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十三) 中古时期的世界
1.(1)相同:均为封建社会经济形态;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都具备自给自足特征;经营方式都具有多样化;都具有武装化特性。
(2)条件: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的兴起;王权的加强。
影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2.(1)军事征服的产物;罗马法提供保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政局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1)有利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
积极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2)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4.(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④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⑤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2)观点: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说明:
异质文明:阿拉伯帝国为伊斯兰教文明,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合一;中国属中华文明(儒家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哲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分离。
交流推动进步:①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②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⑤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大题突破(十三) 中古时期的世界
(分值:60分)
1.(2025·贵州黔东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众多大庄园主。庄园主拥有极为广袤的土地,能够依据这些土质各异的土地,栽种不同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经营模式。此外,他们还涉足一些商贸活动。庄园之中设有武库,自行打造兵器。庄园戒备森严,内部配有家兵,并有骑吏巡逻;有的庄园楼阁每层皆有众多手持弩箭的武士,严密监视着四方,守护着庄园的安全。
——摘编自邓伟平《东汉庄园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自9世纪起始,庄园经济在西欧渐趋流行。庄园作为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同时涵盖林、牧、渔业生产,以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武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仅有极少数庄园无法生产的必需品,诸如盐、铁之类,才需从外部购置。庄园生产为领主及其侍从供应了消费资料,同时也为农奴维持家计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自12、13世纪起,庄园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由领主直接管理生产经营转变为间接的土地资产管理,庄园制度日益被新兴的经济形式所取代,进而逐渐走向瓦解。
——摘编自郭应霞《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营管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庄园经济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瓦解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9分)
2.(2024·安徽合肥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里曼《埃及、希腊与
罗马:古代地中海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世纪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世纪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
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6分)
3.(2025·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9分)
4.(2024·广东六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