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突破(十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分值:60分)
1.(2024·广西南宁4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克利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在15世纪晚期一心一意想找到去东方的新航路,并为此制定了一个海上探险计划。他计划从西欧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目的地是东方的中国、日本及印度。哥伦布的这个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他所依据的估计有二:第一是马可·波罗对于亚洲东西两端之间的距离及对于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距离的估计(他估计为1 500英里),而这两个估计都是错误的,因为估计得过多;第二是托勒密对于地球周围长度的估计,而这个估计又过小。他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到日本去的距离不足3 000英里,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
这里出现一个既饶有趣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发现不了美洲大陆。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是超越身当其事的历史人物的估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是超越身当其事的历史人物的估计”这一观点。(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4分)
2.(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材料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6分)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10分)
3.(2025·贵州黔东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银在唐代以前作为货币的重要性远逊于黄金,仅在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以白银合金的形式短暂地被使用过。自隋唐起,白银开始展现出货币的功能,它除了在社会上层进行流通外,还因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长处,开始受到民间的关注。两宋时期,以白银为核心的民间借贷机构大量涌现,白银逐渐摆脱商品的属性,获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开始走向货币化。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催生出一个汇聚了全世界白银的最大经济体——白银帝国。
——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14分)
4.(2025·江苏扬州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先后颁布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已发现或将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岛屿享有占取的权利。由于上述诏令对葡萄牙势力范围未做安排,西葡两国于1494年、1529年分别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萨拉戈萨条约》仔细划定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新发现”的土地,赋予了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绝对财产权,并排除了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再度发现”的可能。这种占有他国领土的方式,就是殖民史上著名的“发现论”。
为进一步确立对殖民地的财产权,西葡两国还举行树碑升旗、宣读法律文件等多种方式。葡萄牙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纹徽、十字架等等。1512年,法学家卢比奥斯制作“要求书”,宣示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伊莎贝拉有权以圣彼得(耶稣十二使徒之一)之继承者的身份来管辖整个世界,从而将“新发现的”土地授予西班牙国王及其继承者。“要求书”要求印第安人承认教会为全世界的统治者,因而必须接受西班牙的传教,以履行印第安人承担的自然法义务。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
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1)根据材料并结所学,概括西葡殖民扩张的有利因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西葡殖民扩张加以阐述。(9分)大题练(十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1.示例 论证:哥伦布的航海最初的目的是寻找一条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新海上航路,试图向西航行到达亚洲。然而,他的航行最终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大陆——美洲,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哥伦布的航海不仅是美洲大陆发现的开端,而且引发了欧洲对美洲的探索和殖民,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洋务派认为开办洋务新政“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发起洋务运动。他们本想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反而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综上所述,哥伦布航海和洋务运动都是历史客观后果超越历史人物估计的明显例证。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1)方法:比较分析法,即运用全球视角,将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对比分析。
(2)现象:哥伦布、达·伽马之后西方国家进行了持续的海外探险与扩张;郑和之后,明朝政府停止了远洋活动。
评析:欧洲开辟新航路具有多方面可持续性的动因: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愿望;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渴望获取海外殖民地,支持海上探险;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资本原始积累。
中国郑和下西洋不具备可持续性的社会动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经济交往需求小;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安土重迁观念;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耀兵海外、宣扬国威;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
哥伦布、达·伽马之后西方国家持续的海外探险与扩张,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带有殖民掠夺色彩,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灾难;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郑和之后,明朝政府被迫停止了远洋活动,闭关自守逐渐变为主要对外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远洋航海未能持续;新航路开辟后,西方长期持续海外扩张。这两种结果主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影响了近代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走向。
3.示例 论题: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白银货币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抓住中国对白银需求不断增长的契机,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从而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澳门,进而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日本、美洲和欧洲的白银大量进入中国,为中国商品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应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促使白银在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使得白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和使用,最终促成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的确立,成就了“白银帝国”。
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为外部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进而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教皇的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发现论”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2)西葡的殖民扩张以多种形式确立了对“发现地”的占领;以不触犯教皇权益为前提;体现了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本质上是对“发现地”的野蛮占领;扩大了基督教的世界影响力;刺激欧洲其他国家的殖民扩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