.该反射弧的信息传递途径一定是①→②→③→④→⑤
D.若该图中③为“沉默突触”,则刺激①不能引起e处的电位变化,同时⑤处检测不到反应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反射弧中有4个突触结构,A错误;该反射弧的信息传递途径有①→②→④→⑤和①→②→③→④→⑤,C错误;若图中③为“沉默突触”,而反射弧的传导途径可以是①→②→④→⑤,则刺激①有可能引起e处的电位变化,同时⑤处可能检测到反应,D错误。
9.(2024·珠海第一中学高二期末)短时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相关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①的M处膜外电位为负时,Na+正在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B.神经元②兴奋后,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C.神经元③兴奋后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
D.N处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形式释放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 C
解析 当神经元①的M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可能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期,也可能处于静息电位的恢复期,故此时膜外的Na+可能正流向膜内,也可能是K+外流,A错误;神经元②兴奋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的部位传向未兴奋的部位,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保持一致,B错误;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说明神经元③在接受上一个神经元刺激产生兴奋后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N处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不会进入细胞,神经递质作用完会被分解或回收,D错误。
10.(2025·吉林高二期中)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大脑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二者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诱发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PD),其致病机理之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效应相抗衡,共同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B.多巴胺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
C.可通过注射一定量的多巴胺类药物或抗乙酰胆碱药物来治疗PD
D.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后,引起脊髓支配的肌肉收缩或舒张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能神经释放的多巴胺会抑制运动神经元兴奋,胆碱能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促进运动神经元兴奋,二者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的变化不同,即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多巴胺则可能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变得更不容易兴奋,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效应相抗衡,共同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A、B正确;患者多巴胺减少,乙酰胆碱增多,所以可以通过注射一定量的多巴胺类药物或抗乙酰胆碱药物对PD进行治疗,C正确;图示是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后,引起脊髓支配的肌肉收缩或舒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11.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答案 B
解析 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其发挥作用后完全被分解或回收,B错误;由“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知,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由“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知,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12.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时,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的,这需要突触参与实现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神经节,说明其所在的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同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主要由①提供能量,该过程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
C.③中的神经递质在④中通过扩散移向⑤,并与⑤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D.神经递质与⑤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⑤上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图中A为神经节,说明其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也叫感觉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由①(线粒体)有氧呼吸供能,该过程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B正确;突触小泡③中的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④中通过扩散移向突触后膜⑤,并与⑤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将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神经递质与⑤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⑤上电位发生变化,例如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13.如图表示人体的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进而产生尿意,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B.若P处受损,人体能完成排尿但不受意识控制
C.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答案 C
解析 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仍然能完成排尿反射,B正确;尿意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D正确。
14.(2024·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检测)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刺激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上肢的运动
B.体检时针刺手指取血时不缩手,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C.大家在阅读本题文字时,需要大脑皮层的V区参与
D.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等方式好转
答案 A
解析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则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即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A错误。缩手反射是由低级中枢(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体检时针刺手指取血时不缩手,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脊髓)有控制作用,B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V区与看懂文字有关,大家在阅读本题文字时,需要大脑皮层V区的参与,若此区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C正确。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等方式好转,D正确。
15.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
B.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过高有关
D.该药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持续作用于受体
答案 C
解析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根据“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浓度过低有关,C错误;该药物能够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所以该药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持续作用于受体,D正确。
16.(2024·邢台高二月考)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注射生理盐水可增大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B.长期营养不良可能会降低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在37 ℃时,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当
D.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答案 A
解析 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注射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的胶体渗透压,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正确;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C正确;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正确。
17.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②,少部分渗入①
B.碳酸氢盐的形成和淀粉酶的合成可发生在④中
C.内环境与④的K+、O2浓度和渗透压基本相同
D.若④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内环境是②和③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液,A错误;碳酸氢盐的形成可发生在血浆或红细胞内,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B正确;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相同,但K+和O2浓度不同,C错误;若④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内环境是①(血浆)和③(组织液),D错误。
18.(2024·河北八校联盟高二联考)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来源于味蕾的味觉信号通过味觉神经传递到味觉中枢神经系统。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最终形成的感觉。研究表明,当手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后,味觉灵敏度下降,进行咀嚼等重复性温和运动可以使人的味觉得到改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味觉的形成部位是脑干
B.味觉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手术可能破坏了传入神经
D.味觉形成时产生的兴奋在味觉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答案 A
解析 任何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所以味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味觉信号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正确;当手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后,如味觉的传入神经受到损伤,则大脑皮层接受到的兴奋减弱,即味觉灵敏度下降,C正确;味觉形成过程要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或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D正确。
19.(2025·徐州高二月考)如图1、2是某同学在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时的电位变化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是在①点所对应时刻给予一适宜刺激
B.图1中②点Na+内流速率大于③点Na+内流速率
C.图1的③④段与图2的⑤⑥段均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
D.图2电表两极均接在神经元膜外侧,可测量出静息电位
答案 D
解析 图1是在①所对应的时刻开始发生电位的变化,说明是在①对应的时刻给予一适宜刺激,A正确;图1中②点正处于兴奋状态(Na+内流),③点开始恢复为静息电位(K+外流),说明②点Na+内流速率大于③点Na+内流速率,B正确;图2电表两极可能均接在神经元膜外侧,但不能测量出静息电位,D错误。
20.(2025·苏州高二月考)如图为几个神经元联系的模式图,刺激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着反射弧进行传导,A~E表示相关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B是传出神经,接受神经中枢的信号并传给效应器
B.兴奋可以在C、D、E环路中循环运行,延长神经元的活动时间
C.若E是抑制性神经元,则刺激神经元E,突触C中仍然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D.图中神经元至少组成4个突触,且都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 C
解析 结构B是传入神经,接受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并将兴奋传递给神经中枢,A错误;结构C、D、E处不能构成一个回路,故兴奋不可以在C、D、E环路中循环运行,B错误;若E是抑制性神经元,则刺激神经元E,突触C中仍然有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C正确;图中神经元至少组成4个突触,突触处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0分)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如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0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O) 179 mg/dL 150~220
(1)目前普遍认为,正常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范围,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化验单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参考范围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大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入血浆。
(4)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范围高,提示此人可能患有________病。
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4)糖尿
解析 (2)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范围,这说明了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胞内酶,该化验单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参考范围,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大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入血浆。(4)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范围高,说明此人的血糖含量高,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22.(14分)(2025·重庆七校高二联考)人和高等动物的小肠肠壁内分布着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黏膜下神经丛,该神经丛可以接受来自脑干的神经支配,同时也参与腺体分泌等局部反射活动,如图所示。
(1)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膜内电位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元③兴奋不能引起神经元④出现电位变化,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__________________的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当__________神经兴奋时,抑制胃肠蠕动。
(2)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可通过局部反射活动引起腺体的分泌。若图中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作出反应,但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其分泌,现已确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某突触异常,则由图可知,出现异常的突触在神经元________(填图中序号)之间。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腺体分泌的过程中,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答案 (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内脏、血管和腺体 交感 (2)⑥和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 不属于
解析 (1)m点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兴奋传至m点时,由于钠离子内流,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当兴奋传到m点时,m点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表现为动作电位状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神经元③兴奋不能引起神经元④出现电位变化;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而交感神经兴奋时会抑制胃肠蠕动。(2)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可通过局部反射活动引起腺体的分泌。若图中腺体对小肠肠腔的酸度增加无法作出反应,但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其分泌,说明脑干对腺体的分泌过程的调节是正常的,由图可知,出现异常的突触在神经元⑥和②之间,因而无法调节酸度;来自脑干的兴奋仍可使腺体分泌的过程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这一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腺体的分泌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3.(16分)(2024·东莞高二月考)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能使人及时意识到危险,提高生存率。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人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脑啡肽,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形成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痛觉神经递质,此过程是______信号转变为______信号的过程。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即产生动作电位。
(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镇痛。
(3)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但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将其列为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量或脑啡肽受体数量会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_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______。
答案 (1)电 化学 内正外负 (2)特异性受体 释放痛觉神经递质 (3)减少 抑制 增强
解析 (1)痛觉形成过程中,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痛觉神经递质,此过程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痛觉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其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3)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由于发生类似负反馈的调节作用,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则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