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五)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练 大题突破(十五)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含解析)高中历史--百强名校168优化组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32:04

文档简介

大题练(十五)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1)态度:从材料看,哥伦布支持奴隶贩卖。
理由:材料一是19世纪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伦布对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态度。从史料鉴别看,一是作者离事件比较久远,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视角。材料二是当时哥伦布写给朋友的信件,信中建议贩卖奴隶。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价值。私人书信具有私密性,较能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综合起来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因此认为哥伦布对奴隶贩卖持支持态度。
(2)作者立场:站在西方殖民者立场。
意图:从作者对事件过程及哥伦布心理描写看,其将印第安人塑造成失信、残暴的形象,将哥伦布塑造成有仁爱之心的形象,故推断作者有为西方殖民者杀戮行为进行辩护的意图。
(3)1493年1月,哥伦布船队与印第安人发生流血冲突,导致印第安人伤亡(或受伤)。
2.(1)君主专制和天主教权受到挑战和威胁(或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启蒙运动的发展(或理性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矛盾:既反对启蒙思想家,又受到启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既想维护宗教权威和君主专制,同时又受启蒙思想影响)。
原因:“反哲人”群体组成复杂,法国的保守势力相对强大;启蒙思想的强大生命力(理性思维的影响,或“反哲人”观念陈旧,启蒙思想先进);法国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启蒙思想家具有个人魅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
3.(1)评价:其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试图调和君主、贵族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没有正确认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主张贵族世袭制,具有时代局限性。
(2)差异:观点一认为孟德斯鸠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观点二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君主和贵族的利益。
(3)该观点抹杀了历史的客观性,放大了历史的主观性。孟德斯鸠有《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传世,其思想并非“虚构故事”。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均有材料依据,属于对历史的多元解释,也并非“虚构故事”。
4.(1)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阶级矛盾加剧;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盛行,戒备底层革命。
(2)影响: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中国发生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受法国和美国影响,近代中国爆发辛亥革命走上共和道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英法美政体为模板,设计了责任内阁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等;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支持激进的革命主张;英法美三国的政治文化传播到中国,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大题突破(十五)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分值:55分)
1.(2024·广东汕头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1月,哥伦布到达波尔图·卡巴洛后,当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队有人掳走了六个印第安人,计划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西班牙。哥伦布找到这六个人后,下令释放,并送礼物弥补他们遭受的一切。
——据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与航海史》
材料二 你禀告陛下,……我们认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经开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们体型匀称,非常聪明。他们只要摆脱吃人的残忍习俗,就会比其他奴隶都要优秀。
——1494年哥伦布写给安东尼奥·德·托雷斯的信
材料三 1493年1月,船抵达卡隆角……哥伦布热情接待了这群看似野蛮的印第安人。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打开和当地部落友好交往的大门。哥伦布派了一艘小船送他(印第安人)上岸,还送了很多礼物给他。他一上岸就大喊一声。四处埋伏的印第安人立即冲到他身旁,一起抓捕了小船上的西班牙人。因此,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西班牙人的武装比印第安人好很多。两个印第安人在战斗中受了伤,剩余的全逃走了。这次战斗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在新大陆的第一次正面冲突。……针对这次流血冲突事件,哥伦布非常伤心。
——摘编自[美]约翰·S.C.阿伯特《哥伦布、
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
(1)辨析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哥伦布对待奴隶贩卖的态度,并从史料鉴别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2)依据材料三作者的历史叙述,推断作者的立场及意图。(6分)
(3)据材料三,请剔除作者的主观意识成分,重新叙述该事件。(5分)
2.(2024·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伏尔泰、狄德罗等人自称为哲人。同时期,反对哲人的人自称“反哲人”。“反哲人”中既有纯粹的虔诚传统的代表,也有因循传统的保守派人士,还有想煽动冲突并火中取栗以获取物质或象征性好处的人。他们认为,哲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对启蒙运动展开持久的抵制,形成了反启蒙运动。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
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等
材料二 哲人与“反哲人”并非如字面上这样明确对立。由于信念上的分歧或利害关系,部分“反哲人”与哲人存在巨大的妥协空间。如,弗雷隆在诸多政治、财税、社会问题上的看法与伏尔泰非常接近,以至于被视为一个反伏尔泰的伏尔泰主义者;帕里索尖锐抨击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成员,却始终崇拜伏尔泰。
——摘编自石芳《反启蒙运动的两种研究范式
——反启蒙思想与反哲学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哲人”群体出现的时代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哲人”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之处,并简析其产生内在矛盾的原因。(6分)
3.(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法权应该委托给贵族集团和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集团。贵族集团的成员应该世袭。人民参与治国应仅限于遴选代表,代表的优点是有能力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人民则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行政权应该执掌在君主手中。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的阶级立场,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观点一 观点二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要是要摧毁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封建主义和狂暴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所维护的是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张雁深《孟德 斯鸠和他的著作》 孟德斯鸠认为“没有君主就没有贵族,没有贵族就没有君主”,他向往的是君主与贵族的共治。 ——摘编自王养冲、王令愉 《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
(1)围绕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对孟德斯鸠阶级立场认知的差异。(5分)
(3)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家像小说家一样,是虚构故事的创造者”。结合两则材料,以孟德斯鸠思想的解读为例,对该观点予以评析。(6分)
4.(2024·湖南长沙一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爱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5分)
同课章节目录