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0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如在南方茶园中,利用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诱饵,散发出类似雌性昆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引诱雄虫前来从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昆虫的性别比例
B.这种方法可使害虫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密度降低的直接原因是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
C.这种方法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若该种群是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种群的雄性个体,直接改变了该种群的性别比例,A正确;该方法通过诱杀雄虫来降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降低的直接原因是降低了种群的出生率,B正确;改变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C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2.(2025·镇江高二期末)研究人员用不同方法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下列方法选择不合适的是( )
A.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
B.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通过采集并分析大熊猫的粪便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
答案 C
解析 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可以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不符合题意;东北虎为濒危野生动物且攻击性较强,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以通过红外触发相机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C符合题意;不同个体具有的DNA不同,通过采集新鲜粪便,分析DNA数据,可调查大熊猫种群的数量,D不符合题意。
3.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
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把曲线延长,与横轴的交点,理论上就是该种群的种群数量,A正确;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C错误;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数量,最终统计捕获累计数来估算种群数量,D正确。
4.(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
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
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
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
答案 C
解析 样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故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样方法操作中要做到随机取样,尽量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A正确;结合题图注脚“胸径径级越大,植物生长年份越大”,而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故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结合“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可知,题图中的百分比为种群内部对应的百分比,并不是占所有种群的百分比,因此无法判断出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白辛树老年数目较多,幼年数目较少,故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D正确。
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再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答案 C
解析 第一次标记总数/种群数量=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只),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再捕捉,所以理论上灰仓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
6.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依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将种群密度控制为d时最好
C.由曲线a、b可知,种群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生存斗争最剧烈
答案 D
解析 依据曲线a可知,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所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依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是人工养蜂的最佳密度,B正确;曲线a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曲线b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故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生存斗争不是最剧烈的,D错误。
7.(2024·江苏苏南八校高二联考)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D.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该种群的数量特征⑤是增长型
答案 B
解析 ①③能使种群密度降低,故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能使种群密度升高,故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结构,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分布的面积等不一定相同,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正确;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C错误;②是出生率,某种群的出生率逐渐增加,不能判断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还应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D错误。
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4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如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B、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该种群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题组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9.(2025·保定高二质检)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或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比于曲线图,数学公式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B.种群数量一旦超过 K 值,其出生率立刻小于死亡率
C.只要空间足够、食物资源丰富,种群即会出现“J”形增长
D.可通过减少获取食物机会的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防治害虫
答案 D
解析 相比于数学公式,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A错误;种群数量超过 K 值后,在一段时间内其出生率可能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受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种内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对害虫防治时需控制害虫的数量,降低环境容纳量,因此可通过减少获取食物机会的方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防治害虫,D正确。
10.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如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只 25 50 100 200 400 800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只左右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数量呈“S”形增长
C.该物种进入该岛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一定越来越多
D.该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是岛屿上的食物和空间充裕
答案 D
解析 由表可知,该荷兰兔种群的增长倍数为2,说明这几年间,该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在表格的年份中暂时没有出现环境容纳量,A、B错误;由于该岛屿的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该物种进入该岛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会越来越多,C错误。
11.湖泊中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时,其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戊点对应的数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线段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在丁点时为衰退型
D.控制捕捞后数量为丙点对应数量,可以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答案 D
解析 戊点时,种群增长速率=0,即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A错误;丙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丁点时种群增长速率>0,即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在丁点时为增长型,C错误;丙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捕捞后鱼群数量为丙点对应数量,可以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
12.(2024·徐州高二月考)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C.S1~S5过程中黑山羊种群的K值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D.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存在K值,则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在“S”形增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即在K/2之前其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即在K/2之后,其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A错误;(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S1~S5过程中环境容纳量不变,即黑山羊种群的K值不变,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相交,S5点最接近横轴,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正确。
13.如图甲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到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如图乙表示动物A迁入某岛屿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对应的兔种群在新环境中的K值约为400只
B.图乙中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岛屿上A种群的K值
C.若图乙表示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则在b点对应的时间进行防治最好
D.图甲中第5年的种群数量最少
答案 A
解析 第3年兔种群的数量N=[(60+20)×50]/20=200(只)。分析图甲曲线可知,第3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相当于K/2,故该兔种群在新环境中的K值约为400只,A正确;种群数量在c点或e点对应值附近波动,则c点或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岛屿上A种群的K值,B错误;防治有害生物时,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C错误;图甲中第5年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最多,D错误。
14.如图为研究者将大量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和鸭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N3最可能代表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该坐标曲线图反映了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该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蝗虫种群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蝗虫种群的K值为N2,B错误;据图可知,在N2~N3段,蝗虫的种群数量增加时,鸭子数量也在增加,但当鸭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蝗虫数量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图中曲线属于数学模型,D正确。
15.(2025·河北百师联盟高二联考)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依据条件不同分为“J”形和“S”形,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J”形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
B.乙为“S”形增长曲线,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有人提出应在蝗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蝗灾防治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 甲为“J”形增长曲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始终不变,即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A正确;乙为“S”形增长曲线,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即c点,B正确;c点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此时种群数量基本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故防治时间应在c点之前,避免造成蝗灾,C错误;甲、乙两曲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故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D正确。
16.(2024·辽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二月考)生态专家对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8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 第3年 第6年 第9年 第12年 第15年 第18年
增长速率 0.80 1.20 4.00 2.50 1.05 0.02
A.这18年间该留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第9~18年增长速率逐年减小,此阶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9年时种群数量的1/2
D.随着人们对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增强,该留鸟的数量可能增加
答案 C
解析 18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正确;第9~18年间虽然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仍为正值,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表格中第9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K/2,推测该种群的K值可能为第9年时种群数量的2倍,C错误;随着人们对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的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优化,该留鸟的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D正确。
17.(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阿利效应指出某些生物群聚并且种群密度处于某个适宜的范围时,其种群数量能够得以增长,种群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种群数量呈现负增长。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O~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衰退、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 初始密度介于O~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衰退、消亡,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B错误;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c时该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d该种群数量继续增长,d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18.(2024·锦州高二月考)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在t2时数量达到最大值
B.在t3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等于甲种群的
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D.乙种群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A错误;图示为甲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刻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B错误;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二者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错误;乙种群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S”形曲线中,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数量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19.(2025·沧州八县高二联考)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25×16)如图所示,一个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B.计数前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上述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5×1011个/L
D.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
答案 D
解析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个体较小,因而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计数前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该计数板的计数室为25×16的规格,应取四角和正中间(共5个)中方格进行计数,则该计数室的酵母菌数量是(5+6+6+6+7)÷5×25=150(个),一个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 ,再结合题中样液稀释100倍,可计算1 L样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则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是150÷(0.1×10-3)×100×103=1.5×1011(个/L),C正确;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错误。
20.(2025·吉林高二期中)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A.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制作好装片后,应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D.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A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正确;制作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C正确;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2分)(2025·张家港高二期末)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小型食草哺乳动物,伯劳鸟是其天敌之一。鼠洞周围的芨芨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形成大的密丛)常被布氏田鼠简单切断其茎叶的基部,但田鼠并不以芨芨草为食。为探究布氏田鼠破坏芨芨草的原因,研究人员在样地架网阻止伯劳鸟进入,测量芨芨草的体积并计算其一个月后的变化量,结果如图所示。研究还发现伯劳鸟对调查样地的访问次数与芨芨草的覆盖度呈正相关,即芨芨草的覆盖度越高,伯劳鸟数量越多。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范围的草原上所有的伯劳鸟构成一个____________。
(2)除种群密度外,布氏田鼠的数量特征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即可)。
在样地架网可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结果显示:架网时,有无布氏田鼠的样地芨芨草体积增加量比较接近;不架网时,与无布氏田鼠的样地相比,在有布氏田鼠的样地芨芨草体积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布氏田鼠破坏鼠洞周围芨芨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利用本题信息或种间关系原理,为草原鼠害防控提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死亡率 (3)(显著)减少 便于发现天敌或躲避天敌 (4)在草原鼠害严重地区,适当保留或种植一定数量的芨芨草;适度引入或繁育一些伯劳鸟,增加对布氏田鼠的捕食;使用仅感染布氏田鼠的病毒,降低其种群密度
解析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在一定范围的草原上所有的伯劳鸟构成一个种群。(2)影响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变化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在样地架网可减少伯劳鸟对布氏田鼠的捕食,降低其死亡率。(3)据图可知,架网时,有无布氏田鼠的样地芨芨草体积增加量相似;不架网时,与无布氏田鼠的样地相比,有布氏田鼠的样地芨芨草体积显著降低。且伯劳鸟对调查样地的访问次数与芨芨草的覆盖度呈正相关,说明布氏田鼠对芨芨草的破坏主要是为了发现天敌或躲避天敌捕食。
22.(14分)福寿螺主要栖息于流速缓慢或静止的淡水水体中,靠腹足爬行,也能在水中缓慢游泳,喜爱取食鲜绿多汁的植物。图1表示某水域中福寿螺在某时间段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图2 表示该水域中福寿螺的λ值变化曲线,λ 表示该水域中福寿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福寿螺在该时间段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型,图2中的________(填横坐标轴上时间段)年对应的年龄结构与之相同。
(3)由图2可知,0~2年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呈____形增长。图2中____(填字母)点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最多,____(填字母)点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最少。
(4)青鱼喜食螺,在该水域中适量养殖青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福寿螺的数量,从环境容纳量角度分析,养殖青鱼对防治福寿螺危害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法 (2)增长 0~4 (3)“J” b e (4)通过增加福寿螺捕食者的数量来降低福寿螺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将福寿螺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解析 (1)福寿螺移动速度较慢,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2)由图1可知,福寿螺在该时间段内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说明在该时间段内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λ 表示该水域中福寿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1,则种群数量增长,因此图2中的0~4年对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3)λ 表示该水域中福寿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1,则种群数量增长。0~2年λ>1(且为固定值),此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点后,λ<1,种群数量下降,直到e点λ=1,因此b点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最多,e点时福寿螺的种群数量最少。(4)青鱼喜食螺,通过增加福寿螺捕食者的数量来降低福寿螺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将福寿螺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达到防治福寿螺危害的作用。
23.(14分)如图甲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属于__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数学公式即可),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甲可知,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3)(3分)图乙曲线Ⅱ是草原中田鼠最终呈现的增长曲线,则c点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a点的增长速率,de段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在该草原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可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
答案 (1)r对策 λ N0(1+1.47%)t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2)S 环境容纳量(或K值) 食物和空间 (3)小于 稳定型 增大
解析 (1)田鼠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属于r对策生物。“J”形增长曲线中,t年后种群数量的数学公式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理想条件下需通过控制公式中的λ来有效控制鼠害。若田鼠初始数量是N0,增长率是1.47%,则λ=1+1.47%,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N0(1+1.47%)t。自然界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等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不能长期呈“J”形增长。(2)由图甲可知,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小于X点时,会走向消亡,大于X点时(无论是高于S点还是低于S点)会趋向平衡点,该平衡点即环境容纳量。保护濒危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证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3)图乙曲线Ⅱ中c点的斜率小于a点,表明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小于a点。de段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一定数量的蛇可缓解草原的鼠患,使田鼠种群数量减少,若投放的蛇部分死亡,则田鼠种群数量减少变缓,α的角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