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可有可无
D.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自养生物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C错误;大多数细菌进行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但有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有的细菌可以是消费者,如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结核杆菌等,D正确。
2.(2025·萍乡高二期末)如图是某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当地牧民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的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在人群中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B.大量捕杀鼬后,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C.鼠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鼠疫杆菌传递给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
D.该食物网中,存在两种群间不止一种种间关系的情况
答案 C
解析 图中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人、植物→兔→人、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其中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A正确;大量捕杀鼬后,鼠被鼬捕杀的数量减少,所以鼠的数量先增加,后来鹰捕杀鼠的数量增加,再加上鼠种群内的竞争加剧,又导致鼠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B正确;跳蚤寄生在鼠身上,鼠的能量直接流向跳蚤,不经过鼠疫杆菌,C错误;人和兔、鹰和鼬之间都既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3.研究者以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D.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并不是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A错误;已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表示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据图分析可知,湖泊体积越大,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说明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呈正相关,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大型湖泊的营养级最多,但单位体积生产力并不是最高的,C错误;由图可知,不同的湖泊中最大营养级位置不同,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D正确。
4.(2024·徐州高二月考)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
B.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鱼甲与鱼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共能够构成: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食物链,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A正确,D错误;小球藻属于低等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根据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分析,鱼甲可以捕食鱼乙,同时两者都以河虾为食,所以鱼甲与鱼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C正确。
题组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D.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答案 C
解析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可见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
6.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鹰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一定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该树林后以黄雀为食,则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7.(2024·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出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
B.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 10%~20%流入鱼体内
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时,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农作物
D.该模式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农作物不能利用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
8.(2024·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二月考)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鳝模式。稻田里有良好的水质条件、丰富的虫类等天然饵料,为黄鳝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黄鳝在稻田钻洞打穴,疏松土壤,捕食稻田里各种昆虫及幼虫,减少稻田虫害的同时鳝粪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鳝和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B.与普通稻田相比,“养鳝稻田”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C.鳝粪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水稻,促进了水稻的生长
D.该种养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B
解析 黄鳝捕食稻田里各种昆虫及幼虫,黄鳝和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并没有体现种间竞争,A错误;与普通稻田相比,“养鳝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B正确;鳝粪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没有流入水稻,C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稻田养鳝模式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D错误。
9.(2025·广东四校高二联考)调查得到南海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量在a→d间的传递效率是20%
C.b占据第二、三、四共3个营养级
D.d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 C
解析 图中a能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a~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d和c为消费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该食物链为a→d→c,能量在a→d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B正确;b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不占营养级,C错误;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去路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故d的能量即同化量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1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C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100%=D1/W1×100%。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能量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传递;逐级递减表示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
11.(2025·长治高二期末)如表是对某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调查表(单位: kJ·m-2·a-1)
生物类群 各类群生物的同化量 各类群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甲 15.9 13.1
乙 870.7 501.3
丙 0.9 0.6
丁 141.0 79.1
戊 211.5 191.4
A.根据表中各类群生物的总能量值可构建食物链为乙→戊→丁→甲→丙
B.乙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物所利用
C.丁营养级中有61.9 kJ·m-2·a-1的能量被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戊为分解者,不能出现在食物链中,A错误;乙同化的能量最多(870.7),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物所利用,B正确;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丁营养级中有141.0-79.1=61.9(kJ·m-2·a-1)的能量被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第一营养级(乙)到第二营养级(丁)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1/870.7×100%≈16%,D正确。
12.某同学根据某湖泊的能量流动图解,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Ⅰ→Ⅱ→Ⅲ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由图可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该金字塔若表示生物量金字塔,则不会出现倒置情况
答案 C
解析 图中Ⅰ、Ⅱ、Ⅲ表示的是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可包含多种生物,而食物链是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关系,A错误;图中Ⅰ、Ⅱ、Ⅲ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未体现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B错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在某一时间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D错误。
13.(2025·张家口高二期末)如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J/(cm2·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
B.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20 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50 J/(cm2·a)
答案 A
解析 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A正确;图中a为摄入量,其中20 J/(cm2·a)为流向分解者的粪便,其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但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其他能量未知,B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C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减去呼吸散失量=80-50=30[J/(cm2·a)],D错误。
14.(2024·南通高二月考)“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能提高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该图中存在两条食物链,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 D
解析 鸡粪转化成的沼渣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只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该图的食物链有两条:农作物→人、农作物→鸡→人,生物群落指的是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C错误;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该人工生态农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因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题组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5.(2024·南昌高二月考)2023年4月,我国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碳循环是实现“固碳增汇”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碳循环过程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
D.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作用特点,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多方面的启示
答案 B
解析 生物富集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汞等重金属、DDT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通常会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
16.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富集只能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
B.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
C.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
D.生物富集会使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答案 A
解析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故生物富集不只是通过食物链中吃与被吃的关系发生,还包括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的过程,A错误,D正确;重金属、难降解的化合物等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蓄,因此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B、C正确。
17.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课题,下列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分别处理等量淀粉糊
B.实验应分别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再处理淀粉糊
C.应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 ℃左右下放置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
D.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
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此对照组用蒸馏水处理淀粉糊,而实验组用土壤浸出液处理淀粉糊,A合理;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被杀死,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不合理;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需要时间,实验中应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 ℃左右下放置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C合理;土壤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实验可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D合理。
18.(2025·湖北四地七校高二联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B.a→b过程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使得b体内有机物含量大于a
C.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后,该图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
D.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冬季低于夏季
答案 A
解析 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a→b过程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使得b体内不易降解的物质含量大于a,B错误;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C错误;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D错误。
19.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答案 C
解析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正确;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根部吸收以及某些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等途径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呼吸作用、排泄等途径进入非生物环境,B正确;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使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不能完成整个碳循环过程,C错误;生物通过食物关系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离不开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正确。
2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球上碳循环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运动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C.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缓解温室效应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 B
解析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如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4分)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的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____条食物链,鹰处于____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____________。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若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________。
答案 (1)4 第三、第四 麻雀、鹰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捕食和种间竞争 减少 (4)灰鼠
解析 (1)分析图甲可知,共有4条食物链,即①牧草→野兔→鹰、②牧草→灰鼠→鹰、③牧草→麻雀→鹰、④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蝗灾使牧草减少,进而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则鹰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4)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未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22.(10分)(2023·嘉兴高二期中)某地根据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的情况,在人工鱼塘中放养适量的各种鱼苗,进行立体养殖,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如表为该鱼塘中鱼的种类、栖息水层和主要食物的对应关系。
鱼的种类 栖息水层 主要食物
鲢鱼 上层 浮游植物
鳙鱼 中上层 浮游动物
草鱼、鳊鱼 中下层 水草、浮萍
鲤鱼、鲫鱼 底层 底栖动物、有机碎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立体养殖主要利用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鱼塘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_层。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鱼塘中所有鱼和其他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垂直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底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有机饲料中所含的能量 (4)缺少非生物成分
23.(16分)(2024·绵阳南山中学高二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代表3种不同生物物种,物种A处于第二营养级,物种B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而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物种C无捕食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丙的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____(填“A”“B”或“C”)的种群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
(2)请根据题中信息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种间关系同时包括种间竞争和捕食的有______________。
(3)(4分)此生态系统中C种群同化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个去向)。
答案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含碳有机物 A (2) A和B、B和C (3)分解者利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未被利用
解析 (1)在碳循环中,由于甲与乙之间为双箭头,且甲指向外的箭头只有一个,所以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库。丁为分解者,其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无机物。丙为消费者,生产者乙被消费者丙捕食,碳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据图可知,比较A、B、C三种群的实际数量与环境容纳量差值,只有A种群实际数量与环境容纳量相差较大,食物和空间仍比较充足,其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3)C种群处于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分解者利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未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